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向孩子說「不」,愛得有邊界才能成長得更自由

2020-10-03 春花育兒

對孩子說「不」好處多:能夠激發創造力和潛能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扮演滿足孩子願望的那個人,希望能夠給他們最好的愛和教育,但有的時候則會發現,被滿足了的孩子並沒有因此而停下提要求的腳步,而是更加進一步地想要更多。

被寵溺長大的孩子不僅沒有良好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他們會認為別人為自己服務和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

對孩子說「不」好處多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恰當地向孩子說「不」,愛得有邊界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自由。教育孩子這門功課需要持續進修,才能不斷地提升教育結果,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如此。

教育的基本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在孩子做對的地方鼓勵他們,做錯的地方批評他們,然而什麼時候鼓勵,什麼時候指責裡面卻大有門道。

在反覆貫徹規則的時候,讓孩子的行為產生正確的結果,難的就是在當下那一刻到底應該對孩子說是,還是說不。如何向孩子表達。

對孩子說「不」代表拒絕和制止他們的行為,對於孩子的教養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為孩子在早年是通過他人的反饋來指導自己行為正確與否的,如果早期得到了正確的引導,將來就不會養成壞習慣。

通過體驗被拒絕,孩子能夠體會到不舒服的感受,學會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更強的抗壓能力。

未被滿足的需求,孩子會通過尋找其他方式得逞所願,從而激發孩子的創造潛能,讓他們的思維更加靈活多變。

儘管好處那麼多,但還是有的家長很難及時的孩子說不,或者毫無顧忌的和孩子說出「不」字,我們都不喜歡聽別人說不,因為這首先代表的是拒絕,它喚起的記憶可能是嚴苛的父母和被否定的經歷。

有的時候家長沒有掌握正確說不的方式,讓孩子在被否認中長大,導致他們缺乏自信,做事自卑。

所以家長在說不之前,要明確自己為什麼說不,父母需要找個時間去復盤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事件,從中窺探我們自己的內心。

是過去的痛苦在驅使我們,還是孩子真的需要幫助,要有靈活的規則,要做到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當家長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要明確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說,也就能夠理直氣壯地說不了。這樣既不會感到愧疚,又不會優柔寡斷。

很多時候教養孩子就是不斷和童年的自己進行和解的過程,很多問題都會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來。而幫助孩子糾正問題行為的同時,也是家長在為自己尋找心靈的解藥。

如何對孩子正確地說「不」呢?

態度要堅定

堅定是一種氣場,更是一種能力,一旦明確地表明了不的態度,剩下的就是堅守自己的立場。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撒嬌耍賴軟磨硬泡,試圖讓家長順從他們的意思。這些其實都是在試探家長的態度,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堅定,不能妥協。

如果做的是正確的,那就不要客氣,和孩子堅定自己的決定,告訴孩子除非有非要不可的理由。

陳述客觀情況

即便對孩子說不,也不能人身攻擊,只要真實反饋當下的情況和眼前所看到的就夠了,更不要因為焦慮而想出很多還沒有發生的情景,更不要因此就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

針對孩子秉性,有度地向孩子傳遞信息

要針對孩子的秉性,對孩子說不,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強硬的否定,有的必須要有技巧才能讓他們服從。

乖巧聽話的孩子更為敏感,所以家長在向他們傳遞「不」信息的時候,不要施加太多的權威,過於強勢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小心謹慎甚至膽小怯懦。

性格強硬的孩子,往往是小時候被父母指責得多了,父母需要反思自己和孩子互動的方式,調整說話的語氣語調。

和風細雨的說話方式,能夠潤物無聲地滲透自己的教育觀念。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社會是殘酷的,在家裡和孩子說不,也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心裡承受能力。探索出自己在面對被拒絕,否定和挫敗感中如何應對。

當孩子被拒絕的時候,他可能會有很多負面情緒,這個時候同樣需要家長的引導來讓孩子更好地去面對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

給負面情緒命名

命名是一種很好的接納情緒的方式,帶著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準確地說出情緒的名字,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明白,負面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這並不能代表自己的好或者壞。

陪伴孩子把情緒描繪出來

可以用畫畫或者寫作的方式,陪伴孩子把情緒描繪出來。讓他們把情緒帶來的感受表達出來,輸出的過程就能極大地緩解情緒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可以讓家長更清晰地發現孩子內心的需求。

鼓勵孩子回到當下

可以讓他們通過呼吸的方式,回到當下,父母的陪伴和引導,能夠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情緒的方式,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學著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創造力誕生的關鍵時期。

相關焦點

  • 有愛護航的孩子,才能在成長的路上走得遠
    有一年,一個相親對象交往一年後,讓我的任性搞砸了。本來是沒什麼的,我也並沒有想跟他的念頭,但後來被三姑六婆一頓一頓數落後,失眠、掉發環繞著我,以致於後來自己都沒搞懂生病的緣由是什麼。當時父母讓我回家休養,我請了幾天假回去。村上的嬸子們口水眾多,全被父母堵了,年齡怕什麼,緣分沒來,急什麼。後來,我學會了頂那些三姑六婆的嘴,也就沒有後面的當面數落。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有邊界的自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惑煩惱,可以細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這本書,作者是美國的麗莎·舒格曼,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她從十幾年的兒童教育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18個教養誤區,關於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等,讓家長們能夠對育兒路上出現的種種現象有個清晰明確的認知,變焦慮為平和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 不求成「牛娃」,但求不「熊化」讓孩子確立邊界意識
    在生活中不少孩子可能會說:「爸爸媽媽,你們說話真的很不好聽,傷害了我的情感」,這就是你侵犯了孩子的邊界,最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根本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把侵犯孩子自信、自尊和自由的方式認為是合理的管教。如果在生活中,孩子說我們傷害了他們的情感時,我們會說:我說的話傷害了你的情感,我以後儘量不去傷害你,我會更尊重你,我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感受、也能尊重我。
  • 愛和自由,父母不焦慮,孩子才能不焦慮
    他開始哭,說做作業實在太無聊了,哪有看電視好玩,我就是不想做作業......我說拜託你能不能把以前那個可愛的聽話的討人喜歡的棒棒還給我;他哭著說那你把那個對我好,不會罵我打我的全世界最好的媽媽還給我!我們相互扯皮,卻沒能改變現狀… 當我發現棒棒並沒有在我的威逼利誘或是打罵中有任何的改變的時候,我開始反省,當他人不能被輕易改變的時候,大概只能改變自己。從回到家的第一句問候語開始改變:「棒棒,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你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父母對孩子不管不問,真的能健康成長嗎?孩子能有出息嗎?這些都是縈繞在眾多父母心頭的問題,提示"不管教"的可行之處何在?實際上,《不管教的勇氣》一書聚焦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重心,為的是讓父母找到管教的邊界,幫助孩子更自由、放鬆地發展,也能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 讓孩子學會「做項目」 心智才能更自由地成長
    在日前舉行的第一屆「學習素養項目化學習」峰會上,學習基礎素養項目組負責人夏雪梅表示,未來,學習素養研究將繼續設計有質量的學科與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考察兒童在這一過程中的真實成長,持續嘗試課程與教學革新。項目化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全球教育界當前的關注熱點。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跨學科」。
  • 《有邊界,才自由》:你討厭的熊孩子,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
    「我家孩子氣死我了,整天鬧騰,我都沒有了自己的時間」這可能是很多家長抱怨的問題。但是在《有邊界,才自由》這本書中,作者清晰地闡述了熊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關係,不是孩子各種無理取鬧,而是我們家長沒有給孩子邊界感。 最近讀了《有邊界,才自由》這本書,自己感觸頗深,深深領會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
  • 《有邊界,才自由》:不要用讓孩子羞恥的方法,來管教孩子
    《有邊界,才自由》的一大亮點,是把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分別獨立成一個個章節,並告訴讀者相應的處理方式。所以如果在你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一些頭疼的事情,不妨翻看一下這本書,也許能找到答案。這本《有邊界,才自由》一共有32個章節,可以涵蓋大部分的育兒場景。它結合心理學理論的解讀,讓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適度自由,他才能學會自控
    適度自由,他才能學會自控!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這樣抱怨: 讓他出去玩一會兒,結果玩了半天都不知道回來; 遇到喜歡吃的東西,就吃個不停,不知道停筷子。其實,父母也應該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 孩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管得太嚴了?
  • 90後父母推崇的自由教育,坑了多少娃,沒有邊界的自由就是在放縱
    最近家裡的一個親戚一直在跟肥爸抱怨,說他家孩子總是不愛上學,喜歡跟社會上的人混,天天逃課不是打遊戲就是去KTV唱歌,怎麼管教都不聽。    沒有邊界的自由教育,對孩子就是放縱   我們常常說教育孩子離不開愛和自由,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他們更重視這兩方面的力量。他們會用愛來搭建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在這個環境中自由地成長。
  • 教育孩子不僅要溫柔還要有邊界
    《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提到教育孩子要溫柔而有邊界。溫柔就是給孩子包容和安全感,讓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敢於說出來,尋求共同的解決辦法。有邊界就是給孩子立規矩,我愛你但是有原則,我可以幫助你,但絕不袒護你。
  • 家長做好這幾點,讓孩子在自由成長中,學會自控的能力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這樣抱怨,這孩子真不聽話,說出去玩一會,結果半天都不回來,喜歡吃的東西就吃個不停!說是看完一集動畫片就寫作業,可是卻看個沒完。其實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錯,孩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家長管的太嚴!在教育孩子時,家長給孩子適度的自由成長的空間,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孩子才能學會自立和自控。讓雛鷹自由成長才能學會翱翔!每個人對自由都充滿著渴望,沒有人喜歡自已的行為被人限制!
  • 讓孩子學會「捍衛」,學會愛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不讓給別人,我又怕別人讓我更難受。這種矛盾糾結的心理,幾乎影響了我整個成長歲月。我明明不想跟同學換位子,明明我也看不清黑板。但我怕同學生氣,怕同學說我不好,不情願地答應了。我剛買了自己最喜歡的《海賊王》,還沒看到幾頁,就被同學搶走傳閱。等書回到我手裡的時候,不是書皮被撕掉,就是被弄得皺皺巴巴,我卻敢怒不敢言。
  • 高二備戰30天考上大學|適當給予自由,孩子學得更從容!
    從小到大,孩子都依附於家長,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的,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而高中階段的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獨立意識強,有自己的想法主張,可總是得不到尊重和支持,那隻好漠視或情緒大爆發。那該怎麼辦呢?作為父母,此時應該轉換角色,由掌控者轉到服務者和孩子助手,才能慢慢化解問題,助力孩子成長。
  • 無條件的愛,需要邊界
    但她一定是一個經過漫長的實操過程以後才慢慢體驗到的,而且還不一定體驗得完全,更有可能會在有條件和無條件之中搖擺很久。這是一個探索的成長過程。而這一點,也明確了,家長的成長更為重要!有一些家長甚至會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用「笨」、「愛撒謊的孩子」等詞語來給孩子貼標籤。更有甚者會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懲罰。這樣的方式,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認為自己做得不好,就會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這是自我價值觀的最初喪失。這個例子裡面,外在的條件就是成績好,對家長誠實。這是家長的賦予孩子的價值觀。如果把它拿掉,就變成:孩子可以成績不好,孩子可以對家長撒謊。
  • 有規則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更自由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一度我也是誤以為,「愛和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發揮,父母肆無忌憚寵溺孩子,殊不知,真正的「愛和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範圍內的。試想一下,跨海大橋如果兩旁沒有護欄,你還敢開過去嗎?如果馬路上沒有紅綠燈,你會覺得開車是一件很安全的嗎?沒有限制,連安全感都沒有,又談何自由呢?
  • 給予無條件的愛和信任,使他自由成長!| 讓孩子做孩子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四歲的孩子因丟失一個玩具而向媽媽哭泣得到安慰時,我們會指責他,拒絕他,告訴他,男子漢,就要有男子漢的氣概,不能總是哭哭啼啼。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來逃避痛苦的時候,我們不會指責他,我們甚至同情他。我們之所以會忽視孩子們發出的重要情緒信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解讀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通常以為孩子的情緒不會有多強烈,也不會像成年人那樣持續很久。
  • 「領軍讀書會」《有邊界,才自由》第一期
    孩子的「學步期」大約在1~3歲,這個時期是孩子情緒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表現出情緒化、行為失控、不願聽從父母指令等特點。面對學步期孩子從「小天使」向「小惡魔」的轉變,很多新手父母往往手足無措。《有邊界,才自由》一書,是一本針對學步期孩子的行為教導指南。
  • 給孩子自由和放縱孩子有何區別?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
    至於搭不搭配,好不好看,不過是看起來有邏輯實際上很主觀的事。愛孩子,就是把孩子也當作一個平等的個體。想像一下,如果是你的朋友,想要穿粉色的衣服,而你覺得粉色並不搭,黃色不錯,你會強行給她套上嗎?這點「界限感」,你的朋友需要,你的孩子也需要。我想,你最多會說:「我覺得,黃色似乎搭起來更漂亮。不過,選擇權在你。」
  • 自由不等於放縱,做到以下三點,讓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
    文/小當家育兒經現在的孩子成長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不僅僅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年輕父母也同樣積極的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給予孩子規則之內的自由,讓孩子擁有獨立的個性,快樂的度過寶貴的童年時光是每位家長的責任。需要注意的是,自由並不意味著放縱,規則內的自由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