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智開發時間表

2021-02-25 覓課堂

我結合心理學基礎理論與孩子學習成長實際情況,寫了一個關於孩子心智開發的時間表,期待給家長一些啟發:

一,0-1歲:開發身體就是開發心智

身體感觸覺的發展,是孩子後期心智發展的基礎。所以,家長如果想培養一個聰明機靈的孩子,在這個階段,關鍵就是開發孩子的感觸覺系統。

首先,是關於孩子觸覺開發的建議:

1,儘可能順產。讓孩子出生的時候,全身皮膚經歷充分的摩擦,將讓孩子後期的智力上一個臺階。這是孩子第一次開發感觸覺的機會。

如果沒有經歷產道的摩擦和擠壓,部分孩子就出現「感統失調」性的多動症。這也是為什麼,嬰幼兒心理修復練習中,專門有產道模擬訓練。

2,充分滿足孩子口欲期的接觸需要。

一方面,可採用儘量長時間的母乳餵養,最好兩年左右。這樣可以充分開發孩子嘴部的感觸覺,有利於孩子的心智成長。

另一方面,包容和允許孩子吮吸手指,因為這是口欲期孩子智力發展的必經過程。如果孩子口欲期的需求未得到滿足,這個需求將一直存在,成年後更容易咬筆頭、貪吃或迷戀吸菸等。

所以,如果孩子喜歡啃咬玩具,儘可能把玩具洗乾淨,併購買專門用於啃咬的玩具,而不要強硬阻止孩子的啃咬行為。強硬的打斷孩子的任何行為,在他們的內心都可能種下「自我否定」和「自卑」的種子。

3,讓孩子自由的爬行。爬行也是嬰幼兒感觸覺發展的重要方式。有研究顯示,經歷過長時間的爬行期的孩子,智力發展較好。

其次,是培養孩子心理感受能力。

1,安全感培養。建議孩子一歲以前,母親可以陪伴孩子。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1歲以前的孩子主要需要母親,1歲以後孩子性別觀和世界觀發展的時候,才更需要父母共同陪伴。

嬰幼兒的心智較為敏感,對於安全感的需求也十分強烈。根據孩子的母子依戀關係,孩子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

在1歲以內母子依戀關係良好的孩子,是安全型依戀,他們在成年後更容易與外界和他人建立關係;1歲以內嚴重缺乏母親的陪伴,經常在需要的時候得不到母親的支持的孩子,將形成反抗型依戀模式,他們在成年後內心對於穩定關係的建立充滿恐懼和憤怒;居於兩者之間的是迴避型依戀模式的嬰幼兒,他們也沒有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戀關係,對於長大以後發展穩定關係帶來困難,並容易對他人產生懷疑和猜測。

同時,多項研究表明,安全感的培養,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閱讀能力發展以及記憶力發展。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學習能力將受到嚴重影響。

2,多擁抱孩子。父母與孩子的身體接觸,有利於孩子的感受力培養,讓孩子更好的與父母進行親情交流。

二,1-6歲:以玩為主

從埃裡克森的人格成長圖我們可以發現,孩子7歲以前,只要是心靈素質和性格品質的培養。比如,0-2歲是培養孩子「信任與希望」的品質;2-4歲是培養孩子「意志力與勇敢」的品質;4-7歲是培養孩子「目標與主動」的品質。

然後經過7年的成長,孩子完成心靈建設,接著將進入瘋狂的學習好奇階段。所以,對1-6歲的家長,開發孩子心智的建議是:

1,關注孩子的右腦開發和想像力培養。比如: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天賦培養;或者英語語感、古文語感、數學空間關係等知識的滲透。而不要在這個階段,一味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是徒勞的。

2,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間,讓孩子發揮出他無限的創造力。這個階段孩子會經歷人生中第一次叛逆期,他會在生活方面走向獨立。最簡單的表現,就是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玩玩具。所以,父母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這棵小樹舒展開枝葉,呈現出自己的風貌。

如果約束太多,強制太多,最直接打擊的就是孩子的自信心。並同時增加孩子在第二次叛逆期的攻擊性。

三,7-12歲:學習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可以在0-7歲健康完成內在的探索與建設,7-12歲他對外界的好奇心,與對學習的熱情是自然而發的。

尤其在我國這種把孩子逼到牆角的應試教育體制中成長,學校生怕給孩子太多自由空間,老師希望用作業霸佔孩子的所有時光。所以,小學就變成唯一較為輕鬆的學習階段。我們應好好珍惜和把握。

建議一,儘可能多的閱讀。古今中外的各種名著都是挺好的選擇。這讓孩子開闊視野,了解外面的世界,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學習與交流,那將是非常不錯的家庭文化之一。

當然,換個角度說,父母想塑造孩子的世界觀,影響孩子的成長,這也幾乎是最後的時間了。因為,等到了中學,孩子學習壓力增大,身心進入第二次叛逆期,家長想影響孩子將更為困難。

建議二,三年級以後父母可以適當引入學習方法培養。因為10歲左右孩子的思維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型。這個時候,孩子可以慢慢學習記憶方法和思維導圖。記憶方法是學習方法的一個基礎,所以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更多以記憶力培養為主。

四,12-18歲:邏輯思維走向成熟

在這個階段,孩子身心都要經歷巨大的考驗。一方面,學習壓力增大,孩子從小學的兩三門主課(語文、數學、英語)一下變成八九門主課(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地理);另一方面,孩子的心靈進入第二次叛逆期,這也是人格健全的最後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心智走向成熟。

建議一,可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孩子提升思維能力,減輕學習壓力。快速理清知識系統,減輕預習和複習的學習量。

建議二,鼓勵孩子在這個階段探索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觀察自己的學習狀況,並總結反思。

建議三,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變得很為重要,父母應充分意識到孩子的身心變化,並給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與自由空間。與此同時,如何協助孩子認識自我,走向人格的完善和成熟,父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如果孩子在18歲之前未能完善發展人格特質,成年之後,將有可能出現各種障礙性人格,並深刻影響成年後的學習與生活。

以上內容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

相關焦點

  • 家長大致需要知道的心智理論、發展時間表及孩子心智培養三建議|禮泉博士淺說 Theory of Mind
    今天我們用簡潔的語言快速分析以下這些問題: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心智理論是什麼?孩子心智發展的時間表為何?怎樣讓孩子更聽話?裡面有科學知識,也有實用的建議,希望大家喜歡。 孩子的心智發展程度在心理學上又稱為心智理論,指孩子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們心理和心情的能力。孩子聽不聽話,和孩子是不是理解周圍人們心理和心情密切相關。作為成年人,我們不難理解他人的想法、語言和行動。情商高的人很容易理解別人。但我們理解他人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自出生起慢慢養成的。兒童一般在五歲左右能形成對他人較好的理解。
  •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原因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表現是缺乏自信心、耐心、細心、愛心、進取心,多了虛榮心、攀比心等等。那麼,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原因有哪些呢?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原因之一:從小嬌生慣養。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原因之二:相關教育起步晚。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太小,根本不懂事,等大一大再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種做法更是錯誤的。心智是培養、磨練出來的,而不是靠時間等出來的。孩子記事了,家長就要開啟孩子的心智培養、磨練歷程。
  • 小學教育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孩子的心智成長不可見
    整個小學階段是孩子的心理穩定期。但也有例外的情況,當父母教育不當或言辭不得法,有可能孩子從二年級就開始叛逆、和父母吵架。一旦孩子出現反抗的行為,家長需要反省自身,及時作出調整,不能頑固地堅持己見,以避免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 一個聰明的孩子必然心智成熟,心智如何培養父母這樣做
    高智商的孩子,不一定有高情商,如果兩者兼得,這樣的孩子應該被稱為「心智」成熟。那麼心智從何而來,如何培養?語言幫助孩子完成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才能產生心智誇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說聰明、機靈、活潑、懂事、成熟等等,這些都是「心智」的表現,孩子的「心智」是怎樣煉成的?從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開始,然後體現到孩子的行為,這些思維能力的總和就是「心智」。
  • 4個方面看出孩子的心智模式
    這次課我們來講一下心智模式。心智模式這個詞你最近在早教的文章裡面經常被提到,那麼什麼是心智模式呢?它是指一種思維定勢,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它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和分析的態度。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一個孩子童年。而形成了心智模式,對於他未來的生活、學習習慣呢具有重要的意義。
  • 心智不成熟是個啥病?如何完善孩子心智模式,請看這裡
    孩子才上小學一年級,就被老師無情評價為心智不成熟。對於這樣的問題,小牛的媽媽一頭懵遭。她實在不知道「心智是啥?」其實,心智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和智力。所謂的不成熟,就是指孩子對已知事物的沉澱和儲存不能通過生物反應表現出來。
  • 怎樣為孩子製作「心智營養餐」?
    作者在書裡,提出了一個「健康心智餐盤」,他認為均衡的日程表應該包括7種日常心智活動,比如專注時間、玩耍時間、內省時間等等。這7種日常心智活動對於改善孩子的大腦意義重大,缺一不可。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整合,加強和他人以及周圍世界的聯結。更關鍵的是,可以幫助孩子真正培養起自己建立平衡的能力。
  • 0到2歲的孩子,如何提高心智水平
    自己也多看看書,希望能從理論上得到支撐我們的力量,我自己的觀點是學習的本質都是腦的開發,只要孩子能夠充分開發大腦,其他的知識可以厚積薄發,後來居上。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很多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胎教、早教成了雨後春筍,家長們樂此不疲,注全身經歷。
  • 你的心智能量高嗎?來看看你的心智能量屬於哪個等級!
    心智成長是靈魂的主要目的,經歷的轉世越多,學習越多,靈魂的心智能量就越高。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深諳世事,有些孩子需要刺激鍛鍊才逐漸醒過來,有些人可能直到臨死之前也還迷惑。由於心智和思想之深不可測,所以人們往往用心智在現實中的反射 - 情緒或行為,來建立心智層次模型。
  • 《心智圖法》體驗課
    在同一個班級裡學習,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不用操心,而有的孩子怎麼學就是學不進去;有的孩子一看就記住了,有的孩子怎麼都記不住;有的孩子只要上課一聽
  • 孩子心智成長的9個指標和10個要素
    孩子心智成長的9個指標1. 感知力:感覺和知覺的總稱,指個體的身心與他人、事物直接接觸的心智品質,是認識世界的基礎。2. 觀察力: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對人、事物整體知覺的心智品質。3. 覺察力:洞悉徹悟自我與事物發展規律及方向的心智品質。
  • 培養孩子守時好習慣,從制定時間表開始
    【小蝸牛專欄】培養孩子守時好習慣,從制定時間表開始原創作者|小蝸牛【1】給孩子制定作息時間表,有利於孩子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根據時間表來行動,還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利於形成更加和諧的親子關係。家長在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時,一定要與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參與進來,根據孩子的喜好制定合適他的時間表。這樣孩子會高興地接受,並樂意按此執行。
  • 自閉症孩子的時間表,如何高效使用?
    如何更好的使用時間表?1.家長的堅持。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小女孩和媽媽一起設計的日程表,孩子正在按日程表的安排,有條不紊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第二個是一位媽媽分享給我的。她的孩子現在每天都在堅持使用時間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主動去看自己的日程表。通過合理使用時間表,孩子的配合力提高了,媽媽的情緒也越來越好,爸爸受到感染,也漸漸行動起來,加入他們的行列,家庭氛圍空前的好。感謝這兩位媽媽同意我跟大家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 蘇德中:從兒童心智教育出發
    千萬融資打造國際化兒童心智成長平臺  蘇德中用這樣一個測試,向大家揭示了在傳統的兒童教育裡,我們非常容易忽視的一個地方:除了學校會給予孩子學業上的成功,家長還希望孩子能收穫內在的幸福、擁有健康的心智發展。但是在學校所教授的課程裡面,並沒有哪一堂課,是真正和「幸福」有關的,是真正關注兒童心智成長教育的。
  • 合適的玩具,兒童心智促進的關鍵
    ,玩汽車、木偶還是玩心智促進遊戲,都要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作為成人或父母,不應該去束縛孩子,而應該了解他們並適時滿足他們,成人要重在創設條件,喚起孩子的各種學習興趣,提供符合特定孩子能力發展所需的有針對性的幫助。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尼基丁教育模式重在全面促進早期兒童創造能力的發展,重視對兒童智力的早期開發及其身體鍛鍊。
  • 人民日報給孩子的暑假時間表
    暑假到了,你家孩子的假期是怎麼計劃的呢?是忙著上各種補習班,還是看電視、打遊戲,一玩就到凌晨一兩點?其實,學習也罷、娛樂也罷,適合孩子的才是好的暑假計劃。針對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制定暑假計劃的家長,人民日報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暑假作息時間表。家長們快看看,如何安排才能讓孩子在暑假裡兼顧學習與娛樂,過個充實的夏天呢?
  • 如何開發孩子的大腦潛能
    孩子的智力,受基因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後天的養育方式。所以除了在貧困線以下掙扎的嚴重營養不良的孩子,營養對孩子智力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這個結論難道說明了一切都是天生的,父母什麼都不要做了嗎?不是的。父母仍然需要通過一系列有效地引導來幫助孩子最大限度地開發大腦的潛能。如何開發孩子大腦的潛能?
  • 世界自閉症日 益寶·心智寶推出國內心智障礙者走失險
    世界自閉症日 益寶·心智寶推出國內心智障礙者走失險 2020-04-01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李慶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超過1000萬心智障礙者,包括自閉症、唐氏綜合症、腦癱、智力發育遲緩,其中自閉症孩子超過200萬。
  • 探索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讓你真正讀懂孩子
    本篇就聊聊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1.從前有一個孩子,和他媽媽住在墓地旁邊。孩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媽媽看到了,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於是,孩子的媽媽就帶著孩子搬到市集。
  • 貓叔家兒童心智教育入駐天驕小哈佛幼兒園
    「貓叔家心智教育」就是在順應目前的知識經濟所開發的一項網際網路新形態教育課程。它通過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心智能力的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系統的教育和培養,其目的是教育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受教育者獨立、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使之在個人發展能力、幸福感受能力和事業成功能力等方面得到良好發展,更好的擔當社會角色,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