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愛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擁有表達愛的能力孩子才有好未來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責任,但同時也要講究方法,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有的時候愛卻用面目猙獰的方式表達出來,本來美好的願望卻變成了孩子不得不去做的強制措施,本來為了他們好的勸說卻成為了孩子連聽都不願意聽的嘮叨。
對於家長來說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適合孩子,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同,但大方向是不變的,那就是要用充滿愛和信任的心去教育孩子,否則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會化作枷鎖,鎖住孩子的自由,限制他們的未來。
如果親子間出了問題,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會大打折扣,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沒有基本的信任和足夠的愛,那麼教育方式就成了紙上談兵,因為根本無法應用在孩子身上。
愛應該是充滿喜悅和幸福的,不求任何回報的給予,而很多家長卻往往用「我養你不容你,你要聽話」這樣的方式嘮叨孩子,將愛變成了條件,想要孩子用聽話來回報,這樣下來自然親子之間就會有一層無形的隔閡出現。
愛不需要理由,但是需要智慧,普天之下絕大多數談及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保留地願意為之付出,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去保全孩子,成就他們。
但是毫無保留有的時候也會成為傷害的利刃,愛需要理智同樣需要智慧,這樣不僅能夠將其能量發揮到最大,還能讓接受愛的對方懂得你的付出。
期望有的時候是憤怒的前身,當期望過高而沒有得到相應回報的時候,這些條件有的時候就會反過來變成刺傷對方的理由。
為什麼有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愛的背後,有的時候會出現猙獰的面容,這就是原因。家長往往覺得自己付出不容易,但從未客觀理智地思考自己使用的方式是不是正確,也從來不考慮要修正錯誤的教育方式,只是覺得付出了就是對的,孩子必須要有回應,要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否則就是不孝順,不懂得父母良苦用心。
在教育的路上家長要懂得自省,孩子犯錯並非原因全在他們身上,如果父母不懂得反省自己,很多時候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彼此都不認為這是自己的錯。
孩子需要被認同才能成長,即使他們犯錯,父母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去引導孩子進行修正,否則一上來就指責和批評,孩子未必能夠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將能量都用在如何反抗父母上。
只有親子關係和諧了,教育的方法才能起到最大化的作用,親子之間矛盾很深,再好的教育方式也只會大打折扣。
父母要先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學著理解父母,如果家長只是為了面子,虛榮,讓孩子模仿別人家的小孩去上興趣班,補習班而不考慮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到頭來結果只能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父母歇斯底裡的管教背後藏著的是恐懼,是對孩子失控以及對自己教育方式不信任的恐懼。只有用面目猙獰的方式表達出來,才會覺得自己是強大的,是有控制感的。
然而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彼此都受到傷害,面對父母這樣的教育孩子未必能夠懂得家長的苦心,而家長也不會走入孩子的內心。表面形式的嚴格只會帶來更大能量的反抗。
很多人即使已經為人父為人母,但是仍然活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像中,大多數人教育孩子都帶著自己家庭的影子,家長要明白教育方式的錯誤未必是因為自己,而是從小受到了家庭的影響導致的,如果願意學習和自省,是有可能糾正的。
家長愛孩子是本能,但是表達愛的方式卻出現了問題,如果家長總是把付出掛在嘴邊,就會成為桎梏孩子的枷鎖,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愛當作控制孩子聽話的要挾,如果這樣做愛反而變成了傷害,父母有愛,卻沒有愛的能力。
從很簡單的一點,陪伴孩子寫作業上就能看出來,很多家長就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各種傷害孩子自尊的語言脫口而出,家長自認為這是為了他們著想,但其實本質上是因為自己失去了耐心而導致的。
家長有愛,但也要有智慧,有方法地表達,而不是一味地延續自己童年時候的家庭教育方式,學會在自省中修正行為,提升管教孩子的能力。
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有真正體驗過幸福的童年是什麼樣的,就認為自己給孩子最好的就是給他們幸福了,但有的時候對現實的恐懼,讓父母的管教方式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
比如說工作的壓力,夫妻情感問題,家庭矛盾等等造成的負面情緒代入到了管教孩子中,形成了不好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地發現解決,那麼相應的管教也會出現問題。
只有先樹立好正確的觀念,管教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對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