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自由和管教從不矛盾?

2020-09-05 上海樹元教育

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哭鬧,家長要麼放縱孩子,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就是用家長的嚴厲地讓孩子妥協。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

有些家長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帶著耐心,但如果孩子在談話過程中稍微調皮搗蛋一點,這時候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導致矛盾激化。後果就是孩子依舊很調皮,除了性格決定,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若想得到一個好的教育結果,就應該要讓教育變得有&34;,也就是教育方法要變得靈活起來。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孩子問題的教育認為,有些父母對於孩子存有兩種極端的心理。第一種是讓孩子自由發展;第二種是對孩子管得很嚴,這兩種方式對於孩子都是片面單一的。

其實給予孩子自由與嚴格管教並不矛盾。當孩子處於不同年齡階段,他們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便父母苦口婆心的說教可很多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例如三歲的孩子不肯好好吃飯、七歲的孩子不認真讀書,在成人的角度都是一些簡單錯誤的行為,孩子們真的能理解這些事情是不對的嗎?

所以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自由?在他們還不具備完善的自控能力前,父母可以充分給予孩子思想上的自由,讓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來拓展自身的思維,而不是放縱孩子行為上的自由。


相信每個家長都十分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給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成一個有出息優秀的孩子。所以有些家長無論對孩子是哪種教育,都希望能夠做到極致。所以家長就會有一種這樣的感悟,當對孩子太過於嚴厲,害怕傷害到孩子的心靈,害怕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但是假如對孩子太過於放縱的話,害怕孩子會學壞。所以,家長對於教育孩子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認為過分的去管教孩子和放任自流,到底哪一個教育觀念才是正確的呢?其實這兩種教育觀念過得度都不行,作為家長需要把握好度。

遵守規則是自由的基礎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要想保證孩子今後自由、健康的成長,那麼童年時期的習慣養成則是建立規則的關鍵階段。而生活、學習中的規則是由父母視家庭教育情況制定的,因此一旦規則制定後便應該要求孩子切實遵守。

哲學家卡西爾曾在自己的書中表示:「即使禁忌沒有什麼價值,也至少要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要遵守社會契約的種子」。

嚴管不等於控制

作為父母既要做好孩子的規則制定者,也要積極地鼓勵孩子們去探知這個世界。父母要學會放手,一百次的說教不一定比得上讓孩子嘗試一次挫折。孩子只有在經歷中才能學會總結經驗、學會思考各種問題。

父母要明白捏著手心裡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尊重孩子的探索欲的同時父母把孩子將會面對的困難考慮細緻,協作孩子一起解決。不然孩子既沒有自由,也學不會遵守規則,更掌握不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家長在讓孩子成才的過程中,也應該學會反思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提出合理的想法,家長就應該學著不掌控孩子的自由。別忘了,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才是家長教育的最終目的。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要嚴厲管教還是放任自由?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
    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哭鬧,家長要麼放縱孩子,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就是用家長的嚴厲地讓孩子妥協。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
  • 賞識教育與嚴格管教不矛盾,掌握方法把握好度
    教育家林格老師提到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要及時給孩子肯定和讚賞,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蒙臺梭利女士「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這使得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猶猶豫豫、瞻前顧後。關於賞識與驕縱,嚴格與嚴厲,管教與控制,這之間的界限與區別究竟在哪裡?賞識是給予孩子行動的肯定,驕縱使得教育沒有了界限;嚴格是明智的教育,嚴厲則是盛氣凌人的壓迫。孩子需要嚴格的管教,而不是被動的控制。
  • 自然教育.擁有正確的兒童觀|家庭教育中,到底如何平衡自由和管教
    我們國家出現的「少年老成」和「成人拒絕成長」的社會現象,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者我們的父母沒有正確認識童年的意義,在無意識中剝奪了扼殺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所以開啟了這個新篇章,希望能幫助大家認識自然教育,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擁有正確的兒童觀。
  • 90後父母推崇的自由教育,坑了多少娃,沒有邊界的自由就是在放縱
    這對夫妻當年要這個孩子時特別的不容易,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上一直是給予了充分的自由,從不過多要求,只期望他快樂的成長,只知道一味的表揚他的優點,卻從不批評他的缺點。    甚至將孩子叛逆當作個性的一種體現,從不給予正面管教,這使孩子變得自我膨脹,也就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導致孩子越走越偏,現在想管教卻比登天還難,始終適得其反。
  • 叛逆期的孩子難管教,比起喊破喉嚨式的管教,魚缸法則更有效
    前言:有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你叫孩子吃飯時,他剛好在打遊戲,即便你喊破喉嚨,他就當沒聽見,一直在挑戰你的底線。當家裡孩子越來越難管時,家長也很無奈,因為打罵孩子又不捨得,不打罵又不聽管教。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真的是越管教,越叛逆。
  • 哈佛教育專家陳怡文:為什麼這樣管教孩子會失敗?
    陳怡文,哈佛大學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四個孩子的媽媽。大女兒從哈佛畢業任教,二女兒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孩子該不該管?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越管越叛逆?蓋瑞·艾卓(Gary Ezzo)是一位兒童行為專家。關於管教子女,他有一個漏鬥理論,清楚地闡明了管教和孩子所得自由之間的關係。這個理論能幫助我們明白,很多父母管教的誤區在哪裡。
  • 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要利用魚缸法則教育孩子
    現在有了自己的想法,懂得反抗了,才會這麼叛逆,不服管教。相信很多家長也有著和這位媽媽一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叛逆,越不服管教呢?接下來接為大家分析一下。他們控制著孩子,讓孩子服從自己的一切指令,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變得很差,從而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養不教父之過"是大多數父母和教育者的共識。我們無法想像父母在教育中實行"無為而治",任由孩子探索。但是,一本名為《不管教的勇氣》的書出版,作者岸見一郎用阿德勒心理學闡述了不管教的意義,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管教不是萬能的,而且對孩子不管教還能賦予孩子更多益處。
  • 令父母頭疼的家庭教育,給予自由還是嚴厲管教?聰明父母都這樣做
    有許多父母在為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而困惑,特別是有些觀點提倡給孩子愛與自由,發揮孩子的天性。又有觀點認為要對孩子嚴加管教,根正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然而採用哪種方法都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家庭教育問題,而且孩子性格各異,教育方法運用不當將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孩子問題的教育認為,有些父母對於孩子存有兩種極端的心理。第一種是讓孩子自由發展;第二種是對孩子管得很嚴,這兩種方式對於孩子都是片面單一的。
  • 滿心是愛卻用錯誤的方式管教,讓教育變成了傷害
    對於家長來說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適合孩子,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同,但大方向是不變的,那就是要用充滿愛和信任的心去教育孩子,否則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會化作枷鎖,鎖住孩子的自由,限制他們的未來。如果親子間出了問題,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會大打折扣,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沒有基本的信任和足夠的愛,那麼教育方式就成了紙上談兵,因為根本無法應用在孩子身上。
  • 家長報警管教孩子,神操作背後,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當人們問道「為什麼這位家長要報警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呢?」家長十分無奈地回答:「之前一直對孩子說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來教育你,孩子根本鎮不住,這次真叫來警察,希望給到他們一定的約束。」看完這個案例,實際上,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方式有兩種:自由型和控制型。
  • 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莫過於正面管教,讓孩子聽話又守規矩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說到教育孩子,10個家長8個愁,網上經常流傳一句「這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其實這不僅僅是孩子們對於自己的嘲諷和他人的羨慕,也是許多家長內心的獨白。
  • 《正面管教》3:和孩子溝通無效?試試喊個「暫停」
    孩子犯了錯,撒謊了,動手打傷小朋友了,你想要和TA講道理,TA還」強詞奪理「,結果整得你和孩子都越來越激動,溝通無效,你覺得好挫敗,怎麼辦?這就需要用好一對時空,「冷靜期」和「暫停區」。當道理講不通,甚至發生衝突時,你和孩子都需要一個「冷靜期」,雙方都離開現場,靜一靜,整理好情緒再來解決問題。但這絕不是家長趾高氣昂的說「你現在沒法溝通,你背對著牆站會兒冷靜一下」。這裡的「冷靜」本質是「懲罰」。也許你早說,ta犯了錯,為什麼不能懲罰?
  • 愛孩子,就給孩子自由
    還有一個正面的案例,朋友家小時候是開小賣部的,父母對她管教比較放鬆,零食什麼的隨便吃,現在長大了,她對很多零食都沒有食慾。事實證明:小時候長期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長大了會拼命想要滿足自己。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你越是限制孩子,孩子越叛逆。有些孩子小時候在受各種限制時表現的很聽話,是因為怕受罰,也因為無力反抗。
  • 如果老師以後不敢管教學生,中國的教育還有希望嗎
    老師在管教一些特別難管教的學生時,通常是會和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的。讓他們的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有些家長會配合老師,會和老師共同教育好孩子。但是有些家長過於溺愛,他們認為我的孩子我都捨不得這樣管,還用得著一個老師來這樣管教我的孩子嗎?他們的心裡自然是很不爽的。因此,當老師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一般都會袒護著孩子。
  • 優秀的老師和家長從不打罵孩子?錯!他們只是慎用教育的底線
    有家長問我:孩子在家在學習各種散漫不聽話,老師也管不了,有時候真想動手打他一頓。可聽說優秀的老師和家長從不打罵孩子,那這樣下去,該怎麼教育孩子呢?教育具有不可證偽的特點,就是說,同樣的教育方式,過去有用,現在未必有用;現在有用,將來未必有用;對這個孩子有用,對其他孩子未必有用。所以要不要體罰,其實就是【該出手時才出手】。以前,私塾先生手裡是有【戒尺】的。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中,回憶起先生教學的場景,有這麼一段話: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 【安喬父母學堂】如何正面管教孩子
    孩子是否應該被管教?答案是必須的!現在不少父母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放飛」的童年,在管教孩子方面變得畏首畏尾,甚至不敢管教。其實,在每一種關係中,都是一種度的測量過程。孩子:你自己都在玩,我也要玩!/ 你都在看,幹嘛不讓我看!父母:無語ing……家長和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雖然安喬的小天使家境優渥,大部分有阿姨、有保姆幫忙。但作為父母,我們仍然要做一些自我能力所及的事,並且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看到。這樣在管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才有說服力!
  •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正面管教》這本書,作者簡·尼爾森是美國教育學博士,也是傑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她倡導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式,就是正面管教法。《正面管教》一書,結合了簡·尼爾森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也綜合了在正面管教協會,對於成千上萬的家庭調研所得到的諸多反饋,讓更多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被人們稱為正面教育的經典之作。下面,分享書中三個內容: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將犯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 孩子教育要趁早!小時「管教」,長大才能「放手」
    其實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必須要趁早。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你要是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從小管教他。
  • 家庭教育避坑指南:管教孩子的核心不是管,而是教
    當我還是個孩子,我總是希望父母不要總是管著我,想要自由。而當我成為了媽媽,我卻認為孩子不該太自由,需要被管教。大多數父母都和我一樣,想得到一個問題的答案:如何能在不影響親子關係的情況下,有效地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