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則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更自由

2020-12-19 Melody小時光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一度我也是誤以為,「愛和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發揮,父母肆無忌憚寵溺孩子,殊不知,真正的「愛和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範圍內的。

試想一下,跨海大橋如果兩旁沒有護欄,你還敢開過去嗎?如果馬路上沒有紅綠燈,你會覺得開車是一件很安全的嗎?沒有限制,連安全感都沒有,又談何自由呢?所以,有規則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更自由。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孩子與父母討價還價,或者孩子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的場景。前兩天,在小區裡遛娃,偶遇一對母子,

交換著玩具玩的一位小朋友正玩在興頭上,另一位小朋友不想玩了,拿回自己的玩具,這位小朋友立馬不開心了,坐地撒潑打滾兒,大哭大鬧起來,「我想要那個玩具」「我就要那個玩具」……情緒特別激動,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旁邊的媽媽很平靜地看著兒子,突然來一句:「兒子,我們去超市買你最愛吃的冰淇淋吧。」小朋友瞬間破涕為笑,很高興地跟媽媽一起走了。

這位媽媽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貌似解決了一個大麻煩,實則她在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哭鬧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這樣毫無底線,無原則地愛,一味地向孩子妥協,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任性。

時間過得很快,Mickey的幼兒園生活已經一個月了,總體來說,他的情緒很穩定,適應性和獨立性都不錯,每天都開開心心的。

從第三周開始,每天放學接他回家都有點小情緒,晚上跟他做復盤,他開口第一句話,今天老師又pian pian(批評)我了。老母親心裡咯噔了一下,想起老師說過第三周開始抓常規,我這才意識到「規則」兩個字。

雖然我和林先生不是對孩子百依百從的父母,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比較尊重和鼓勵孩子的天性的。所以,對於幼兒園的一些規則,Mickey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抗拒。

我們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是幸福和快樂的,但是《遊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說: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而且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孩子不僅需要愛的包容和無條件接納,也需要一定的規則約束。

2-6歲的孩子的社會規則敏感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家裡走向社會,接觸越來越多的外界環境,完成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呢?

1.身教重於言傳,父母立場要統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對於天生愛模仿的孩子來說,父母身上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很有可能被孩子模仿和學習。

家長帶孩子過馬路時不走斑馬線隨意闖紅燈,很難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家長沒有時間管理的意識,孩子很可能會養成做事磨蹭、拖延的習慣。答應的孩子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諾,不為「不完成」找藉口。

所以,身教重於言傳,對於一些細小的日常行為規則,家長要有意識去做正確的示範,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另外,父母要統一戰線,比如 玩具玩好,需要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孩子表現出不耐煩,這時候,爸爸媽媽都要態度一致,堅定地告訴孩子:在離開之前,必須要收拾好,你有困難,我可以幫你。

2.父母需要明確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一直堅持「規則範圍內給予最大的自由」,對於說「不可以」的事情我也是一定堅持到底的。

比如 在商場為了一個想要的玩具撒潑打滾,這個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一開始Mickey大哭大鬧過,無論多長時間多劇烈我都會扛住,陪著他發洩完,等他冷靜下來。再和他一起梳理情緒,作復盤。

3.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中,必要時讓孩子承擔事情的自然後果。

孩子天生喜歡有參與感,在制定家庭規則的過程中,孩子的參與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的積極主動性,讓孩子知道接下來可以做什麼,需要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這樣制定出來規則才會更加人性化,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和採納。

我們鼓勵孩子按照之前的約定履行規則,態度一定要溫柔而堅定,重在引導,必要時可以讓孩子承擔事情的自然後果。比如 早上起來孩子老是磨蹭、拖延,上學天天遲到,可以適當讓他承擔遲到的後果。

4.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父親的作用尤為重要。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爸爸媽媽大不同,母親的功能,是給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支持、包容,為孩子建立內部的心理空間。

而父親是孩子內心的一個榜樣,對於孩子來說,父親代表著外部世界的社會準則,他要帶領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為孩子建立一個規則和秩序,這是孩子適應外部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這個社會上,什麼都有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感,有規則感的孩子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更好地融入社會環境。

相關焦點

  • 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蒙臺梭利教育培養有規則的孩子
    孩子只有心中存有規則感,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父母的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父母有原則,才能教育出有紀律、道德感強的孩子。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自發地建立良好秩序。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 養廢一個孩子,給他自由就夠了
    自由過了度,人生的限度就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過度的自由,讓孩子從小不懂得遵守規則,更無法承擔責任,孩子會以為,老子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我家。最近熱播的《小歡喜》,多少人對宋倩式母親口誅筆伐。給孩子自由多簡單啊。孩子開心,家長省心。不會有寫作業時的雞飛狗跳,更不會有嚴格管教時的劍拔弩張。只是,小時候可以這樣。長大以後呢?還可以繼續隨心所欲嗎?三、告訴孩子,不吃學習的苦,就吃生活的苦吃學習的苦只是吃一時,吃生活的苦是吃一輩子!越努力學習,越幸運!
  • 讓孩子學會「做項目」 心智才能更自由地成長
    圖說:第一屆「學習素養項目化學習」峰會上中外專家開展研討 來源/主辦方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陸梓華)學習基礎素養項目是上海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重大項目
  • 教育孩子要嚴厲管教還是放任自由?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
    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哭鬧,家長要麼放縱孩子,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就是用家長的嚴厲地讓孩子妥協。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
  • 家長做好這幾點,讓孩子在自由成長中,學會自控的能力
    其實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錯,孩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家長管的太嚴!在教育孩子時,家長給孩子適度的自由成長的空間,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孩子才能學會自立和自控。讓雛鷹自由成長才能學會翱翔!每個人對自由都充滿著渴望,沒有人喜歡自已的行為被人限制!
  • 教育戲劇,讓孩子更自由地表達自我
    用特別熟悉的故事《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進行教育戲劇課。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運用教育戲劇的各種方法引導孩子們去想像自己的巧克力工廠,讓孩子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書中人物、空間場景。繼而離開書中的描述,讓孩子以自我想像設計自己的巧克力工廠。每個孩子都是自己想像的主人,擁有自由構建的權利。
  • 教育孩子的普通經典方法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太縱容不行、太嚴厲也不行。今天就來談談用普遍通用的經典教育方法。,不管是教育孩子成人,還是教育孩子上學,父母都不要把他們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程式化的東西,孩子不一定會去遵守,甚至有可能去打破它。學習上和生活上都是這樣,一定要給他們一些自由,逼得太急或者是太有規則,只會讓他們覺得無趣,產生一些逆反心理,這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學習。
  • 衡水中學奇葩入學通知書:養廢一個孩子,給他自由就夠了
    因為,做了家長後才知道:嚴格要求,孩子不一定有好未來,而不嚴格,孩子肯定不會有出息。自由,並不意味著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自由,從來都與規則相伴而行。而如果,想要養廢一個孩子,就給他自由,無底線地給他自由。自由過了度,人生的限度就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自由過了火,人生沒結果。
  • 教育孩子,自由和管教從不矛盾?
    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有些家長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帶著耐心,但如果孩子在談話過程中稍微調皮搗蛋一點,這時候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導致矛盾激化。後果就是孩子依舊很調皮,除了性格決定,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 學會向孩子說「不」,愛得有邊界才能成長得更自由
    對孩子說「不」好處多:能夠激發創造力和潛能很多時候父母總是扮演滿足孩子願望的那個人,希望能夠給他們最好的愛和教育,但有的時候則會發現,被滿足了的孩子並沒有因此而停下提要求的腳步,而是更加進一步地想要更多。被寵溺長大的孩子不僅沒有良好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他們會認為別人為自己服務和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
  • 每日蒙臺梭利: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HELLO MONTESSORI蒙臺梭利教育每當談到給兒童自由的時候質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了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於一個幼稚的階段。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的自由。
  • 《愛和自由》:如何為孩子搭建愛巢
    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看似自由,卻蘊涵著很多隱藏的規則,比如使用過的教具需要歸位,做工作時儘量不要大聲喧譁等。自由成長也是要在安全、有規則的情況下成長。 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必須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揮潛力的自由,充分認知的自由。
  • 如何讓孩子更優秀?從童年就開始自由玩耍
    然而,正是隨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讓孩子更具創造力和協調能力。-02-同齡人一起玩耍更有效兒童如何從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活動中獲益呢?基金會的科學家在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 相比那些始終有老師教導、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的幼兒園,以自由玩耍為主導內容的幼兒園培養出來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 父母做對了孩子才能正確,行為永遠比說教更有教育意義
    很多時候物質和生活的條件優渥創造出來的是孩子的無能,他們只懂得要好好學習,享受家庭帶來的好條件,但是卻失去了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信心。所謂的正確教育不應該以父母的認知為轉移,更不能只用片面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對錯。
  • 衡水中學奇葩通知書:養廢一個孩子,給他自由就夠了
    自由過了度,人生的限度就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最「坑害」孩子教育的三碗雞湯,你沒喝過也一定見過:第一碗雞湯:快樂教育第二碗雞湯:充分釋放天性第三碗雞湯:成功和學歷沒關係總是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這樣的:素質教育是快樂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順從的、自由發揮的,前途是必定能夠成功的
  • 自由放養好還是精英教育好?適合的早期教育,讓每個孩子更優秀
    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教養類別被大家熟知以後,到底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孩子的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比如「窮養兒子富養女」這個理念中的「窮養」和「富養」的概念。再比如「自由放養」和「精英早教」兩種不同的教養聲音。
  • 愛孩子,就給孩子自由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你越是限制孩子,孩子越叛逆。有些孩子小時候在受各種限制時表現的很聽話,是因為怕受罰,也因為無力反抗。可一旦他長大了,有了反抗的能力,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就不會在任我們擺布,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叛逆。
  • 多了解與認識孩子,給他們:愛、自由與民主的教育方式!
    「愛、自由與民主」是夏山學校的建校礎石,這是一所強調統整教育以及培養兒童健全人格與情意發展的學校。在智育過度膨脹,失去教育均衡發展的信念,以及在約束太多,凡事講求標準化的今日,談夏山學校開放教育的理念是有其深意的。
  • 教育最大的騙局,正在毀掉孩子!
    估計他們還覺得,自己的孩子活潑可愛吧但在跑到一處拐角的時候,恰好撞上了轉彎的服務員,服務員的手上還有一鍋烤魚,孩子的額頭剛好貼到滾燙的烤魚鍋上,悲劇瞬間發生,孩子被燙傷了。玩耍可以,但是應該在合適的地方玩耍,餐廳不是孩子的遊戲場所。如果家長有規則意識,就不會放任孩子在餐廳中玩耍、奔跑,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慘劇。但是現在的孩子們不光在餐廳中奔跑、玩耍,在列車裡、醫院裡這樣的情形隨處可見。
  • 青少年遊戲與周勤王教育:自由玩耍為什麼會讓孩子更優秀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大學,犧牲了孩子的遊戲時間,從幼兒園開始就給他們安排了很多補習課。科學家口中的「自由玩耍」,對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認知技能都至關重要。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觀點: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如果幼年時「沒有玩夠」,社交、 情感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