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說「不」好處多:能夠激發創造力和潛能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扮演滿足孩子願望的那個人,希望能夠給他們最好的愛和教育,但有的時候則會發現,被滿足了的孩子並沒有因此而停下提要求的腳步,而是更加進一步地想要更多。
被寵溺長大的孩子不僅沒有良好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他們會認為別人為自己服務和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恰當地向孩子說「不」,愛得有邊界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自由。教育孩子這門功課需要持續進修,才能不斷地提升教育結果,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如此。
教育的基本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在孩子做對的地方鼓勵他們,做錯的地方批評他們,然而什麼時候鼓勵,什麼時候指責裡面卻大有門道。
在反覆貫徹規則的時候,讓孩子的行為產生正確的結果,難的就是在當下那一刻到底應該對孩子說是,還是說不。如何向孩子表達。
對孩子說「不」代表拒絕和制止他們的行為,對於孩子的教養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為孩子在早年是通過他人的反饋來指導自己行為正確與否的,如果早期得到了正確的引導,將來就不會養成壞習慣。
通過體驗被拒絕,孩子能夠體會到不舒服的感受,學會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更強的抗壓能力。
未被滿足的需求,孩子會通過尋找其他方式得逞所願,從而激發孩子的創造潛能,讓他們的思維更加靈活多變。
儘管好處那麼多,但還是有的家長很難及時的孩子說不,或者毫無顧忌的和孩子說出「不」字,我們都不喜歡聽別人說不,因為這首先代表的是拒絕,它喚起的記憶可能是嚴苛的父母和被否定的經歷。
有的時候家長沒有掌握正確說不的方式,讓孩子在被否認中長大,導致他們缺乏自信,做事自卑。
所以家長在說不之前,要明確自己為什麼說不,父母需要找個時間去復盤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事件,從中窺探我們自己的內心。
是過去的痛苦在驅使我們,還是孩子真的需要幫助,要有靈活的規則,要做到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當家長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要明確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說,也就能夠理直氣壯地說不了。這樣既不會感到愧疚,又不會優柔寡斷。
很多時候教養孩子就是不斷和童年的自己進行和解的過程,很多問題都會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來。而幫助孩子糾正問題行為的同時,也是家長在為自己尋找心靈的解藥。
如何對孩子正確地說「不」呢?
堅定是一種氣場,更是一種能力,一旦明確地表明了不的態度,剩下的就是堅守自己的立場。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撒嬌耍賴軟磨硬泡,試圖讓家長順從他們的意思。這些其實都是在試探家長的態度,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堅定,不能妥協。
如果做的是正確的,那就不要客氣,和孩子堅定自己的決定,告訴孩子除非有非要不可的理由。
即便對孩子說不,也不能人身攻擊,只要真實反饋當下的情況和眼前所看到的就夠了,更不要因為焦慮而想出很多還沒有發生的情景,更不要因此就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
要針對孩子的秉性,對孩子說不,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強硬的否定,有的必須要有技巧才能讓他們服從。
乖巧聽話的孩子更為敏感,所以家長在向他們傳遞「不」信息的時候,不要施加太多的權威,過於強勢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小心謹慎甚至膽小怯懦。
性格強硬的孩子,往往是小時候被父母指責得多了,父母需要反思自己和孩子互動的方式,調整說話的語氣語調。
和風細雨的說話方式,能夠潤物無聲地滲透自己的教育觀念。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社會是殘酷的,在家裡和孩子說不,也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心裡承受能力。探索出自己在面對被拒絕,否定和挫敗感中如何應對。
當孩子被拒絕的時候,他可能會有很多負面情緒,這個時候同樣需要家長的引導來讓孩子更好地去面對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
命名是一種很好的接納情緒的方式,帶著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準確地說出情緒的名字,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明白,負面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這並不能代表自己的好或者壞。
可以用畫畫或者寫作的方式,陪伴孩子把情緒描繪出來。讓他們把情緒帶來的感受表達出來,輸出的過程就能極大地緩解情緒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可以讓家長更清晰地發現孩子內心的需求。
可以讓他們通過呼吸的方式,回到當下,父母的陪伴和引導,能夠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情緒的方式,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學著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創造力誕生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