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小孩可能比較頑皮,或者做錯了什麼事兒,大人懶得耐心指出其錯誤的地方,就粗暴地一掌抽過去,或者一腳踢過去。這種極端的教育方法極其不好,原因很簡單,暴力教育傳達的是「暴力」,是簡單粗暴不走腦子的情緒發洩。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這樣做。
心理學家田嵐做過這樣一個調查:訪問500人是不是遭受被家長體罰。結果,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幼年曾遭遇暴力教育。
暴力方式有手打腳踹,甚至包括用棍棒、皮鞭、衣架等工具,想想讓人不寒而慄。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嚴是為他好,古代不是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言嗎?
其實,家長在教育子女時最需要傳達的不是情緒而是規則和底線,即使面對特別淘氣的孩子,也切勿隨意的非打即罵,而應耐心指出孩子的不足,給予他修正的機會,邁向更高級的人格。
教育家陶行知說,體罰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的,它會將兒童推向黑暗的深淵。家長簡單粗暴的暴力教育,不是愛,而是害,他會給孩子今後的人生帶來更多的問題。
國外一項研究顯示,在家裡經常遭受身體暴力的孩子,其自我認知上可能會失衡。而且影響到他們今後的生活,在對父母的關係上,婚戀關係上,都會表現得缺乏信任,冷漠和疏離。
所以,千萬別小視這個問題,教育孩子,一定不要從暴力入手!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做到「暴力即止」,這裡是有技巧的。
首先,暴怒的時候先不要動手,而是深呼吸讓自己情緒平靜下來,這樣可以更客觀地看待教育問題。即使不慎動用「大棒」教育,也要注意目的和分寸。孩子真的非常頑皮,超出底線,用來當作懲罰也一定不能過重,或者純粹以體罰為目的都是不合適的。
另外不要動不動用到這一招,一是起不了威懾作用,二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心理陰影。很多家長打罵孩子是情緒上來之後的應激行為,而且動手之後就很容易變成一種情緒的發洩。如果發現對孩子身體或者心理造成了傷害,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道歉,消除負面影響。
其次,應著力構建和諧家庭。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一定會給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帶來陰影和傷害,這樣的家庭也很難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歸屬感,所以,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家庭而努力,凡事不要胡亂動用武力,而可以巧妙地運用其他一些方式或手段,讓受教育方得到教育和成長是最終的目的。
其實,如今非常流行的「正面管教」,能帶給家庭和孩子更多正能量。正面管教這一說法來源於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一本書《正面管教》。它的作者是美國的作家簡·尼爾森。
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四個字:和善,堅定。它是一種既不懲罰同時也不嬌縱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理念正如字面意思,在教育過程中避免說教、懲罰甚至動手的方法,而是和善地告訴孩子該怎麼做,然後給予他足夠的時間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既給孩子指明了正向之路,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在運用正面管教時,要注意這麼幾點:一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願意合作的態度。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謾罵責備,這樣的結果只能迎來孩子的反對和叛逆。二是恰到好處的鼓勵,千萬不要濫用「你真棒」等詞,把孩子誇得找不到北,而是針對一件具體的事進行具體的誇讚,或面對不恰當的情況要溫柔而堅定地說「不」,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規則的意義,起到正面管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