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觀念在西方已經受歡迎了幾百年,在近些年來,中國也逐漸的在引進蒙氏教育。
這就要從蒙臺梭利教育的創始人蒙臺梭利女士開始說起了。
蒙臺梭利從而幼兒時期就對自然科學感興趣,後來還在羅馬的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童心理部門擔任助理醫師。
在1907年的時候,蒙臺梭利在羅馬貧民區成立了「兒童之家」,專門收留那些來自社會上弱勢群體家庭的兒童,然後用她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那麼這些孩子經過蒙臺梭利的教育方式,這些生活在「貧民區」的孩子在心智上都有了巨大的改變,這些孩子全都非常的自信、有教養、聰明。
蒙臺梭利與當時傳統的教育方式全都不一樣,而這樣驚人的成果,轟動了當時整個歐洲。
蒙臺梭利她提出來了一個「敏感期」的概念,這個概念到現在對教育6歲前的孩子依然是裡程碑式的作用。
敏感期就是孩子兒童出於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某個時間段內,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
孩子的敏感期分為語言敏感期(0-6歲)、秩序敏感期(2-4歲)、感官敏感期(0-6歲)、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歲-4歲)、動作敏感期(0-6歲)、社會規範的敏感期(2.5-6歲)、書寫敏感期(3.5-4.5歲)、閱讀敏感期(4.5-5.5歲)和文化敏感期(6-9歲)。
那麼當孩子處在這幾個敏感當中的時候就會對這一發展特別有興趣,而且學習的也特別好。
而這些敏感期基本上就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從行為習慣,到思維模式。
所以說,孩子6歲前這個階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孩子6歲前建立起來的各種能力會伴隨孩子一生。
舉個例子就是說,如果孩子6歲一直都是特別暴躁的性格,那麼長大後也一定會是一個暴躁的人。
孩子在6歲前就表現出非常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長大之後也一定會「能說會道」。
不打擾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
也就是當孩子處在語言敏感期的時候,就遵循孩子的發展特徵,讓孩子去像一個小話癆一樣的去說,而且並且給孩子提供環境去讓他說。
還有當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中的時候,會要求家長什麼都按照他的順序來,那麼家長就順從孩子的這一特徵,以為孩子的秩序感在這一敏感期中就會得到培養,這樣孩子也長大後也更願意遵守秩序。
甚至家長可以遵循孩子的這一特徵,去順便幫助孩子養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孩子自己就遵守了規則,孩子樂在其中,家長也不必跟孩子操心。
這其實都是在遵循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去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上很多的興趣班,早教班,可以說把孩子交給教育機構,交給老師去教育,但是孩子一回到家中的時候,家長就會對孩子的放養了,認為孩子學一天特挺累的。
但是蒙臺梭利提出觀點,孩子的吸收是無意識的吸收,也就是說,孩子一直都是處在學習當中,早教班的環境可以影響孩子,那麼家裡的環境一樣可以影響孩子,而且是無差別的影響孩子。
所以蒙臺梭利教育觀念中,非常強調環境的重要性。孩子一天24小時都在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孩子只上早教班、興趣班一兩個小時。
所以讓孩子成長成為更優秀的人,環境是家長不可忽視的存在、孩子的性格、思維方式都是在環境中得到培養的。
《蒙臺梭利教育全書》幫助家長可以更透徹、更清晰的了解蒙氏教育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對孩子的成長具體有什麼好處?
這裡是超人家庭育兒,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