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就給孩子自由

2020-08-27 Aimi身心靈學

小的時候,媽媽怕給我洗頭扎辮子麻煩,從不給我留長頭髮,我上初中前一直是很短的頭髮,可是我特別羨慕女孩子扎辮子…

有一次媽媽又要帶我去剪頭髮,我死活不願意,最後被媽媽用一條塑料項鍊給哄住了。

後來我暗自下定決心,等我長大了一定要留長長的頭髮,還要生個女兒,給她紮好看的辮子。

現在我的願望實現了,生了兩個女兒,天天給她們扎辮子,雖然很麻煩,但心裡很滿足…

二寶兩歲多了,頭髮從出生一次都沒有剃過,每次回娘家,媽媽讓我給孩子剪頭髮的時候,我就特別反感,總能想起小時候發生的事情…

我對媽媽說:如果你不說,我可能會帶她去剪,你越說我越不想給她剪。

這讓媽媽覺得我很不懂事,故意跟她對著幹,可是如果不是因為小時候她沒有滿足我合理的需求,我又怎麼會這麼敏感。

這件事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小時候被壓制的欲望如果沒有得到滿足,長大一定會變本加厲的想要滿足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我有一位朋友,小時候受父母各種限制,不讓吃零食,不給瞎玩,大部分時間都被困在家裡,被迫學習…高中時網癮特別大,現在30多歲了,還特別喜歡吃零食。

還有一個正面的案例,朋友家小時候是開小賣部的,父母對她管教比較放鬆,零食什麼的隨便吃,現在長大了,她對很多零食都沒有食慾。

事實證明:小時候長期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長大了會拼命想要滿足自己。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你越是限制孩子,孩子越叛逆。

有些孩子小時候在受各種限制時表現的很聽話,是因為怕受罰,也因為無力反抗。

可一旦他長大了,有了反抗的能力,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就不會在任我們擺布,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叛逆。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要儘量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任其發展,在孩子犯錯的過程中幫助他設立邊界,讓他知道是非對錯,並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樣一來孩子長大後才能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不會再拼命想嘗試小時候沒有嘗試的事物,而變得更加自律,通過自律來滿足更多的需求,實現自身更大價值。

最近在看盧俊的《愛彌兒》,如果讓我用兩個字來概括這本書,那就是——自由!

如果有這樣一種教育:它能夠順其自然、順應人的天性,使人獲得相應的人格,發掘出自己的潛力,能夠安然地接受生活中的幸福與憂患,那麼這就是盧梭所認可的教育。

盧梭說:「自然的法則就是遵循,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這一法則去做。」

活得最長的人並不一定活得最有意義,只有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我們不是要把下一代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要教育他們——怎麼去根據自己的天性來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教育不是塑造人的手段,而是發現人的過程。

通過教育我們才能逐漸了解一個人的天性,並且幫助他們運用好這種天性。對傷害他人的天性要予以防備,對良好的天性則要順應發揚。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規律,順應天性,順應自然,給孩子自由,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所謂的自由不是放任孩子不管,也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應該是無條件,但有邊界的。

每個人都嚮往自由不被束縛的感覺,孩子比成人更需要自由,更需要無拘無束的生活。

小時候擁有更多自由的孩子,長大了才更容易自律。

我是一位熱愛寫作,喜歡研究心理學的二胎寶媽,過著平淡的生活,平凡即是偉大!

願我的故事和觀點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感恩遇見…

相關焦點

  • 孩子需要怎樣的愛與自由
    什麼是愛?很多家長說自己愛孩子,開口就是「不許動這個」、「不許去哪裡」、「快去寫作業」、「不要玩了」……他們以為這樣是愛孩子。愛不是我們頭腦中的想法,很多嘴上說愛孩子的家長,孩子本身也許根本感受不到愛,只有父母的控制和限制。孩子沒考好,有的家長會這樣說:「你怎麼才考50分?
  • 你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了嗎
    看了《愛和自由》這本書,對兒童的教育又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愛和自由,很值得去實踐。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愛不是表現在你的頭腦裡,而是表現在你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每個姿態、每個意識、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小時候自己沒有得到真正的愛和自由,現在要儘量給孩子足夠的愛,避免重蹈覆轍,特別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說起來容易做到很難,往往我們以為自己是愛孩子,但那其實並不是愛。我們的很多行為都在限制孩子的自由和發展,沒有讓孩子做自己。
  • 《愛和自由》:如何為孩子搭建愛巢
    愛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計算他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是《聖經》裡對愛的定義。
  • 給孩子自由和放縱孩子有何區別?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
    可當我們去愛,總感覺是在慣壞孩子。而當我們給孩子自由時,會發現孩子就像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這不是在溺愛孩子嗎?不是在放縱他嗎?所謂的愛與自由,究竟有沒有底線?(一個孩子,能給出什麼邏輯嚴密的理由?)為什麼小a媽媽要堅持給她穿黃色衣服?理由很充分啊!而且要是順著孩子,她會感覺自己失去了權威,一種「媽媽說了算」的權威。然而,如果我們真正明白「愛與自由」的意義,就會知道:給孩子自由,就是給她選擇的自由。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孩子才擁有自我負責的能力。
  • 當愛變成了禁錮,父母破碎的期望,孩子渴望的自由
    ,也許在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都會讓孩子認為是理所應當並形成不好的習慣,所以我和家人在生活中也會市場的反省自己在孩子面前有沒有做到以身作則。本身不管是為孩子報名的補習班也好還是興趣班也罷,都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一種愛和期望,但有的時候父母的這份愛卻會變成禁錮,而這時候就會與孩子們所希望的自由背道而馳。
  • 科學家教育家蒙特梭利:給孩子愛與自由(圖)
    「羅馬住宅改善協會」決定為貧民窟中因父母外出工作而無人照顧的孩子建一所學校,他們請蒙特梭利來擔任組織工作。  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兒童之家」正式成立。在「兒童之家」裡,都是色彩鮮豔的小型家具。孩子們可以在教室裡隨便選擇一個角落,然後把自己的桌椅搬過去。櫥櫃也是按孩子的身高量身定做,裡面放著各種教具,孩子們可以任意選擇。還有黑板、粉筆和黑板擦,供孩子們自由書寫與繪畫。
  • 《愛和自由》,一本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
    《愛和自由》的流傳,不是因為潮流又或炒作,而在於思想的吸引力,這是一本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愛和自由》全新增訂到第四版。從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四版,《愛和自由》已經走進幾十萬個家庭。千萬個父母因此書而徹底改變,他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並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而健康、愉悅地成長,成長為心理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創造品質的一代新人!
  • 愛和自由是孩子飛翔的一對翅膀,少了哪個都不行
    愛是孩子人格成長的基礎,自由是發展必備的條件孩子生來就是獨立的個體,儘管他們需要父母的養育才能健康成長,但那並不代表幼兒就是家長的所屬物,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家長的嚴格管制。父母要給孩子愛,同時也要給他們一定空間的自由。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成就自我,達到人生目標。
  • 《愛和自由》丨你就是照亮孩子的那盞明燈
    以前不太理解這段話的奧義,但接觸了《愛和自由》這本書之後,才慢慢解開我心中的困惑,它就像一盞明燈,幫助我照亮孩子,也找回自己。而成人需要提供的,是成長的土壤,即愛和自由。作者孫瑞雪作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二十餘年,深諳蒙氏教育之精髓,可以說是蒙氏教育在中國最好的發揚者,她提倡「愛與自由」「平等與規則」的教育精神,指引無數家庭重新發現生命成長的真善美。
  • 愛與自由,養育孩子一生
    家長控制孩子越多,孩子對自己的掌控力就越弱,試想一下,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話,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成年人面對控制都會反抗,更何況是孩子。如果孩子在家裡沒有自由,而在學校裡有自由的話,只要有一個環境能讓他擁有控制感,他就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嬰兒的主要情感需求,是溫和與回應,他們對紀律與說教,是不做回應的。人類的大腦以這樣一種方式運作:我們會抵抗那些強加在我們身上的任務,我們希望擁有「對自己生活的決策權。」自我動機,才能促進一個人的真正發展。
  • 給予無條件的愛和信任,使他自由成長!| 讓孩子做孩子
    讓孩子做孩子,按照他原本的樣子成長!回想我們平時對待孩子:是不是太苛刻無情!我們成人總是會深深同情自己的脆弱,我們會允許自己一時放縱。只是因為我們情緒不好。但是對於孩子我們卻總是苛刻而無情。姑姑總向我說,感覺老大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見人也不打招呼,姑娘呢,性格又過於開朗活潑,誰都不怕的樣子。姑姑說,如果老大性格外向一點,老二性格收斂一點就完美了。
  • 孩子的自由,應該如何給?
    如今,自由教育大行其道,許多人推崇「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做主」的教育方式,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真能適應這處處充滿規則的社會嗎?
  • 孫瑞雪《愛和自由》| 把時間還給孩子,讓他成為「自己」
    我卻不禁心中一顫:一個6歲的孩子就已經失去了時間的自由,她的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效率」,這究竟是教育的成功,還是教育的悲哀呢?我想起兒童教育專家、心理學家,大陸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創辦人孫瑞雪寫的一本書叫《愛和自由》,在這本書裡談到了什麼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 愛和自由,父母不焦慮,孩子才能不焦慮
    最近在看《愛和自由》,想重塑自己,跟那個過於焦慮的自己說再見。 《愛和自由》告訴我們愛是包容。它要我們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孩子的一切錯誤與失敗,接納他們所有的創造與破壞。愛,要不忘初心,學會等待。等待孩子在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中自我成長、自我蛻變,完成生命的自我創造! 愛,是相信。相信我們的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不可複製的,是有能力成長的,是比我們更強大的!愛,是平等。他有獨立的人格與思想,而不是附屬於某個生命。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有邊界的自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惑煩惱,可以細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這本書,作者是美國的麗莎·舒格曼,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她從十幾年的兒童教育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18個教養誤區,關於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等,讓家長們能夠對育兒路上出現的種種現象有個清晰明確的認知,變焦慮為平和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 多了解與認識孩子,給他們:愛、自由與民主的教育方式!
    「愛、自由與民主」是夏山學校的建校礎石,這是一所強調統整教育以及培養兒童健全人格與情意發展的學校。在智育過度膨脹,失去教育均衡發展的信念,以及在約束太多,凡事講求標準化的今日,談夏山學校開放教育的理念是有其深意的。
  • 高分感人電影《弱點》:最好的愛是給孩子最正確的自由
    有句話說:我是愛你的,但你是自由的。不論是什麼樣的親密關係裡,控制欲過強總會讓人覺得難以承受。綜藝圓桌派裡便有個觀點提出現在很多年輕人甚至選擇不談戀愛,養一隻貓一隻狗就可以自在地生活,比和有一個愛鬧騰的伴侶在一起還要快樂。很多孩子也在知乎裡搜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父母總想控制孩子的生活,並且對子女絲毫沒有尊重呢?
  • 釋放孩子自由的天性,讓天賦自由且發光……
    學習者一旦開始熱愛上了閱讀,也就會永遠獲得自由的靈魂。 人文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習者增進思考、判斷、與他人對話、協作的能力,了解人的價值與自身弱點,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質,是普通人而不是精英的教育。扈永進老師解釋愛屬於人的自然情感。愛與不愛,連自己說了都不算。所有以愛的名義展開的教育活動,就倆字:強暴。 父母不獨立?子女怎麼獨立?如果父母很投機,我們怎麼能培養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子女?不可能。經濟獨立與人格獨立!經濟獨立以尊重勞動、敬畏生命為前提,只有經濟獨立人格才能挺立,於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以獲取技能為目標。人格獨立在經濟獨立基礎之上,勇於追求自由、幸福的權利。
  • 給予孩子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水杉為你朗讀有位家長說,看過不少育兒的書籍,裡面經常提到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她想不明白:「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自由?慣孩子與給孩子自由之間怎樣界定?」,是父母的不負責在愛與自由這個命題下,家長的觀念往往走向兩個極端。
  • 如何養出「好商量」的孩子?5點給你父母的權威和孩子的愛與自由
    英國著名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父母樹立「權威感」的最好時期,是在孩子3-6歲的時候。他把父母的權威感歸納為兩個字:「愛」與「畏」。//先「愛」後「畏」父母的權威感,源自孩子生命最初的愛與依戀,因為出生最初父母給予的無條件的愛與保護,是孩子對這個世界和親人建立起的重要的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