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蒙臺梭利教育培養有規則的孩子

2020-08-26 每日蒙臺梭利



每一個熊孩子,都是父母的照妖鏡,他們把父母的蠻橫表現得淋漓盡致!


熊孩子之所以熊,正是因為有熊家長做的「好榜樣」、放任與縱容!


熊孩子創下的禍,有時候真的是觸目驚心。那麼為什麼「熊孩子」會置別人的生命安危於不顧呢?


答案就是缺乏規則意識。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怎麼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


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小豬佩奇》是一部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動畫片,在這裡也建議父母們一起與孩子觀看一下。


每集動畫片大概只有短短的5分鐘時間,卻滿滿的正能量


佩奇的媽媽絕對值得大多數媽媽學習。


她從來不生氣,永遠和顏悅色,不慌不忙,就算不高興也只是一小會兒,甚至從來不大聲講話。


她告訴佩奇跳泥坑的時候,穿上靴子就能盡情地跳。


在遊樂場玩的時候,排隊就能盡情地玩。

……


豬媽媽既給佩奇和喬治制定了規則,又讓孩子充分享受了自由


孩子只有心中存有規則感,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父母的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父母有原則,才能教育出有紀律、道德感強的孩子。


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堅持做父母的原則,放縱孩子,不讓孩子明白道德規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會有原則,不會有紀律觀念。


那麼,怎麼跟孩子制定規則呢?


規則是自律的基石


制定規則是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的基石。


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


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自發地建立良好秩序。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


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


另外,家長還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當家長和孩子制定了一些規則後,就要嚴格遵守執行,不能輕易破壞規矩。


這是原則,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或者讓孩子感覺到一次兩次違背規則也沒關係。


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既不失去愛,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下面我們看一下這個案例: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一次接受CNN採訪時提到,他給出了她的育兒經驗:定規矩,付出愛


談及教育兩個女兒的「爸爸經」。


歐巴馬說:「給孩子們無條件的愛。同時,給她們定下大方向和一些規矩。通常她們都會完成得非常棒。」


愛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規則的基礎。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著作《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書中,曾這樣來形容愛,她說:「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著整個教育的過程」。


蒙臺梭利博士在《童年之秘》書中也寫到:愛不是原因,而是一種結果。它就像是一個行星,接收著太陽放射出來的光芒。


任何教育活動,如果對幼兒教育有效,那必須先有愛,心中有愛心,教育才有力量。


管教孩子的三不原則



管教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責任和義務,你不去管教你的孩子,社會會去替你管教。


你可以選擇管教你的孩子,也可以選擇把責任轉交給嚴酷冷漠的社會。


要知道,孩童時代未經糾正的錯誤,會讓孩子在未來受到社會更加嚴厲的懲罰。


管教孩子是一門學問,雖然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但仍需要不斷學習。


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請大家要遵循以下這3大原則: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在蒙臺梭利教育方法中,是不主張給予孩子物質獎勵或懲罰的。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如果一個孩子受到處罰或者獎勵才會停止偏差行為,那麼孩子聽話是因為怕被打或被罵,而不是自我控制的舉止。


這樣長期下來,通過懸賞式的獎勵,只會誘使孩子「有獎才做」,影響到他將來的價值觀,只以名利為衡量的標準。


管教孩子,就要真正的了解孩子,讀懂孩子。


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握不同階段孩子發育特點,掌握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


在合適的時間裡做適合的事,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那麼,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呢?



選擇的自由


選擇的自由是一種權力,自由的選擇是一種能力。


自由,並非沒有規則,在蒙臺梭利教育中,孩子並不是隨心所欲的。


孩子自由的行為基礎,是要遵從既定的規則,在規則之下,孩子可以自由的選擇,自由的工作。


在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必須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界限和規則,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界限在哪裡,規則是什麼。


當孩子挑戰你的權威或者試探你的底線時,就要按照規則行事,堅定到底。


規則下的自由,才會內化為孩子內在的自律。



信任與尊重


叔本華說,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


尊重孩子就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是對話的基礎,也是交往的前提。


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愛以自己的習好度量事物,以自己的觀點斷定事物。


父母總以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卻不知道孩子其實也是一個獨立的新生命,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在蒙臺梭利教學中,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教室中每一件教具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某件教具已有人使用,另一位幼兒也想使用時,那他必須等待使用者結束操作並物歸原位後,他才可以操作。


這就是在教育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尊重他人。


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開始的。


父母教育孩子多走心,決定孩子未來之路能走多遠。


每日蒙臺梭利

相關焦點

  • 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到底要如何把握「愛」和「溺愛」的度?
    其實卡爾·羅傑斯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提醒我們:如果女孩子太漂亮,媽媽可以多保護她,教給她更多的安全知識來自我保護。如果沒有錢給她買新的衣服,可以坦誠的告訴她,媽媽沒有錢,但我們可以儘量把舊衣服穿的整潔整齊,女孩子愛美很正常,大家也都喜歡好看的人,等媽媽有了經濟能力,一定給你買漂亮衣服。
  • 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美嬰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人的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必將要融入社會大環境中。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因此,在幼兒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行為,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社會的孩子。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 蒙臺梭利幼兒教育法,培養孩子哪些能力?
    >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在蒙臺梭利教育中,教師引導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動手的過程中獨立思考,獨立探究,從小培養孩子多做橫向思維的多元思考。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離開父母庇護,獨自面對豐富多彩而又紛繁複雜的人生境遇。人離不開同類的幫助,但更要具備獨立的生存能力,自助者方能人助。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並不是要教孩子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有強烈的自信心和動手能力。
  • 不說話怎樣培養交際能力?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因此,在幼兒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行為,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社會的孩子。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是如何走向獨立的?
    蒙臺梭利教育十分重視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幫助孩子讓其獨立,成為更好的自己。兒童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教育應該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蒙臺梭利有準備的環境,可以充分滿足兒童獨立探索和學習的欲望。蒙臺梭利的學習環境,具備亮麗豐富的教材教具,適合孩子智力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蒙臺梭利教育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其實,有一種教育方法,一直在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便是蒙臺梭利教育。我們一起看一下,接受蒙臺梭利教育的孩子,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因此,讓孩子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是孩子取之不盡的自信心來源。正如庫裡在VCR中所說,:「蒙臺梭利教育,幫助我建立了很強的自信心。」蒙臺梭利教育適合每個孩子,在教室裡,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
  •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教育孩子也要尊重孩子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主題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教育孩子也要尊重孩子》。若在培養孩子的同時讓孩子享受這種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很重要的人,是一個有存在價值且很棒的人。並且這種想法會紮根在他內心深處,讓他無論處在何種環境下都可以發揮出生存的力量和無限的可能。
  • 無條件地愛孩子,溫和而堅定地要求孩子:助你成為理想父母
    有的家長對於「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的觀點無法接受,理由是:哪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骨肉的,毫無疑問會愛孩子。可有的孩子總是犯錯,說不住、管不了,不由得讓家長火冒三丈,訓斥、懲罰,都管不住。對這樣孩子的愛肯定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家長更容易接納乖巧聽話的孩子。
  • 接受蒙臺梭利教育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蒙臺梭利教育正在影響著全世界各個階層,成功培養、塑造著無以計數的世界各行各業的行業領袖、科技精英,蒙臺梭利教育被譽為「世界成功人士的搖籃」。那麼,接受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下培養的孩子,未來具備哪些競爭優勢呢?
  • 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蒙臺梭利教育四個方法值得學習
    因此蒙臺梭利博士曾經表示,她的教育方式也可以稱為「環境教育」。何謂有準備的環境?所謂有準備的環境,其實就是要起到一種橋梁的作用,目的就是使成人的世界適合兒童的發展。,除開「放手」之外,應堅持「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原則,讓孩子自由地進行選擇。
  • 無條件的愛是培養孩子道德的最佳方法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肝寶貝,有著濃濃的愛。道德,是每個孩子終生受用的一門課程。孩子的道德,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培養呢?對剛出生的嬰兒進行道德教育是不可能的。這時的孩子不僅沒有判斷善惡的能力,他們想要的也只是與生存相關的事情,嬰兒因為肚子餓會哭,困了會哭,而不是在使小性子。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為道德智能播種的時期,以便將來更好地開發智能。
  • 教育的最高境界: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蒙臺梭利教育做到了
    蒙臺梭利教育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教學特點,那就是「不教的教育」,也就是沒有傳統教學概念中的集體課堂。蒙臺梭利博士推崇「追隨孩子」的基本原則,認為蒙氏教育法可以讓孩子實現「自我教育」。那麼,蒙臺梭利教育法有何特別之處,可以讓孩子做到自主教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的自主教育。
  • 有規則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更自由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一度我也是誤以為,「愛和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發揮,父母肆無忌憚寵溺孩子,殊不知,真正的「愛和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範圍內的。試想一下,跨海大橋如果兩旁沒有護欄,你還敢開過去嗎?如果馬路上沒有紅綠燈,你會覺得開車是一件很安全的嗎?沒有限制,連安全感都沒有,又談何自由呢?
  • 孩子的專注力如何培養?蒙臺梭利教育四個方法值得學習 美嬰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保護孩子專注力有準備的環境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內在潛能是在環境的刺激、幫助下發展起來的,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蒙臺梭利博士曾經表示,她的教育方式也可以稱為「環境教育」。蒙臺梭利博士對「有準備的環境」提出了幾點標準和要求:- 必須是有規律、有秩序的環境。- 教具美觀、實用、對幼兒有吸引力。- 能為幼兒提供感官訓練的教材或教具。- 讓兒童獨立自由地活動。在這樣的蒙臺梭利教育環境,能夠很好的滿足幼兒階段孩子喜歡探索、動手操作、模仿的特性。
  •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如何走向獨立?
    蒙臺梭利教育十分重視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從兒童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其獨立的進程。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一句經典的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幫助孩子讓其獨立,成為更好的自己。
  • 蒙臺梭利教育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可以決定人的命運甚至主宰人的一生。好習慣可以幫助一個人成長成才,而壞習慣則會輕易把人推向地獄的深淵。許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大多是因為他們有良好的習慣。
  • 孩子犯錯了該怎麼辦?蒙臺梭利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個成功的教育,不是要求孩子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一個健康、陽光、樂觀的孩子。正如日本的教育所說的: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蒙臺梭利博士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適宜的環境、一位謙卑的老師、滿足孩子成長需求的教具材料。有準備的環境、專業的蒙氏教師、豐富的教具,只能在標準化的蒙臺梭利教室中才能擁有。那麼,作為家長,在家裡又當如何引導孩子呢?
  • 即將開學,要不要送孩子去蒙臺梭利幼兒園?蒙臺梭利幼兒園學什麼
    相信有不少的家長是選擇「困難戶」,正在猶豫不決;也有很多的家長正在考察,是否要將孩子送到蒙臺梭利幼兒園。今天的推送,送給正在猶豫的家長一些決心,系統地了解蒙氏教育的優勢,取捨自定。學會專注montessori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當孩子專注於做一件事情時,家長或老師一定要記住,不要當孩子注意力的「破壞王」,靜靜地待在一旁就行,觀察孩子。
  • "愛要無條件有原則""國民奶爸"謝宏為唐山寶媽解答育兒困惑
    活動現場除了年輕的爸媽外,還有陪著兒媳一起取經的時尚婆婆......可見生兒育兒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健康成長牽動著全家人的心。謝宏:愛要無條件有原則;面對這樣的疑惑,謝宏告訴蛋蛋媽媽:"爸爸媽媽和家裡其他長輩一定要學會無條件有原則的愛
  • 巾幗不讓鬚眉——女性教育家蒙臺梭利
    招收3 ~ 6 歲的兒童加以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經過幾年培養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變成了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轟動了整個歐洲,100多個國家引進了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法,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