關於蒙臺梭利教育,我想很多人並不陌生。
蒙臺梭利教育提倡「自由與尊重&34;,它從兒童的角度思考世界的未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啟發,願這點啟發能幫助到像我一樣的家長們。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沒有誰能百分百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蒙臺梭利教育精華》認為,孩子有4個最基本的需求:被愛、被信任、被尊重、被支持。當我們滿足了孩子的這4個基本需求時,孩子便能自然成長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
而滿足這4個基本需求的前提是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孩子。
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發展歷程。
對於0-6的孩子而言,具有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才是他們的特徵。
書中指出,孩子通過吸收性心智內化各種認知體驗,來建構自己的人格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了解自己,建立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還會經歷秩序、運動、語言、感官、細節、社交等6個不同的敏感期。每個敏感期時,孩子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比如秩序敏感期時,孩子會特別執拗;感官敏感期時,我們需要用多種環境不斷刺激孩子。
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任性、瞎胡鬧,也許只是正好在經歷某個敏感期時沒得到滿足而表現出來的創傷。
我們只有了解孩子在敏感期時的不同特點,了解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才能具備滿足孩子被愛、被信任、被尊重、被支持的基礎 。
在了解孩子後,給孩子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是蒙氏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什麼是適宜的成長環境?
1、讓孩子自己來
《蒙臺梭利教育精華》中有這麼一句話:讓我自己來,任何多餘的幫助都是成長的阻礙 。
讓孩子自己來,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一點。總是覺得孩子還小,怕他端個盤子會打碎;總是覺得孩子還小,清掃的工作他做不來。
這些都是我們固有的慣性思維。但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中要能幹。
我在孩子2歲時就給他買了那種兒童掃帚,讓他每天清掃自己的兒童房。一開始擔心他會把掃帚當玩具,結果只要你耐心教他如何清掃 ,他居然能像大人一樣把一些有灰的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
除了讓他清掃房間,我還讓他幫忙疊衣服、拿碗筷等。讓孩子自己來,不知不覺中也就培養了他的獨立自理能力。
2、讓孩子擁有自由
噹噹一個2歲多的孩子爬桌子時,你會怎樣?會不會大喊「危險」呢。
但如果你站在他旁邊,等他快要跌落時接住他,再告訴他這也做是危險的,是不是更好呢?
後者就是給予孩子自由。
讓孩子擁有自由,不要任何事還沒開始就去試圖阻攔。當然,你肯定是因為太愛孩子,太擔心孩子。可孩子需要自由探索,只有在自由探索的環境下他才能構建自己的人格 。
3、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節奏,我們不要養成拿孩子去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的習慣。
0-6歲的孩子處在吸收性心智的階段,他們會通過吸收性心智內化各種認知體驗,來建構自己的人格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了解自己,建立自信。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不要去阻礙孩子滿足生命本能的內在自我建構。
而6-12歲的孩子則是從吸收性心智向理解性心智轉變的階段,這時期的孩子需要了解世界,看到世界的全貌。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讓孩子自然成長。
1、少說多觀察
沒有孩子會喜歡整天嘮叨的父母。《蒙臺梭利教育精華》提到,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少說多觀察,給予孩子探索的機會。
我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當孩子在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時,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打擾,有時你的不經意打擾就會打斷孩子的思維,久而久之,孩子的專注力也就沒那麼好。
2、不要有太苛刻的期望
我們總是渴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我們想像中的樣子。但其實那樣太苛刻了。
就拿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可能打碎了東西這件事來說,其實打碎這個行為確實不對,但是沒必要大驚小怪去訓斥孩子,不要過於苛刻,應該對孩子有一顆包容的心 。
3、建立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贏得孩子的信任,不是說凡事都迎合孩子的喜好,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從傾聽孩子、尊重孩子、接納孩子這幾個方面去贏得孩子的信任。
讀完《蒙臺梭利教育精華》,讓我明白教育是生命的助力,教育孩子,並不只是撫育他成長,而是要在他個人探索發展的路上陪伴著他。做孩子的觀察者、做孩子的傾聽者,不打擾不嘮叨,用愛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