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撒謊了,動手打傷小朋友了,你想要和TA講道理,TA還」強詞奪理「,結果整得你和孩子都越來越激動,溝通無效,你覺得好挫敗,怎麼辦?
《正面管教》來支招:就像用好孩子淘氣的關鍵期可以培養他的「懂事」一樣,抓住「犯錯」的時機,同樣可以培養他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以及不逃避問題或等待他人解決問題的責任心。
這就需要用好一對時空,「冷靜期」和「暫停區」。
當道理講不通,甚至發生衝突時,你和孩子都需要一個「冷靜期」,雙方都離開現場,靜一靜,整理好情緒再來解決問題。但這絕不是家長趾高氣昂的說「你現在沒法溝通,你背對著牆站會兒冷靜一下」。這裡的「冷靜」本質是「懲罰」。
也許你早說,ta犯了錯,為什麼不能懲罰?其實想明白一件事,懲罰也只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而非最終目標——讓孩子不再犯錯。而且它並不是明智有效的手段,還可能激化矛盾,或者給孩子種下安全感缺失等問題。多少人有小時候被關小黑屋的心理陰影?
相比之下,通過冷靜期和暫停區的手段,更容易實現有效溝通、讓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目標。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兩個關鍵點:冷靜期≠冷戰期,暫停區≠小黑屋。
怎麼讓孩子適應冷靜期呢?你可以以身作則,例如沙發是你的「暫停區」,在那裡你準備一本笑話書,生氣的時候立刻離開現場,去沙發區度過你的冷靜期,看幾個笑話,讓心情變好。
可以讓孩子自己布置自己的「暫停區」,比如放上喜歡的玩具。也許你又要說:啥?做錯事了還有玩具,這是獎勵錯誤嗎?玩具同樣也只是一種路徑,暫停區的目的是為了讓心情變好,從而能夠從不理智的情緒中抽離出來,時間不用很長,然後一對一理性溝通,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非迴避問題,或者等待他人為自己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理論是不是再次顛覆認知?讓我們繼續學習,即使不做父母,也有很多機會成為家長、老師、長輩、職場人,只要與人打交道,難免發生摩擦,正面管教這一套方法都管用。
記得我喜歡的女演員陳數說,她和身為鋼琴家的先生有個約定,永遠不要帶著情緒溝通。這說明不管外人看起來多麼溫婉優雅的人都會有情緒,這是最正常不過的。然而怎麼處理情緒,怎麼和它共存但同樣能處理好問題或關係,才是智慧。
我們都給自己布置一個神奇的「暫停區」吧!我想好了,要在手機音樂app裡存一個好心情文件夾。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