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熊孩子,都是父母的照妖鏡,他們把父母的蠻橫表現得淋漓盡致!
熊孩子之所以熊,正是因為有熊家長做的「好榜樣」、放任與縱容!
熊孩子創下的禍,有時候真的是觸目驚心。那麼為什麼「熊孩子」會置別人的生命安危於不顧呢?
答案就是缺乏規則意識。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怎麼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
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小豬佩奇》是一部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動畫片,在這裡也建議父母們一起與孩子觀看一下。
每集動畫片大概只有短短的5分鐘時間,卻滿滿的正能量。
佩奇的媽媽絕對值得大多數媽媽學習。
她從來不生氣,永遠和顏悅色,不慌不忙,就算不高興也只是一小會兒,甚至從來不大聲講話。
她告訴佩奇跳泥坑的時候,穿上靴子就能盡情地跳。
在遊樂場玩的時候,排隊就能盡情地玩。
……
豬媽媽既給佩奇和喬治制定了規則,又讓孩子充分享受了自由。
孩子只有心中存有規則感,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父母的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父母有原則,才能教育出有紀律、道德感強的孩子。
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堅持做父母的原則,放縱孩子,不讓孩子明白道德規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會有原則,不會有紀律觀念。
那麼,怎麼跟孩子制定規則呢?
規則是自律的基石
制定規則是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的基石。
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
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自發地建立良好秩序。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
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
另外,家長還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當家長和孩子制定了一些規則後,就要嚴格遵守執行,不能輕易破壞規矩。
這是原則,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或者讓孩子感覺到一次兩次違背規則也沒關係。
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既不失去愛,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下面我們看一下這個案例: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一次接受CNN採訪時提到,他給出了她的育兒經驗:定規矩,付出愛。
談及教育兩個女兒的「爸爸經」。
歐巴馬說:「給孩子們無條件的愛。同時,給她們定下大方向和一些規矩。通常她們都會完成得非常棒。」
愛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規則的基礎。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著作《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書中,曾這樣來形容愛,她說:「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著整個教育的過程」。
蒙臺梭利博士在《童年之秘》書中也寫到:愛不是原因,而是一種結果。它就像是一個行星,接收著太陽放射出來的光芒。
任何教育活動,如果對幼兒教育有效,那必須先有愛,心中有愛心,教育才有力量。
管教孩子的三不原則
管教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責任和義務,你不去管教你的孩子,社會會去替你管教。
你可以選擇管教你的孩子,也可以選擇把責任轉交給嚴酷冷漠的社會。
要知道,孩童時代未經糾正的錯誤,會讓孩子在未來受到社會更加嚴厲的懲罰。
管教孩子是一門學問,雖然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但仍需要不斷學習。
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請大家要遵循以下這3大原則: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在蒙臺梭利教育方法中,是不主張給予孩子物質獎勵或懲罰的。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如果一個孩子受到處罰或者獎勵才會停止偏差行為,那麼孩子聽話是因為怕被打或被罵,而不是自我控制的舉止。
這樣長期下來,通過懸賞式的獎勵,只會誘使孩子「有獎才做」,影響到他將來的價值觀,只以名利為衡量的標準。
管教孩子,就要真正的了解孩子,讀懂孩子。
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握不同階段孩子發育特點,掌握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
在合適的時間裡做適合的事,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那麼,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呢?
選擇的自由
選擇的自由是一種權力,自由的選擇是一種能力。
自由,並非沒有規則,在蒙臺梭利教育中,孩子並不是隨心所欲的。
孩子自由的行為基礎,是要遵從既定的規則,在規則之下,孩子可以自由的選擇,自由的工作。
在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必須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界限和規則,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界限在哪裡,規則是什麼。
當孩子挑戰你的權威或者試探你的底線時,就要按照規則行事,堅定到底。
規則下的自由,才會內化為孩子內在的自律。
信任與尊重
叔本華說,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
尊重孩子就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是對話的基礎,也是交往的前提。
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愛以自己的習好度量事物,以自己的觀點斷定事物。
父母總以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卻不知道孩子其實也是一個獨立的新生命,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在蒙臺梭利教學中,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教室中每一件教具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某件教具已有人使用,另一位幼兒也想使用時,那他必須等待使用者結束操作並物歸原位後,他才可以操作。
這就是在教育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尊重他人。
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開始的。
父母教育孩子多走心,決定孩子未來之路能走多遠。
每日蒙臺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