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項目」 心智才能更自由地成長

2020-12-13 新民晚報

圖說:第一屆「學習素養項目化學習」峰會上中外專家開展研討 來源/主辦方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陸梓華)學習基礎素養項目是上海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在日前舉行的第一屆「學習素養項目化學習」峰會上,學習基礎素養項目組負責人夏雪梅表示,未來,學習素養研究將繼續設計有質量的學科與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考察兒童在這一過程中的真實成長,持續嘗試課程與教學革新。

項目化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全球教育界當前的關注熱點。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跨學科」。夏雪梅舉例,圍繞「尾巴的奧秘」這個主題,語文老師讓學生來讀一讀尾巴的詩、兒歌,美術老師讓學生去畫一畫尾巴的畫,科學老師讓學生去觀察、去模仿;數學老師可以去計算不同尾巴的數量……然而,在她看來,這些作業看上去很熱鬧,但是仍將學科割裂開來。若要實現跨學科教學,或許題目應該變成這樣——「請以動物學家的身份去寫一份報告,向世人介紹你的發現,說明這個動物為什麼會在這個環境當中有這樣的尾巴?它的尾巴到底有什麼作用?」 夏雪梅強調,真正的「跨學科」是要通過學科間的聯繫,共同解決問題,來達到對於這兩個學科的深度理解。這些「可遷移」的知識,才能培養處於心智自由的人。

圖說:項目化學習是全球教育界當前的關注熱點

在實踐探索中,項目組發現,曾有不止一個在傳統教育體系中可能被貼上「學習困難」「成績差」等標籤的孩子,在完成一個特定項目時,表現令人驚喜。有的孩子在30分鐘不到的時間內,就能主動運用一切資源,迅速列出計劃,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和大量的課內外聯繫。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沉浸其中,心無旁騖。相反,也有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在項目化的情境中表現令人失望。他們會開口就問,「老師,答案是什麼?」「我可以去哪裡找參考書?」同量表進行分析後發現,那些「差生」創造性合作和自我調節上的評估得分更高,而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在事實類的測試、考試焦慮上的得分會更高。

「我們要思考,給予不同類型的學生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情境,要讓孩子的心智能夠自由的生長,沉浸在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挑戰和快樂的過程當中,而不是為了未來的可能性而犧牲當下學習的幸福。」夏雪梅說。

相關焦點

  • 孩子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支持,更需要心智發展的投入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家長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以怎樣的理念和方法,去一步一步地陪伴孩子,幫助孩子,成為孩子生命成長中的「貴人」,這是需要學習和實踐的。
  • 家長做好這幾點,讓孩子在自由成長中,學會自控的能力
    其實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錯,孩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家長管的太嚴!在教育孩子時,家長給孩子適度的自由成長的空間,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孩子才能學會自立和自控。讓雛鷹自由成長才能學會翱翔!每個人對自由都充滿著渴望,沒有人喜歡自已的行為被人限制!
  • 學會向孩子說「不」,愛得有邊界才能成長得更自由
    對孩子說「不」好處多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恰當地向孩子說「不」,愛得有邊界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自由。教育孩子這門功課需要持續進修,才能不斷地提升教育結果,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如此。教育的基本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在孩子做對的地方鼓勵他們,做錯的地方批評他們,然而什麼時候鼓勵,什麼時候指責裡面卻大有門道。
  • 想讓孩子做事更有條理?心理學家:家長學會心智工具是關鍵
    原來,兒子從小做事就毫無條理可言,想起來什麼做什麼。每天早上小瑤把兒子叫醒,就要忙著去做早餐,收拾收拾東西自己也要去上班。在她忙碌的時候,兒子也沒閒著,可是每次都能把小瑤氣個半死。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孩子特別笨,著名的心理學家表示,只要家長學會用「心智工具」,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什麼是心智工具心智工具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符號。這些符號能幫助孩子理解,以及安排自己的計劃。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只要按照家長的規定去完成任務就可以了。
  • 讓孩子自由地成長,做父母的你記得學會放手
    我們的父母實在的管得太多了,幾乎照顧到孩子的全方位。我有個同學在做小學班主任,她告訴我,她班裡的孩子都很聰明,人也長的健康壯實,就是有時很無語,經常有這樣的對話:「你今天的語文作業怎麼沒有帶來啊?」「我也不知道,都是我媽媽幫我理的。」
  • 適度自由,他才能學會自控
    適度自由,他才能學會自控!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這樣抱怨: 讓他出去玩一會兒,結果玩了半天都不知道回來; 遇到喜歡吃的東西,就吃個不停,不知道停筷子。其實,父母也應該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 孩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管得太嚴了?
  • 「成長型心智」的孩子,犯錯時能立馬改正,家長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做錯事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做錯事情,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真正的改正這些錯誤。父母一味的批評,而不是對他們進行教育,孩子可能永遠意識不到錯誤,更別說改正了,對於犯錯的孩子,父母的批評教育方式很重要。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退出。放手不等於不愛,不等於不關心,不等於不幫忙。放手 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循序漸進與孩子成長相伴的過程。放手不是「不管你」,不是放棄愛,而是從孩子的身邊「抽離」出來,只在他需要的時 刻提供關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時候給他及時的輔助。
  • 如何提升幸福感,讓心智更自由?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寫過一句話: 思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心智更自由。 什麼意思呢?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想控制和主宰我們,試圖搶佔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產生欲望、驅動,讓我們疲於奔命,隨著人流奔湧,去追逐某些被外界灌輸和人為設定的東西。 所以,什麼才是「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標準。
  • 怎麼誇,才能讓孩子得到成長?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家長們都知道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裡面所說的誇出來的好,指的是孩子在鼓勵中不斷地得到成長。在卡羅爾·德維克所著的《終身成長》一書中,我們知道要讓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 學生心智訓練法則——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努力鍛鍊打造自控力!
    我們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心智成熟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和提高學生們的心智綜合素養和潛能,為他們的健康快樂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因為一個沒有成熟心智的成年子女,就不可能孝敬父母,就不可能會有愛心,也不會自覺努力的學習,也不可能奉獻社會,那是作父母和老師的失敗。為此,我們認為,作為老師或者父母,應該充分認識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與責任,在教育學生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實施科學系統的《學生心智成熟訓練法則》的教育原則,來完善他們自己的心智素養和潛能,才能促使他們的身心、學習和生活都更加的完美和健康。
  • 《心智突圍》:人生的成長地圖,讓你成為優秀的人!
    其實很多商家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迫切追求成功的心理賺錢,推出了很多:7天學會理財、10天學會寫作等等課程。回想一下:你是否也購買過這類課程?你是否看到普通人逆襲成為「成功者」就覺得自己也可以,然後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成功的目標?
  • 孩子心智開發時間表
    我結合心理學基礎理論與孩子學習成長實際情況,寫了一個關於孩子心智開發的時間表,期待給家長一些啟發:一,0-1歲:開發身體就是開發心智
  • 一個聰明的孩子必然心智成熟,心智如何培養父母這樣做
    語言幫助孩子完成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才能產生心智誇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說聰明、機靈、活潑、懂事、成熟等等,這些都是「心智」的表現,孩子的「心智」是怎樣煉成的?從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開始,然後體現到孩子的行為,這些思維能力的總和就是「心智」。
  • 孩子的心智成熟早,對孩子的發展是好事嗎?該有的童心去哪了?
    最多的是和奶奶在家中,因為父母經常說,奶奶年齡大了不能夠照顧你,你要學著懂事一些,所以,教會孩子做很多事情,一個五歲的孩子就學會了像成人一樣去思考。而且還會做很多的零散的家務活。看起來根本就不像一個五歲的孩子。雖然他的年齡只有五歲,可他的心理成熟度是非常高的。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成熟的孩子?
  • 孩子心智成長的9個指標和10個要素
    孩子心智成長的9個指標1. 感知力:感覺和知覺的總稱,指個體的身心與他人、事物直接接觸的心智品質,是認識世界的基礎。2. 觀察力: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對人、事物整體知覺的心智品質。3. 覺察力:洞悉徹悟自我與事物發展規律及方向的心智品質。
  • 做孩子心智成長的同心協力者│新時代父母
    然而,多數家長也是第一次面臨這些新情況,更會因為對未來的擔憂、沒有被滿足的期待而陷入焦慮。如果處理不當,家長就會將這些焦慮變成壓力、指責傳遞給孩子,讓即將開啟的新學期成了一個「困境」。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說過:「孩子的心智與關心他的人的心智是同心協力運作的,這是人類已知宇宙中最靈活、最強大的學習工具。」
  • 心智改變,能量才能提升
    包老師在課程裡,經常說,易經中最好的卦是「謙」卦,就是臣服,我們要學會去臣服,學習謙虛。生活當中,我們也常常會面對很多無法理解的一些人、事、物的發生。這時候就要放下自己的知見,嘗試去理解他人,這可能是因為他的經歷不同、心智程序不同而已。
  • 孩子"多動"閒不住,是成長的本能,6個方法解放小手發展心智
    我們都知道,生命只有運動起來,才能生生不息。這不僅是因為運動可以鍛鍊身體,保持健康。更是因為,身體活動能鍛鍊人心智的發展。特別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通過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成長,才能慢慢走向成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看到、聽到、學習到的東西,都能讓他對事物形成一種概念,但這些概念在他腦海裡是模糊的、抽象的。只有當他真正去觸碰、作用於這些真實事物時,他才能把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認知。並且,當孩子調動全身肌肉及感官時,其實是身體在執行大腦發出的命令。
  • 這幾件事不要過早教會孩子,不然他的心智跟不上,會影響成長
    凡凡是個學霸,一路被保送上的研究生,生過孩子之後,她想讓孩子和她一樣,於是從孩子生下來開始,她就對孩子特別嚴格,想讓他儘快學會走路、說話,掌握各種技能,但是孩子畢竟還小,有些事情是不能馬上就學會的,凡凡很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