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哭鬧,家長要麼放縱孩子,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就是用家長的嚴厲地讓孩子妥協。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
有些家長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帶著耐心,但如果孩子在談話過程中稍微調皮搗蛋一點,這時候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導致矛盾激化。後果就是孩子依舊很調皮,除了性格決定,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若想得到一個好的教育結果,就應該要讓教育變得有&34;,也就是教育方法要變得靈活起來。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孩子問題的教育認為,有些父母對於孩子存有兩種極端的心理。第一種是讓孩子自由發展;第二種是對孩子管得很嚴,這兩種方式對於孩子都是片面單一的。
其實給予孩子自由與嚴格管教並不矛盾。當孩子處於不同年齡階段,他們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便父母苦口婆心的說教可很多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例如三歲的孩子不肯好好吃飯、七歲的孩子不認真讀書,在成人的角度都是一些簡單錯誤的行為,孩子們真的能理解這些事情是不對的嗎?
所以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自由?在他們還不具備完善的自控能力前,父母可以充分給予孩子思想上的自由,讓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來拓展自身的思維,而不是放縱孩子行為上的自由。
相信每個家長都十分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給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成一個有出息優秀的孩子。所以有些家長無論對孩子是哪種教育,都希望能夠做到極致。所以家長就會有一種這樣的感悟,當對孩子太過於嚴厲,害怕傷害到孩子的心靈,害怕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但是假如對孩子太過於放縱的話,害怕孩子會學壞。所以,家長對於教育孩子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認為過分的去管教孩子和放任自流,到底哪一個教育觀念才是正確的呢?其實這兩種教育觀念過得度都不行,作為家長需要把握好度。
遵守規則是自由的基礎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要想保證孩子今後自由、健康的成長,那麼童年時期的習慣養成則是建立規則的關鍵階段。而生活、學習中的規則是由父母視家庭教育情況制定的,因此一旦規則制定後便應該要求孩子切實遵守。
哲學家卡西爾曾在自己的書中表示:「即使禁忌沒有什麼價值,也至少要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要遵守社會契約的種子」。
嚴管不等於控制
作為父母既要做好孩子的規則制定者,也要積極地鼓勵孩子們去探知這個世界。父母要學會放手,一百次的說教不一定比得上讓孩子嘗試一次挫折。孩子只有在經歷中才能學會總結經驗、學會思考各種問題。
父母要明白捏著手心裡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尊重孩子的探索欲的同時父母把孩子將會面對的困難考慮細緻,協作孩子一起解決。不然孩子既沒有自由,也學不會遵守規則,更掌握不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家長在讓孩子成才的過程中,也應該學會反思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提出合理的想法,家長就應該學著不掌控孩子的自由。別忘了,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才是家長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