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為孩子找幼兒園,考察了好幾間。
其中有一些是「蒙氏幼兒園」。
「蒙氏教育」是以義大利女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命名的一種教育方法和體系。
採用這種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幼兒園一般會在門口掛著「蒙氏幼兒園」的牌子。
我之前在「蒙氏幼兒園」工作過,那裡使用一些特製的教具和特定的教材來開展幼兒活動。
在那間幼兒園工作給我最大的啟迪就是:
蒙氏教育不僅僅可以用在幼兒園上,更應該用在家庭教育方面!
每個家長都應該學習關於蒙氏教育的一些方法心得,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蒙氏教育呢?
在蒙臺梭利本人寫的《童年的秘密》這一本書裡,系統地闡述了蒙氏教育的一些觀點。
我就在這篇文章裡選幾個重要的觀點來說一說。
從孩子出生到學齡前,有一件事家長們必須做到——幫助孩子建立起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我每次都提醒自己,即使孩子很小,她也有自尊心,她每一次發出信號,我都要尊重她的感受。
例如,我女兒一歲半左右的時候,有一次給她洗澡,她很開心地一邊洗澡一邊玩小鴨玩具。
洗完之後我把她抱起來,突然玩具掉了,她嗯嗯啊啊地示意我要撿起玩具。
當時擺在我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馬上抱出去為她穿好衣服再撿玩具,二是先撿起玩具再給她穿衣服。
我想了一下,還是選擇先撿起玩具。
看到孩子開心的笑臉,我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
我從她的笑容上深切感受到孩子因為我對她情感和要求上的及時回應而滿足。
孩子就是從這些小事上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媽媽是尊重自己的。
這樣的事多了,她就慢慢地建立完好的自尊體系了。
對於小孩子而言,重複練習是很重要的。
你會發現他玩一個玩具可以玩很多次,動畫片看幾十次也不會厭。
這是因為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與我們不一樣,所有的一切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新的,是新奇的。
孩子一遍又一邊地把玩玩具,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是在一次次的重複練習中掌握自己,取得心理上的成就感。
每當孩子掌握了眼前事物的一些技巧,他會很興奮。
這種興奮會刺激他們對下一階段的探索更有信心!
所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吧。
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自由自在,最好的成長就是孩子自己去探索成長。
0到6歲,兒童成長一般會經歷幾段敏感期。
認識到這些關乎孩子生長發育的特殊階段,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從而陪伴他順利地從一個敏感期過渡到另一個敏感期。
孩子出生後,不久你就會看到她在吃手,因為她通過吃手取得巨大的心理安慰和對安全感的滿足,一般孩子的吃手行為在一歲之後會慢慢消失。
懂得這一點,我從來都不會阻止孩子吃手。
但我發現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吃手問題的,我有好幾次被來探望孩子的親戚責備:「孩子一直在吃手呢,你怎麼不阻止」?
悄悄告訴你,我還有很多都不阻止呢!
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喜歡咬東西,我除了確保她接觸到的東西是乾淨的,從不阻止。
因為孩子通過咬不同的東西去了解不同物體的質感,這會讓她有發現新大陸般的驚喜。
一歲左右孩子開始喜歡扔東西,任何在桌子上、沙發上、電腦桌上放好的東西,她都去扔。
我很少因為這些事去責罵孩子,因為孩子此時正處於空間的敏感期,通過扔東西,她知道了物體的重量和掉落的聲音,她為自己能推翻媽媽疊好的一大堆東西而高興,這就是孩子的內心,而不是家長通常以為的那樣——她在調皮搗蛋。
《中國經濟新方位》一書,提到嬰幼兒時期大腦的一些特徵:
大腦在發育過程中,除了大腦細胞和神經元的發展,很重要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是所謂的「瘋長」的過程。這些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可以使兒童實現視覺、觸覺和其他各方面的各種能力。
其實我們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我們的孩子。
如果了解,你就會知道她的很多行為都是她成長所必須有的行為,而不是簡單籠統地把孩子歸結為調皮搗蛋、亂發脾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