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家長每次去幼兒園接孩子,回到家,問孩子第一句話便是「今天讀書寫字了沒有,老師有沒有布置作業……」
像這樣的話,已成口頭禪,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子子孫孫無窮也。
正是這種老生常談的話和要求,頻繁出現,以致僵化孩子的思維,錯過孩子不同時期的發展。
可是等到出現嚴重問題時,家長卻不去找根源解決,反倒是抓不痛不癢的皮毛,進行修修補補,最終演變成難以解決的常態問題。
如果演變成常態問題,後果非常嚴重,孩子的發展完全被毀了。
那該怎麼抓住孩子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出超級棒的孩子呢?
我建議你好好讀讀《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一書,裡面有詳情為你解惑答疑!
這本書是有介紹關於孩子的健康發展的兒童教育,豆瓣評分8.2分,該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歲到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
關於這本書案例部分,要說明兩點:
一、有些案例的記錄對象是發展不夠好的孩子,這部分孩子我們都用了化名。
二、本書收錄的案例跨越10年,由於時間跨度太大,某些案例的記錄者已經不詳,這部分案例均以「未名」具名。
從書中,我們可以得出本書的主要內容:
嬰兒7個月左右出現走的敏感期;
起先拒絕坐,然後開始走,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哪裡不平偏要往哪裡去撞,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時候……
走的敏感期中兒童是一個自由、活躍的個體,他擁有空間的能力從此開始越來越強。
1歲半到2歲期間,兒童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
床上的一絲頭髮,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兒童並不總是這樣。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這都和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
2歲的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時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後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表達;6-8歲時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處在身份確定敏感期的兒童,會選定一個偶像並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通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兒童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
這本書出版後,得到很多知名媒體和讀者的高度評價,具體如: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有大量的實例參考,讓我們明白在孩子的各個敏感階段我們應該怎樣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敏感期。
——讀者 九頭飛狼
對新手媽媽和幼教工作者來說是一本有指導意義的書.我從兒子身上表現出的行為不感到迷惑和不知所措,能用淡然的心態面對他所做的一切,比如吃手扔東西鑽桌子爬高高等等.相信這本書能幫助我陪同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網友 lovelycute
看完後,開始理解孩子,希望寶寶順利度過敏感期快樂成長。——網友 yokel
本書作者,孫瑞雪,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與心理學專家;「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中國寧夏科學啟蒙研究會創辦人。
她發展和延伸了一套完整的兒童發展的愛和自由理論和敏感期理論,其貢獻在於幫助成人了解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並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
其創作的社會科學專著《愛和自由》與科學教育專著《捕捉兒童敏感期》開創了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
通讀本書,書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自然總是賜予人彌補的機會,一旦兒童獲得了愛和自由,很多恢復機制便自動開啟。但6歲過後,這種補償成長的機遇就越來越小,因為成人無法克服自身的恐懼而限制了兒童的自由,在種種限制中,兒童的吸收性心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
這段話告訴了我們錯過孩子發展敏感期的後果和怎樣彌補錯失敏感期所帶來的危害。
其實錯失敏感期所帶來的危害,不止是兒童的吸收性心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更多是兒童靈性的發展消失,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呈現在生活中。
如果要逐漸解決這種危害,唯一能彌補的就是給予孩子愛、自由和尊重。
這讓我想起了一朋友,她早些年為了家庭生計,生完兩娃都是幾個月就出去外地打工賺錢,十多年才……
迫於孩子的健康發展,不得不勉為其難地回到家鄉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可是孩子內心的陰影是無法抹去的。
正是這樣,孩子根本不怎麼打理她,反而脾性大發,她沒辦法,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才慢慢接受。
真的,如果在6歲之前,錯過了孩子的黃金髮展期,有些東西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為了孩子發展,一定要在關鍵時期抓關鍵發展,不要跟風,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展翅騰飛,翱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