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讓你真正讀懂孩子

2021-01-13 騰訊網

本篇就聊聊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1.從前有一個孩子,和他媽媽住在墓地旁邊。孩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媽媽看到了,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於是,孩子的媽媽就帶著孩子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孩子又和鄰居的小朋友玩起沿街叫賣的遊戲。他媽媽知道了,皺皺眉頭說:「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媽媽帶著孩子搬到屠戶旁邊。

住到屠戶家旁,孩子又玩起了殺豬宰牛的遊戲。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你猜對了,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宮附近。學宮是那個年代的最高學府,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孩子生活在這裡,逐漸守禮節、知進退。媽媽表示很滿意,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定居此地了。

這個孩子叫孟軻,他的媽媽就是孟母。孟軻成長為孟子,與其母的教育方法不無關係。

2.孟媽媽三遷其居,都因為她平時對孩子細緻的觀察:她看到了孩子與環境的關係。

兒童與環境的關係,與我們成年人有所不同。成人會有意識地分析、思考、判斷,孩子則是吸收環境,使得自己適應所處的環境條件。

孩子會無意識利用環境中的一切資源來塑造他自身。他會創造語言、會創造各式身體的動作、不同的表達方式。蒙特梭利稱這種神奇的能力為「吸收性心智」。

一個3歲的孩童何以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變成一個能表達、會交流的幼兒呢?孩子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人類的語言環境中,孩子吸收了成人語言中的詞彙、句式和語言,也吸收成人講話的節奏、說話的語調、特定的表達方式。孩子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談笑嘻戲間就習得語言,使語言成為自身的一部分。這就不難解釋每個人的母語都是如此特別,即使都是中國孩子,每個人說話的腔調、口音都不同,都有自己家裡人的烙印。

動作的習得也是如此。孩子一出生,就會從環境中吸收,並構建自己的動作。無論是大運動還是精細動作,無一不是孩子從環境中習得。孩子所習得動作,並非是隨意選擇的,而是有其固定的順序,亦即每個動作都從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開始的。對於孩子本身而言,在他開始活動之前,內部已開始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發展,當他開始活動之時,這種心理發展便開始成為有意識的了。老話說,孩子有樣學樣,一點不假。沒有父母會在家給孩子開吃飯課,教授如何吃飯,完全是通過生活的浸透,孩子逐漸開始使用手、使用工具,眼手協調,完成吃飯的動作。

同樣,孩子也會吸收文化。在我們的微觀生活層面,包括特定的語言和動作,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孩子自然而然會吸收並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使他區別於在其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在宏觀的社會層面,信仰、風俗、對事物特定的看法都會被孩子吸收,孩子會很明顯具有當時當地的「特點」。中國寶寶從小就使用筷子,國外的寶寶從小就使用刀叉。

3.這種「吸收性心智」非常特殊。

01. 吸收性心智會持續運作,卻也稍縱即逝,僅存在於人類生命的第一發展階段(即0-6歲),顯得彌足珍貴。

02. 吸收性心智不加選擇地全面吸收,既有實體層面,也有意識層面;既有好的東西,也有壞的東西。

03. 這種吸收的動作是不可逆的,孩子吸收的東西會成為他的一部分,不可消除。

04.鑑於吸收性心智的特殊性,成年人看待孩子的心態也應當有一個轉變,我們不是救世主,不是強權的捍衛者,更多時候應該是一個守護者的姿態,守護孩子創造性的心靈。

首先,在物質層面,父母應當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符合孩子發展需求的環境。

這裡並不是指家庭布置應該嚴格遵照蒙氏的準則,重新規劃和布置,也不是要提供種類繁多的玩具,而是只要能夠滿足孩子本階段的發展需求,包括語言層面、動作層面,就足夠了。

其次,在心理層面,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傾聽孩子,讓孩子充分的表達自我、往外探索。

小哈覺得,這反而是更難做到的一個層面。我們這代人,幾乎都是被粗放式養育的。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在一旁看著孩子艱難的向前蠕動而不「出手相助」,讓她發展「爬行」這個動作?是不是能夠在孩子大聲哭鬧時不說」別哭了別哭了「,讓她自然宣洩情緒?學會看到孩子的需求,尊重與傾聽就是我們最難的功課。

再者,在行為層面,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儘量提供有效陪伴。

成人所能提供的幫助,並沒有一個標準化答案。人們總說隔代教養不好,並非就完全不能讓祖父母輩跟孩子相處,我們運用智慧與父輩相處相親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孩子感受大家庭的氛圍;人們也總說保姆帶孩子不放心,並非就要處處對保姆設置防備,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能給孩子更寬厚的人生導向。

如果說吸收性心智如同練就至高的武功秘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那麼敏感期就像是升級打怪的通關密匙,善用它就能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化繭成蝶」的美麗傳說

「敏感期」最初是一個生物學概念,被運用來解釋毛毛蟲的光敏性。荷蘭生物學家Hugo de Vries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產在樹皮或樹枝上,之後孵出來的毛毛蟲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的嫩芽。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對光敏感的特性幫助它們找到嫩葉,得以生存。但這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粗壯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它們可以享受成葉,自由地在樹之深處遊走。

蒙臺梭利博士由此衍生出兒童敏感期的含義:在孩子成長的第一階段中,嬰幼兒會在某段時期被環境中的某種元素強烈吸引,使得嬰幼兒對這種元素特別感興趣,但這種吸引力是短暫,一旦獲得所需的特質,這種特殊的吸引力就會消失。

敏感期的小秘密

01敏感期的四個特性

1. 敏感期是普遍的,人人都有敏感期。不是孩子的敏感期沒到,是我們缺少發現敏感期的眼睛。

2. 敏感期是有限制的,只會存在於特定的時期,過了那段時間就消失了。這些敏感期存在的意義在於某段時期吸引孩子對某些元素產生強烈的興趣,但無論孩子是否找到了這些元素,完成了這些成長,過了這段時間,敏感期都會消失。

3. 敏感期內對某種元素的吸引是專一的,一旦進入某種元素的敏感期,孩子不會關注其他元素,只會關心這一個點。

4. 敏感期是疊加的。處於第一發展階段的孩子,有創造語言、動作、社會功能的內在驅動,所以敏感期會很自然的一起出現,互相疊加。

02如何擦亮眼睛發現敏感期

孩子在經歷敏感期時,會經歷兩個階段:一個是內在力量的積蓄階段,是隱性的;一個是外在引力的顯露階段,是顯性的。第一個階段成人無法看到,第二個階段,孩子通常表現出被某種力量吸引,帶著愉悅和歡喜重複從事某種活動。我們可以從他重複做的事情上面,判斷他所處的敏感期。

發現各類敏感期,讀懂孩子

孩子在第一階段會經歷的敏感期包含語言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社會行為敏感期、感官精緻化敏感期、細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我們沒辦法知道每個孩子的敏感期會在什麼具體時間出現,但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在每種敏感期的表現。很多時候,孩子的一言一行在大人眼裡顯得如此怪異和不合常理,只是我們沒有讀懂孩子。

01語言敏感期

創造語言是人類的特殊稟賦。對於孩子來說,發展語言是來自DNA的驅動。從出生起,孩子就被聲音所吸引。他們的敏感都集中在大腦的語言中樞上,這些中樞都是用來捕捉語言的,對語言的敏感性推動孩子尋找環境中人類使用語言的跡象。孩子會注意周圍人的聲音是如何發出的、嘴巴是如何動的,進而模仿自己聽到的發音。一旦啟動了這個體系,孩子就開始學習說話。

0至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在創造語言,3至6歲這個階段孩子是在鞏固自己創造的語言。語言包括聽、說、讀、寫這個部分,如果成人能夠在語言的敏感期支持孩子發展口語,孩子獲取閱讀和書寫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02動作敏感期

成人總是居高臨下看待孩子,認為他們頭腦簡單、四肢單薄。事實上,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成長為一個自主進食的孩童的過程,恰恰體現了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最高智慧:首先他們實現了直立行走、其次他們形成了高度的眼手協調。

孩子何以實現這種高難度跨越呢?動作敏感期的推動。每次當孩子想去做什麼的時候,對動作的敏感性就會推動孩子協調大腦和身體,重複做,直到他們達到了目的。

隨著孩子的成長,身體與心智逐步發展,意志力不斷變強,孩子的動作也會更協調。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機會、更自由的空間去重複,同時,不被打擾和批評。

03社會行為敏感期

人類是群居動物。當我們在社會中生存,我們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準則。如果不了解,我們就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我們就感覺焦慮,同樣,孩子也需要創造出符合這個群體甚至社會的特質。

對社會行為的敏感性驅使他們想去了解人們之間的連結與互動,了解如何與人相處,融入環境。大約3歲左右,孩子的社會功能會逐步體現,孩子在這個時期就很容易很舒適變成這個環境的一份子。

04感官精緻化敏感期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是最直觀的媒介,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即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感覺刺激著孩子認識他們周遭的世界,使自己獲得知識和技能,進而構建自我、形成智能。這個過程就是感官精緻化的過程。

小年齡的孩子對感官非常敏感,通過感觀吸收信息,他們想要看、聽、嘗、聞、觸摸;孩子嘗試越多,他們所吸收到的信息就會越豐富,孩子感官變得越敏感,從環境中吸收到信息的質量會越高。

05細小事物敏感期

由於孩子眼手協調性日益準確,孩子在某個時期會對一些細小事物非常感興趣,能夠關注到很多細節。

06秩序敏感期

道法自然,世間萬物都有秩序可循,包括人類社會的運作。秩序對孩子的世界非常重要,孩子需要秩序去建立內在的安全感,當這些秩序持續存在時,孩子會形成預判,發展智力。

秩序的敏感期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孩子已經實現了對環境的理解,同時他們開始推論並創建智力。

遇到孩子敏感期怎麼辦?

對於任何人,我們都不可能影響或改變敏感期,它的開始或消失、存續時間都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創造一個充分自由環境,或者改善我們現有的環境。

我們通過孩子的重複性動作來判斷孩子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內,充分認識到孩子對於語言、動作、社會功能、感觀、秩序等的需求,並尊重他們的需求,不要錯把孩子的「發展」當「搗蛋」。同時,我們自己也不要成為對敏感期的一種阻礙,長袖善舞不如無為而治。幫助孩子,讓他自己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親子閱讀、親子陪伴、親子溝通,童繪王國會在你的身邊。

相關焦點

  • CMS吸收性心智理論學習筆記
    這個課程裡面最核心的一個理論內容就是吸收性心智理論,在我看來,這樣的理論知識的了解,確實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家庭,環境以及日常陪伴上可以有更多的輸出。下面就進入到正式的筆記內容中,以下幾乎把課程中有文字的部分都摘抄出來了。吸收性心智的定義一個有創造性,但無意識的心智狀態.·不能選擇性吸收及選擇吸收的對象.
  • 「兒子敢在皇宮尿尿了」,家長無知,是不懂「吸收性心智」惹的禍
    ,弄懂了「吸收性心智」的概念,才解開心裡的疑團,看來,為人父母不經培訓就上崗真的是太可怕了。什麼是「吸收性心智」吸收性心智是一個心理學概念,《蒙臺梭利兒童心理學》的解釋是:吸收性心智是兒童特有的無意識的記憶力,是吸收環境並加以適應以形成人格的能力。為了便於理解,蒙臺梭利博士用海綿和照相機來打比喻:海綿不加區別地吸收任何東西,並且無法通過擠壓使其恢復。
  • 讀懂《蒙臺梭利教育精華》,讓你育兒更輕鬆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對於0-6的孩子而言,具有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才是他們的特徵。書中指出,孩子通過吸收性心智內化各種認知體驗,來建構自己的人格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還會經歷秩序、運動、語言、感官、細節、社交等6個不同的敏感期。每個敏感期時,孩子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抓住敏感期(一),了解敏感期
    蒙臺梭利提出,幼兒依靠敏感期及吸收性心智,獲得智能及情緒的發展。所謂敏感期,指的是幼兒在不同階段對不同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同時在該階段表現出持續的專注。敏感期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發自內心的強大力量,它驅使著幼兒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執著的堅持和嘗試。
  • 孩子語言發展敏感期,父母最不該「靜等花開」!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從出生到6歲前是其大腦發育最快速、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同時也是奠定他們生理與心理基礎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孩子從咿呀學語,到靈活掌握一門溝通交流的語言,依靠的正是這兩種神秘的力量: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 三歲看到老,家長了解「吸收性心智」,才能抓住小孩成長黃金期
    孩子的"吸收性心智"與其生活的環境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在小的時候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孩子吸收到的也就會更好,這對於孩子的性格與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擁有特殊發展機制——"吸收性心智"1、 "吸收性心智"兒童能從事一種轉化過程。外界印象並不只是進入他的頭腦,而且形成了他的心智,在他的內部實體化。
  • 讓孩子事半功倍的敏感期
    蒙臺梭利的敏感期1.語言敏感期(0-6歲)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發出牙牙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工程,幼兒卻能很容易的學會母語,這正是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至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 科蒂思維學科英語:淺談兒童敏感期
    敏感期在幼兒教學環境鍾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引導還在發展內在力量的重要因素。孩子的成長於成人的發展方式是完全不同,這是因為敏感期的存在。  在闡述敏感期之前,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兒童吸收性心智,吸收性心智是不加以改變的吸收周遭的失去,我們把吸收性心智比作海綿,周遭的環境就是水,海綿吸收水是不加以選擇的,可以全部吸收,因此如果你有任何的行為和言語,孩子也會不加以選擇的吸收,這是因為他們特有的發展方式,而非來自於意願。因此,吸收性心智的作用,被吸收進來的東西都是混沌的,腦子會變得一片混亂。
  • 敏感期,就是孩子能力成長的關鍵期
    昨天,我早上去吃麵,旁邊一個大概兩歲多的小男孩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進麵館。就聽見孩子一路都在說「不要」,去買東西,不要,吃麵條,不要,去哪哪玩,不要……最後他爸媽估計也被搞煩了,爸爸就說,就先吃麵,你在較勁我就走了,孩子依然不要、不要。
  • 專家釋疑:關於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的那些事兒
    今天的推文,是AMI北京中心往期課程中培訓師Sara Brady有關吸收性心智的專業答疑,希望能給家長和業內教師朋友們帶去新的啟示和動力。Q:成人要如何正確利用敏感期來促進孩子的吸收性心智?A:二者確實有關聯,但敏感期並不是需要成人去捕捉其內容。敏感期,只是孩子在特定階段對於環境中的特定部分感到非常有興趣。比如語言敏感期到來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準備一個非常豐富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可以運用它的吸收性心智去充分吸收這個環境中的語言因素。所以在蒙特梭利環境中,我們會為孩子準備豐富、完備的環境,滿足孩子們在吸收性心智下,敏感期到來時的各種需求。
  • 捕捉兒童敏感期|錯過了孩子黃金髮展期,你別想要回來
    那該怎麼抓住孩子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出超級棒的孩子呢?01我建議你好好讀讀《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一書,裡面有詳情為你解惑答疑!1歲半到2歲期間,兒童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絲頭髮,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兒童並不總是這樣。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這都和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所謂「吸收性心智「是指兒童獲取知識的特質過程,它使兒童像海綿、照相機一樣吸收外界印象和資訊;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從下圖可看出,0-6歲階段的吸收性心智和有意識心智形成構成了孩子發展的關鍵塑造階段。因此,蒙特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比如:色板、聽覺筒、觸覺板等,以刺激孩子感官的敏銳感受,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能。
  • 孩子智能發展的九大敏感期,家長掌握好讓孩子成長道路上少走彎路
    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 一是敏感力, 二是吸收性心智。其實說奶話是因為我們認為的,孩子應該說奶話,其實你教的是什麼他們學的就是什麼,教了奶話將來再糾正,都累,何必呢? 2,對話(1歲-3歲),在這個階段,我們一定要把孩子當成成年人一樣對待,在說話的問題上,我們也要把他們當成平等的成年人,試著和他們一起用成人交流的方式,和他們對話。
  • 數十萬家長的誤區,0-3歲的孩子不具備學習能力?
    吸收性心智一個孩子從剛出生不能夠掌控自己四肢的狀態到學會走路,說話,取得一項又一項的成就,藉助身心的偉大天賦本能而成為一個人。說明孩子有偉大的建構能力,可以吸收周遭世界的事物並用以塑造來日的成人。他們獨自借著一種強烈而特殊的敏感,對周圍各種事物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以至於把他們都融入到自身的生命中。沒錯。孩子就是用他整個生命,來吸收周遭環境中的一切。
  • 讀懂0~3歲孩子的敏感期,珍惜孩子的發展天賦
    孩子學會用手和腳去探索更加寬廣的空間,通過各種行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提升自信心。如果孩子沒有朋友,被朋友忽視他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能力,就會出現一些問題。④邏輯思維敏感期表弟三歲的兒子銘銘喜歡問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還好表弟非常有耐心,總會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都會那些回答,實在有時候被問的不知道就只能去找度娘了。
  • 蒙臺梭利教育敏感期,了解多少?
    HELLO MONTESSORI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兩點: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敏感力是指一個人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致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這段時期被稱為「敏感期」。
  • 蒙特梭利教育:抓住孩子感官敏感期,促進大腦發育,養出聰明寶寶
    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她於1907年在義大利羅馬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兒童之家」那麼什麼是蒙臺梭利感官敏感期呢?例如,給孩子準備一桶積木,讓孩子在觀察積木的顏色、形狀的同時,可以用手拿起來感知一下積木的紋理和重量。這樣不僅能夠訓練孩子的視覺,還能加深孩子對事物的認識,並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 讀書筆記:《捕捉兒童敏感期》讓你讀懂孩子的敏感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兒童敏感期案例向我們說明了當孩子出現某種行為時,意味著某一種敏感期已經到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通過何種方式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敏感期。讀這本書,你會覺得很真實,書中一些孩子的行為和表現,在自己孩子身上也發生過
  • 《靜觀育兒讀懂孩子敏感期》孩子成長中的敏感信號,你知道嗎?
    這本書《靜觀育兒讀懂孩子敏感期》,第一章,我覺得更像從媽媽們的一個共性的,育兒問題的角度來寫的,可能對於大多數新手父母來說,這本書可能更比較接地氣!父母和孩子是親密有間的我們總是說父母和孩子是親密無間的,為什麼她說是:親密有間的呢?
  • 孩子最佳的數學啟蒙從哪裡開始?
    第42節課 數學敏感期上一節課我講了身份確認敏感期,接下來一個和兒童智能發展息息相關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到來了,我會用兩節課的時間來為你解讀這個極為重要的敏感期其實孩子僅僅會數數、認識123還不算是真正的數學敏感期,大多數兒童的數學敏感期的到來一般在五歲之後,這個階段兒童不僅僅認識了數字,能說出數字對應的名稱,也就是數名,而且會嘗試著將數字與實際的數量配對,並且探索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且兒童會不知疲倦地投入到這些數學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