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就聊聊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1.從前有一個孩子,和他媽媽住在墓地旁邊。孩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媽媽看到了,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於是,孩子的媽媽就帶著孩子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孩子又和鄰居的小朋友玩起沿街叫賣的遊戲。他媽媽知道了,皺皺眉頭說:「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媽媽帶著孩子搬到屠戶旁邊。
住到屠戶家旁,孩子又玩起了殺豬宰牛的遊戲。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你猜對了,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宮附近。學宮是那個年代的最高學府,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孩子生活在這裡,逐漸守禮節、知進退。媽媽表示很滿意,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定居此地了。
這個孩子叫孟軻,他的媽媽就是孟母。孟軻成長為孟子,與其母的教育方法不無關係。
2.孟媽媽三遷其居,都因為她平時對孩子細緻的觀察:她看到了孩子與環境的關係。
兒童與環境的關係,與我們成年人有所不同。成人會有意識地分析、思考、判斷,孩子則是吸收環境,使得自己適應所處的環境條件。
孩子會無意識利用環境中的一切資源來塑造他自身。他會創造語言、會創造各式身體的動作、不同的表達方式。蒙特梭利稱這種神奇的能力為「吸收性心智」。
一個3歲的孩童何以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變成一個能表達、會交流的幼兒呢?孩子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人類的語言環境中,孩子吸收了成人語言中的詞彙、句式和語言,也吸收成人講話的節奏、說話的語調、特定的表達方式。孩子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談笑嘻戲間就習得語言,使語言成為自身的一部分。這就不難解釋每個人的母語都是如此特別,即使都是中國孩子,每個人說話的腔調、口音都不同,都有自己家裡人的烙印。
動作的習得也是如此。孩子一出生,就會從環境中吸收,並構建自己的動作。無論是大運動還是精細動作,無一不是孩子從環境中習得。孩子所習得動作,並非是隨意選擇的,而是有其固定的順序,亦即每個動作都從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開始的。對於孩子本身而言,在他開始活動之前,內部已開始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發展,當他開始活動之時,這種心理發展便開始成為有意識的了。老話說,孩子有樣學樣,一點不假。沒有父母會在家給孩子開吃飯課,教授如何吃飯,完全是通過生活的浸透,孩子逐漸開始使用手、使用工具,眼手協調,完成吃飯的動作。
同樣,孩子也會吸收文化。在我們的微觀生活層面,包括特定的語言和動作,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孩子自然而然會吸收並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使他區別於在其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在宏觀的社會層面,信仰、風俗、對事物特定的看法都會被孩子吸收,孩子會很明顯具有當時當地的「特點」。中國寶寶從小就使用筷子,國外的寶寶從小就使用刀叉。
3.這種「吸收性心智」非常特殊。
01. 吸收性心智會持續運作,卻也稍縱即逝,僅存在於人類生命的第一發展階段(即0-6歲),顯得彌足珍貴。
02. 吸收性心智不加選擇地全面吸收,既有實體層面,也有意識層面;既有好的東西,也有壞的東西。
03. 這種吸收的動作是不可逆的,孩子吸收的東西會成為他的一部分,不可消除。
04.鑑於吸收性心智的特殊性,成年人看待孩子的心態也應當有一個轉變,我們不是救世主,不是強權的捍衛者,更多時候應該是一個守護者的姿態,守護孩子創造性的心靈。
首先,在物質層面,父母應當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符合孩子發展需求的環境。
這裡並不是指家庭布置應該嚴格遵照蒙氏的準則,重新規劃和布置,也不是要提供種類繁多的玩具,而是只要能夠滿足孩子本階段的發展需求,包括語言層面、動作層面,就足夠了。
其次,在心理層面,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傾聽孩子,讓孩子充分的表達自我、往外探索。
小哈覺得,這反而是更難做到的一個層面。我們這代人,幾乎都是被粗放式養育的。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在一旁看著孩子艱難的向前蠕動而不「出手相助」,讓她發展「爬行」這個動作?是不是能夠在孩子大聲哭鬧時不說」別哭了別哭了「,讓她自然宣洩情緒?學會看到孩子的需求,尊重與傾聽就是我們最難的功課。
再者,在行為層面,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儘量提供有效陪伴。
成人所能提供的幫助,並沒有一個標準化答案。人們總說隔代教養不好,並非就完全不能讓祖父母輩跟孩子相處,我們運用智慧與父輩相處相親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孩子感受大家庭的氛圍;人們也總說保姆帶孩子不放心,並非就要處處對保姆設置防備,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能給孩子更寬厚的人生導向。
如果說吸收性心智如同練就至高的武功秘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那麼敏感期就像是升級打怪的通關密匙,善用它就能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化繭成蝶」的美麗傳說
「敏感期」最初是一個生物學概念,被運用來解釋毛毛蟲的光敏性。荷蘭生物學家Hugo de Vries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產在樹皮或樹枝上,之後孵出來的毛毛蟲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的嫩芽。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對光敏感的特性幫助它們找到嫩葉,得以生存。但這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粗壯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它們可以享受成葉,自由地在樹之深處遊走。
蒙臺梭利博士由此衍生出兒童敏感期的含義:在孩子成長的第一階段中,嬰幼兒會在某段時期被環境中的某種元素強烈吸引,使得嬰幼兒對這種元素特別感興趣,但這種吸引力是短暫,一旦獲得所需的特質,這種特殊的吸引力就會消失。
敏感期的小秘密
01敏感期的四個特性
1. 敏感期是普遍的,人人都有敏感期。不是孩子的敏感期沒到,是我們缺少發現敏感期的眼睛。
2. 敏感期是有限制的,只會存在於特定的時期,過了那段時間就消失了。這些敏感期存在的意義在於某段時期吸引孩子對某些元素產生強烈的興趣,但無論孩子是否找到了這些元素,完成了這些成長,過了這段時間,敏感期都會消失。
3. 敏感期內對某種元素的吸引是專一的,一旦進入某種元素的敏感期,孩子不會關注其他元素,只會關心這一個點。
4. 敏感期是疊加的。處於第一發展階段的孩子,有創造語言、動作、社會功能的內在驅動,所以敏感期會很自然的一起出現,互相疊加。
02如何擦亮眼睛發現敏感期
孩子在經歷敏感期時,會經歷兩個階段:一個是內在力量的積蓄階段,是隱性的;一個是外在引力的顯露階段,是顯性的。第一個階段成人無法看到,第二個階段,孩子通常表現出被某種力量吸引,帶著愉悅和歡喜重複從事某種活動。我們可以從他重複做的事情上面,判斷他所處的敏感期。
發現各類敏感期,讀懂孩子
孩子在第一階段會經歷的敏感期包含語言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社會行為敏感期、感官精緻化敏感期、細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我們沒辦法知道每個孩子的敏感期會在什麼具體時間出現,但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在每種敏感期的表現。很多時候,孩子的一言一行在大人眼裡顯得如此怪異和不合常理,只是我們沒有讀懂孩子。
01語言敏感期
創造語言是人類的特殊稟賦。對於孩子來說,發展語言是來自DNA的驅動。從出生起,孩子就被聲音所吸引。他們的敏感都集中在大腦的語言中樞上,這些中樞都是用來捕捉語言的,對語言的敏感性推動孩子尋找環境中人類使用語言的跡象。孩子會注意周圍人的聲音是如何發出的、嘴巴是如何動的,進而模仿自己聽到的發音。一旦啟動了這個體系,孩子就開始學習說話。
0至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在創造語言,3至6歲這個階段孩子是在鞏固自己創造的語言。語言包括聽、說、讀、寫這個部分,如果成人能夠在語言的敏感期支持孩子發展口語,孩子獲取閱讀和書寫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02動作敏感期
成人總是居高臨下看待孩子,認為他們頭腦簡單、四肢單薄。事實上,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成長為一個自主進食的孩童的過程,恰恰體現了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最高智慧:首先他們實現了直立行走、其次他們形成了高度的眼手協調。
孩子何以實現這種高難度跨越呢?動作敏感期的推動。每次當孩子想去做什麼的時候,對動作的敏感性就會推動孩子協調大腦和身體,重複做,直到他們達到了目的。
隨著孩子的成長,身體與心智逐步發展,意志力不斷變強,孩子的動作也會更協調。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機會、更自由的空間去重複,同時,不被打擾和批評。
03社會行為敏感期
人類是群居動物。當我們在社會中生存,我們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準則。如果不了解,我們就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我們就感覺焦慮,同樣,孩子也需要創造出符合這個群體甚至社會的特質。
對社會行為的敏感性驅使他們想去了解人們之間的連結與互動,了解如何與人相處,融入環境。大約3歲左右,孩子的社會功能會逐步體現,孩子在這個時期就很容易很舒適變成這個環境的一份子。
04感官精緻化敏感期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是最直觀的媒介,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即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感覺刺激著孩子認識他們周遭的世界,使自己獲得知識和技能,進而構建自我、形成智能。這個過程就是感官精緻化的過程。
小年齡的孩子對感官非常敏感,通過感觀吸收信息,他們想要看、聽、嘗、聞、觸摸;孩子嘗試越多,他們所吸收到的信息就會越豐富,孩子感官變得越敏感,從環境中吸收到信息的質量會越高。
05細小事物敏感期
由於孩子眼手協調性日益準確,孩子在某個時期會對一些細小事物非常感興趣,能夠關注到很多細節。
06秩序敏感期
道法自然,世間萬物都有秩序可循,包括人類社會的運作。秩序對孩子的世界非常重要,孩子需要秩序去建立內在的安全感,當這些秩序持續存在時,孩子會形成預判,發展智力。
秩序的敏感期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孩子已經實現了對環境的理解,同時他們開始推論並創建智力。
遇到孩子敏感期怎麼辦?
對於任何人,我們都不可能影響或改變敏感期,它的開始或消失、存續時間都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創造一個充分自由環境,或者改善我們現有的環境。
我們通過孩子的重複性動作來判斷孩子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內,充分認識到孩子對於語言、動作、社會功能、感觀、秩序等的需求,並尊重他們的需求,不要錯把孩子的「發展」當「搗蛋」。同時,我們自己也不要成為對敏感期的一種阻礙,長袖善舞不如無為而治。幫助孩子,讓他自己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親子閱讀、親子陪伴、親子溝通,童繪王國會在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