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第一屆「學習素養項目化學習」峰會上中外專家開展研討 來源/主辦方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陸梓華)學習基礎素養項目是上海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在日前舉行的第一屆「學習素養項目化學習」峰會上,學習基礎素養項目組負責人夏雪梅表示,未來,學習素養研究將繼續設計有質量的學科與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考察兒童在這一過程中的真實成長,持續嘗試課程與教學革新。
項目化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全球教育界當前的關注熱點。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跨學科」。夏雪梅舉例,圍繞「尾巴的奧秘」這個主題,語文老師讓學生來讀一讀尾巴的詩、兒歌,美術老師讓學生去畫一畫尾巴的畫,科學老師讓學生去觀察、去模仿;數學老師可以去計算不同尾巴的數量……然而,在她看來,這些作業看上去很熱鬧,但是仍將學科割裂開來。若要實現跨學科教學,或許題目應該變成這樣——「請以動物學家的身份去寫一份報告,向世人介紹你的發現,說明這個動物為什麼會在這個環境當中有這樣的尾巴?它的尾巴到底有什麼作用?」 夏雪梅強調,真正的「跨學科」是要通過學科間的聯繫,共同解決問題,來達到對於這兩個學科的深度理解。這些「可遷移」的知識,才能培養處於心智自由的人。
圖說:項目化學習是全球教育界當前的關注熱點
在實踐探索中,項目組發現,曾有不止一個在傳統教育體系中可能被貼上「學習困難」「成績差」等標籤的孩子,在完成一個特定項目時,表現令人驚喜。有的孩子在30分鐘不到的時間內,就能主動運用一切資源,迅速列出計劃,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和大量的課內外聯繫。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沉浸其中,心無旁騖。相反,也有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在項目化的情境中表現令人失望。他們會開口就問,「老師,答案是什麼?」「我可以去哪裡找參考書?」同量表進行分析後發現,那些「差生」創造性合作和自我調節上的評估得分更高,而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在事實類的測試、考試焦慮上的得分會更高。
「我們要思考,給予不同類型的學生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情境,要讓孩子的心智能夠自由的生長,沉浸在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挑戰和快樂的過程當中,而不是為了未來的可能性而犧牲當下學習的幸福。」夏雪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