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家長,你不可避免地遇到或者提到以下這些問題。作為家長的我們,都想知道蒙氏、華德福這些理論怎麼回事?為什麼我的朋友選擇其中的一種?誰來告訴我們,我的孩子適合哪種呢?哪種理論更好呢?
我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告訴大家哪種好,因為:
第一、沒有所謂好壞;
第二、選擇的權利永遠在孩子和家長那裡。但是面對家長的疑惑,我願意試圖從我作為一個基礎理論的學習者和大家探討這些課程模式的由來和特點。做這樣的介紹和探討,是希望理清部分家長面對林林總總的早期教育模式的凌亂感,就像把一簸箕的各種豆子揀出來,告訴大家這裡每個豆子的名稱和特點,了解之後,希望你們能明白你看到的課程模式是什麼、為什麼,然後做自己判斷。
(現關注親職教育Helen工作室微信平臺,發送「寶貝姓名+聯繫方式」致公眾號就有機會參加3月21日廣西氣象局參觀活動,名額有限趕緊開搶.)
我們來看看最常見的早期教育模式以及這些模式下家長的常見困惑蒙特梭利課程
自從蒙氏教育之後,我的孩子整天說:「這是我的權利。」這到底好不好?會不會過於自由。蒙氏的教具很神奇,讓孩子操作能力棒棒的,但是回到家也沒有什麼進步。
華德福教育
信華德福的是不是都信教的?覺得很神秘的樣子。讀完華德福的幼兒園之後,怎麼銜接到傳統的小學?應該很困難吧?
多元智能課程
是不是這個理論之下,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我的孩子有哪些智能?怎麼測量出來?
瑞吉歐教學模式
瑞吉歐模式那麼強調和小區、家長的高度聯繫和配合,在我們這裡難以實現吧?一個主題學完之後,我的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東西。
以上是家長對每個不同教育模式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分類分內容,大致是:該模式的理念、內容、環境、效果。但是首先要探討的是課程模式的背後是什麼。
第一、這些所謂的課程模式都是特定的兒童發展理論的延伸。
比如蒙特梭利課程的理論基於「敏感期、有準備的環境、吸收性心智」等概念。比如華德福教育基於一個叫做魯道夫·斯坦納哲學家所主張的人智學。是這些理論的主張決定了實施在孩子身上的課程目標、內容及方法。比如瑞吉歐教學是基於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理論。
第二、多數的模式的產生是為了幫助當時社會中特別需要幫助的群體,而後才廣泛推崇並使用在各類兒童身上,並獲得一定的效果。
特定的理論產生於特定的時期和需求。比如蒙特梭利是義大利第一個女醫生,在工業時代的背景下,她為了滿足貧困孩童的需要,幫助他們學習生活技能而創辦兒童之家,強調秩序性、邏輯性。
第三、而每個理論本身不可能完美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局限性是每個課程模式都有的。
選擇蒙氏的秩序感、獨立性和恆心,可能在創造力和語言發展方面稍微缺乏;選擇華德福對自然的感受、藝術和想像,可能在認知和學習的具體要求稍微缺乏。遵從了瑞吉歐的教育,生成課程激發孩子最大的興趣,那麼可能不強調每個課程之間的體統和連續性。
第四、每個課程最初嚴格遵循理論而設計,後來都因為時代需求、文化差異等原因而產生或大或小的改變、延伸出不同的派別、做法,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比如最初要幫助貧困孩童的蒙特梭利課程現在服務的是中國富裕家庭的孩子,教具昂貴,而蒙氏教學對於有些老師而言就是一堆教具的使用。比如堅持非營利性道路的華德福教育以最快的成長速度遍布世界很多角落,其部分實施者摻入自己的理解和教學特色而形成各地的華德福教學。
每個理論探討的方面、側重點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每個課程模式成熟之後都帶著很濃厚的自身風格特點。
瑞吉歐課程模式特點:主題(方案)教學是該課程的核心概念。主題教學法通常以小組形式進行,使兒童可以對一個概念或話題進行深入探索。這些主題可以是孩子「生成」的。比如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玩水,身邊的孩子也一起討論起水來。於是,可能老師會圍繞這個主題來進行討論、繪畫和思考以及玩水活動,再回到教室來畫畫,活動持續時間為一個多月。老師的角色是「資源、支持者、合作夥伴」。
華德福教育:這個模式面向孩子的各個方面,包括身體、智力和精神等多個維度。華德福堅持由內而外地保有興趣、激發內在動機。大量的自由遊戲時間;對生活節奏的強調;通過歌謠、詩歌、運動活動及故事來進行教育。世界各地華德福會採納本土文化的經典神話、傳說和故事來講給孩子聽。「華德福學校承認和尊重兒童感受自然和自然材料的需要(association of Waldorf Schools of North America,2008)」,所以你會在華德福學校裡看到蜂蠟、布娃娃和木頭玩具。
蒙特梭利課程:蒙氏課程所獨有的教具在教室裡條理擺放,兒童隨手可取的教具具有有教導作用和自我校正性;不同教具分別歸入課程中的三個區域:日常生活區、感覺區、概念區;出於對兒童個別化的尊重,混齡相處的兒童可以自由參與自己喜歡的任何活動;孩子會學習到一些生活和學習的技能,以此走向獨立。教師的參與是非強加性的,教師是觀察者或者演示者。
我的想法
1.「信仰」導致對教育的狹隘性。
「你這樣的做法很不華德福。」「我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了蒙特梭利的主張」……腦子裡滿是某個某個主張,時時檢驗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這不是信仰就是走火入魔。其實,理論是所謂「片面的深刻」,理論本身就基於某種程度上否定之前理論而形成。所以,最終某個理論解決某個問題,沒有任何理論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不要用一個模式套所有事情。虔誠地排他地信仰和遵從一種模式,那只能導致對教育理解和操作層面的狹隘性。
2.基礎理論的了解和學習才是理解孩子的王道。
在幸福種子的教師培訓中,我強調的是基礎理論學習,我認為這才是理解孩子的王道,而且這樣的學習持續不斷。我們的老師去受華德福培訓的時候,一位老師總問我這不是我們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裡的知識嗎?我們不是華德福出來的,我們不也正在這樣做嗎?正是如此,對孩子做最基本的了解,把握最基本的關於孩子的認知、社會性發展、語言發展的理論和知識才是關鍵,其實瑞吉歐和華德福都有使用皮亞傑理論。維果斯基的理論應用也是相當廣泛。
3.把握教育根本原則即可。
基於人性的教育必定遵從認知的規律、人性的完善和人格形成與發展。所以,尊重、自由、規則,這些關鍵概念所代表的根本原則作為父母和老師遵守以及拿捏好程度即可。並非因為某個理論要求,而是親子關係存在,孩子的世界裡本身需要最基本的看待。所以,我所創辦的幸福種子,推廣閱讀、分享育兒理念,但是從不需要偏倚某個理論而作為旗號來吶喊。回到教育和生活的本原,這是我和我的老師的根本原則。
4.任何課程的模式,最終能否按照最初堅持的目標來影響孩子,教師是關鍵橋梁。
同是使用主題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千差萬別,老師的角色是控制的主導的還是合作的支持的,這是關鍵;同是華德福,兩個學校的做法也可能互不同意,原因是對華德福理解有不同,做法就自然有差異;蒙氏教學在世界各地明顯地體現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傳統的、後期改進的等等,各地教師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教師是否愛孩子,是否理解教育最高原則,是否有責任心這些比他們掌握各種理論來說,實在和必要得多。
5.以上課程模式幾乎沒有可比性,但「對各類兒童均有一定的意義(Evans 1982)」。
看完了所有內容之後,請別問我,「到底哪種好」的問題。因為沒有多大的可比性,課程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側重點的不同,關鍵在於你對孩子的教育期待。你如果希望孩子多學識字看書算術等實質的知識,可能很自然地你是不會選擇華德福的;如果你希望孩子保有毫無束縛的藝術感和想像力創造力,可能蒙特梭利課程裡不太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但是以上所提到的課程模式已經在全世界實踐過,幫助過非常多的孩子獲得成長和教育。我們欣賞每個課程對孩子的關注和愛,踐行者和家長們,請用包容和多元角度看待這些課程模式。
一切在於你對孩子的愛和理解。
親職教育Helen工作室
父母成長課堂
育兒沙龍
教師培訓
親子活動
繪本閱讀系列課程
Helen介紹
早期閱讀推廣人
西南大學學前教育學碩士研究生
親職教育Helen工作室創辦人
廣西首家專業兒童圖書館創辦人
致力於繪本館相關培訓工作
致力於繪本教育系列課程的研發和實施工作
致力於兒童心理發展暨家長育兒問題諮詢工作
Parents know,chlldren grow!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