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寶媽在群裡訴苦:
女兒讀高一,下半年上高二,是藝術生,喜歡畫畫,平時也挺愛學的,可專業方向搖擺不定,一會兒素描,一會兒雕塑。
疫情期間,女兒剛開始很積極參加線上學習,可時間一久,現在產生厭煩心理,沒有學習的鬥志了,也不積極主動的學習了,每天得過且過的。
父母稍微多說點,女兒不是不理,就是大吼大叫,看到這樣,心裡著急,該怎麼辦?
……
這些現狀,90%父母遇到過,並且不知道如何解決,一直深深地困擾著家長和孩子。
那該怎麼辦呢?先別急!
從上述寶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父母非常關心關注孩子的學習,真心為他們點讚。
但是父母過度地憂慮和焦急也沒用,沒有從根本問題著手,甚至不知道問題所在。
問題根源在哪裡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
問題根源就在於父母,為何?
從小到大,孩子都依附於家長,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的,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而高中階段的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獨立意識強,有自己的想法主張,可總是得不到尊重和支持,那隻好漠視或情緒大爆發。
那該怎麼辦呢?
作為父母,此時應該轉換角色,由掌控者轉到服務者和孩子助手,才能慢慢化解問題,助力孩子成長。
轉換角色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需要一定時間,也需要父母付出努力。
這個努力也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幫倒忙。
要想育兒,那就得先育己!
父母自身要學會成長,學會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01
我一朋友的女兒下半年要讀高三了,可孩子一點緊張感都沒有,每天還抱著手機玩。
為了此事,她焦頭爛額,不知道怎麼辦?
這種心情我能體會到,總想孩子做得更好。
其實孩子自己也很急的,只是沒有表達出來而已。
每年高三的孩子都特別著急,都希望考高分,為了提高成績,平時學習特別努力勤奮,而且也特別積極,非常主動跑辦公室找老師問問題補課。
還有的孩子特別自覺,學校作業已經一大堆了,自己還去網上買學習資料,多練多學習。
有幾次回家路上碰到班上學生,跟他們聊學習時,他們總會很自責:
高一高二沒有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現在要記好多知識,要練習,時間都不夠用。
真的,有時候父母要換位思考,孩子玩手機,是為了緩解壓力,並不是如此迷戀。
父母要做的就是學習怎麼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高三,做到積極陽光的心態,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爸媽真正的愛,而不是只為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才如此殫精竭慮。
愛孩子,還是愛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是能夠馬上感受到的,他們更需要爸媽暖心的支持認可和其他方面服務!
02
每年中考成績一出來,很多家長競相奔命,為孩子謀重點高中,甚至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讀上書,想盡各種辦法送進沒考上的學校學習。
家長真是良苦用心,可這樣做,很多孩子都不領情,孩子根本不喜歡讀書,還硬塞到學校去。
當孩子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他內心是痛苦的,總會用異樣行為表現出來,比如上課玩手機、說話、睡覺、不寫作業……
高中三年,簡直是人間地獄,迫於父母的壓力和期待,只能渾渾噩噩地度過三年,浪費寶貴時間。
這根本不是孩子想要的,也不是父母想要的結果。
父母為孩子安排一切,確實是為了孩子不走彎路,能順利地收穫學業。
可是在沒有了解孩子需求的前提下一味地掌控孩子的一切,是很自私的,對孩子來說是毀滅性的傷害。
所以,父母要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適當讓孩子吃些苦頭,孩子才會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並用感恩心態做好自己的事情。
03
昨天在微博上刷到一則信息: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020年錄取名單上,有一位,而且唯一上海學生,閔行中學的徐小航,在高考前一個多月才插班進高三,本想試一試報考少年班,結果真考上了。
小航的媽媽說,他初二的時候便自學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喜歡就是最大的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孩子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時,父母要及時正確地引導和支持,不要強迫孩子放棄。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想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就替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學習輔導班。
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自由和玩的時間,也許能滿足父母暫時的欲望,可是孩子的心理受到扭曲。
一旦到了青春期,各種問題都會很容易爆發,甚至影響一生。
教育孩子,不要跟風,要量力而行,要符合孩子的需求。
正如這位徐小航同學,因為喜歡科技,寶媽也支持認可,就成為他努力學習和能量爆發的動力,小小年紀,就靠自學直接插班高三,順其自然地就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也許你會說,這是他的天賦,他是天才,才會這麼輕鬆地考上大學。
這只是其一因素,最重要的還是他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並持續做下去,父母也同步努力成長和陪伴。
總之,養育孩子是一場旅行,需要父母多用心多用愛,尤其高中階段,需要父母轉換角色,自我成長,成為孩子學習的得力助手,而不是霸道的控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