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養育孩子一生

2020-09-25 天地海獅子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腦,持續不斷的成績壓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毒害!

學業競爭的壓力,和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慮和抑鬱,有著重要的聯繫。

嚴重或慢性的壓力,對發育中的大腦,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與壓力有關的科學事實: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所做出的各種反應,比如逃避、對抗或僵住,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威脅進化而來的。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我們就像10萬年前的祖先一樣,對壓力的反應,就變為「遭遇捕食者」這種緊急情況的一種。

面對壓力就像面對猛獸,我們關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只想快速逃跑、對抗,甚至裝死。

當孩子們經歷過高水平的壓力和疲勞時,以後不管他們在哪裡,做什麼,都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感到焦慮、抑鬱。

如果反覆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就會發展成依賴毒品、網際網路或電子遊戲來暫時逃避壓力。

電子遊戲使人上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玩家覺得,輸贏是可以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電子遊戲能夠及時反饋,一局下來,半個小時就能定輸贏。

但學習不能,學習的反饋周期太長,從學前班到大學畢業,整整16年,都感受不到知識為我們帶來的好處。

家長控制孩子越多,孩子對自己的掌控力就越弱,試想一下,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話,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成年人面對控制都會反抗,更何況是孩子。

如果孩子在任何一個地方,都缺少控制感,在學校,被班主任管的死死的,在家裡,又要遵守父母的規定。

長此以往,持續低水平的控制感,就會讓孩子感到極度緊張。

如果孩子在家裡沒有自由,而在學校裡有自由的話,只要有一個環境能讓他擁有控制感,他就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嬰兒的主要情感需求,是溫和與回應,他們對紀律與說教,是不做回應的。

人類的大腦以這樣一種方式運作:我們會抵抗那些強加在我們身上的任務,我們希望擁有「對自己生活的決策權。」

自我動機,才能促進一個人的真正發展。

失去控制感,會失去領導力。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一直聽家長的話,他對自己的事情,從來沒有做過主,那他長大後,也只能聽從別人的安排,因為他沒安排過自己,也不會安排別人。

自律——是自己聽自己的話,自己守自己的規矩,而不是守社會定下的規矩。

「自己說了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適當引導,但不能完全控制,是「孩子想要什麼。」而不是「我想要孩子要什麼。」

不是讓孩子過上你想要讓他過的生活,而是我們幫孩子過上,他自己想過的生活。

社會條件越來越好,有時候一個家庭的獨生子,就有6個人合力撫養,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人多船大,你一句我一句,船該往哪個方向走?

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就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毀掉被人掌控的生活,因為這樣才能證明「我的生活,還在我的掌控之中。」

家長想讓我變好?我偏不,我要告訴他,他根本控制不了我,只有我自己才能控制自己。

讓生活變糟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我不想讓它變好,它就永遠也不會變好。

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願!

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

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

把孩子控制的太緊,我們當父母的就變成了解決問題的機器,奪走了本來屬於孩子變得堅強自信、勇敢成長的機會。

與其把自己當作孩子的老闆,不如試著成為孩子的顧問。

我們該何時放手讓孩子自己闖蕩?

又該什麼時候及時介入?

家長到底幹預多少,才能確保孩子的最佳發展?

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獨立起來?

只要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夠影響周圍的世界,他們就能做得更好。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電梯關門鍵,其實並沒什麼作用,但我們就是喜歡一直按。

20世紀70年代有一個經典研究:

把養老院裡的老人分成兩組,一組被告知:「你的壽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告訴另一組說:「護士會負責管理你的健康。」

結果出來後,前一組的壽命遠遠高於後一組。

控制感——應對壓力的解藥。

給我們造成壓力的原因有:

  • 從來沒有經歷過
  • 發生在自己預料之外
  • 對自己的生命產生威脅
  • 生活完全失控

缺少控制感,是天底下最讓人感覺有壓力的事情了。

大家都認為,開車比乘飛機安全,因為開車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

堵車時,我們覺得壓力大,是因為我們對這種情況無能為力。

當我們碰到讓自己感覺無能為力的事情時,我們的壓力水平就會上升。

我們每個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運,對於孩子來說也是。

人只有放鬆下來,才能發揮真正的實力。

慢性壓力讓人茫然無助:如果我做的事情,對周圍的世界不造成任何影響,那我為什麼還要做這件事?

失去對人生的掌控感,等於失去一切。

因為自己努力也好,頹廢也罷,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沒有一點變化。

研究證明:女人懷孕期間壓力過高,會生出對壓力反應更加敏感的孩子。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危險的時期,青少年的抗壓能力,遠低於成年人和兒童。

青春期經歷過抑鬱的孩子,成年後更難處理工作、生活、和人際關係問題。

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針嗎?

如果一個人一事無成,就證明他真的不夠努力嗎?

當我們全力以赴之後,仍然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那我們就會覺得人生失控了,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了動力。

如果孩子沒有被心儀的大學錄取,這能證明他們不夠努力嗎?

當然不是,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會造成錄取失敗,甚至招生代表當天的心情,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們不如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問問他們覺得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有多少。

進行深度分析後,並告訴他們,不管他們做什麼樣的選擇,遭遇任何困難,我們做家長的都在後面全力支持。

就算失敗了,也沒有關係,日子還很長,對於暫時實現不了的目標,可以及時調整心態慢慢來。

大多數成功人士的童年經歷都有一個相似點,就是父母和老師沒有太多的幹預,也不強求他們去追逐社會上那種所謂的成功,這給了他們一個很大的選擇空間,讓他們自己決定,今後的路應該怎麼走。

「強扭的瓜不甜」,越是控制孩子,越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怎麼當一個「顧問型父母」?而不是「老闆型父母」呢?

我們外出購物時,總會買那些我們自己覺得好的商品,而不是導購拼命推銷的那些,這其實是一個道理。

作為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那麼多精力,結果沒有一件事是自己能說了算的。

如果犧牲父母的掌控力,可以成全孩子的掌控力,我們不得不這麼做。

就像哲學家【紀伯倫】說的:

「父母可以給孩子愛,卻不可以給孩子思想,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可以蔭庇孩子的身體,卻不能蔭庇孩子的靈魂。」

作為父母,我們自己都沒有求知的動力,卻要求孩子拼命學習。

我們會覺得孩子不懂事,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個重擔,理應由我們父母承擔。

大部分家長都只用兩種方式來對待孩子:要麼全面控制,要麼徹底放鬆。

控制和放鬆,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合作,是的,父母和孩子的合作。

做一件事前互相商量,而不是擅自做主,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東西,父母也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東西,共同成長,才是最好的教育。

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比如小孩今天不願意做作業,我們不能再把不做作業的嚴重性誇大了。

比如:你是給自己寫,又不是給我寫!

還有: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怎麼能在社會上立足!

人都討厭被威脅,小孩也是。

只是針對不寫作業,我們就恨不得把這輩子的事都拉出來說個遍。

這樣毫無用處,他不願做某件事,我們就圍繞那一件事解決問題。

不願意寫作業,我們就問他:是不是心情不好,還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今天有什麼其他安排嗎?

不願意吃東西,我們就可以問他:是不是今天的飯菜不合口味?

不把自己的情緒強加到孩子身上,是做父母最基本的修養。

孩子不寫作業,也並不代表我們能預料,或者揣測他的未來,你說他不學習,就會一事無成,明顯是瞎胡鬧。

孩子對於自己選擇的事情,不管面對多大的壓力,都能更好的應對,並取得一定的成績。

而對於父母選擇的事情,如果自己特別不喜歡,他不僅不會全力以赴,還有可能故意搞砸,來證明「父母的選擇是錯的」!

放棄對孩子的掌控感,從一開始會很難,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掌握自律的那個度,你不管他,他越囂張。

但這都是暫時的,等他有權選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就不得不承擔那些後果,他做的每一個選擇,其後果都需要自己承擔。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反饋循環,讓他自己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比我們灌輸給他的道理,要有用的多。

吃虧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為了保護孩子,儘可能不讓孩子吃虧,就切斷了他成長速度最快的一條路。

點讚加關注,

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我們都忘了養育孩子的初衷,是愛與快樂
    從方法論角度看,所謂的「聽過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只聽了道理,卻沒有去踐行它。知乎上有一位匿名用戶,分享了母親從小到大養育她的點點滴滴。在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下,這個答案,獲得了6.8w的高贊。首先,我想讓大家看看這位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做的。
  • 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家長要謹記
    很多網友看到後,都表示是笑著看完這個視頻的,其中一位高贊的網友感嘆道:從這個視頻中,感受到了孩子的快樂,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不像現在的孩子,被父母管束得太多。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啊!
  • 《愛和自由》,一本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
    《愛和自由》的流傳,不是因為潮流又或炒作,而在於思想的吸引力,這是一本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愛和自由》全新增訂到第四版。從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四版,《愛和自由》已經走進幾十萬個家庭。千萬個父母因此書而徹底改變,他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並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而健康、愉悅地成長,成長為心理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創造品質的一代新人!
  • 愛與自由,愛心與理解,才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基本準則
    我兒子非常喜歡楊紅櫻的書,她的《馬小跳系列》簡直是他的心頭所愛,看了十幾遍。而這本《神秘的女老師》是楊紅櫻的另外一個系列,《那個騎輪箱來的蜜兒》的續集。那部電影裡面有一位神秘的女管家,也是這樣的出場方式,也給了孩子們帶來了驚喜。
  • 養育孩子,像養育樹。捧在手心、自由生長修枝剪葉還是施肥養根?
    養育這顆樹,是捧在手心、自由生長修枝剪葉還是施肥養根?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不能把這棵樹捧在手心;也不能對這棵樹不管不顧,哪怕營養不良而任其自由生長;更不能只顧著樹的枝葉,簡單認為修枝剪葉就可以把樹養育好。
  • 你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了嗎
    看了《愛和自由》這本書,對兒童的教育又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愛和自由,很值得去實踐。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通過最近看各種書籍,開始嘗試打破之前的權威教育方式,試著去尊重孩子,很多書都說過養育孩子就是在治癒自己,讓自己成長。
  • 如何才能養育出健康獨立的孩子,收穫自由和諧的親子關係。
    兒童性教育學家胡萍說: 有一種會給孩子性心理帶來巨大傷害的「隱性性侵害」,它來自於家庭,來自於父母,來自於很多不恰當的養育方式。 逾越界限的親密,是害不是愛。 別忘了,鮑毓明案中的嫌疑人,正是用類似「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爸爸愛你才這樣」的方式,不斷合理化侵犯行為,以達到洗腦受害人的效果,真是讓人細思極恐! 自我保護沒有例外。所有孩子都有權利對令TA感到不適的行為說「不」,包括父母。 童年的性尷尬會帶來一生的煩惱。
  • 養育孩子就像養育樹,是自由生長搏擊風雨?還是圈養花盆澆水施肥
    養育孩子就像養育一棵樹,是否能長成參天大樹,不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輔助。 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當然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 不舍愛與自由什麼意思?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原文出處解釋
    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意思是你這一輩子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受到溫暖的世界中,滿眼所見皆是純潔善良,心中有愛,嚮往自由。一個人只有溫暖純良了,才有資格談論愛與自由。否則自由,多少有些冠以假汝之名。  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也能擁有愛與自由,這也是一個父親對於女兒最美好的祝願。  高曉松說「願你一生溫暖純良 不舍愛與自由」。
  • 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大詩人——溫庭筠
    溫庭筠回答道原諒他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這可是實話,要知道他這一生不靠譜的事兒可是辦多了。當時的他有一個遠方親戚叫姚勖,溫庭筠的家長就說讓人家多多關照孩子,這個姚勖也是個仗義的人就答應了,每天給溫庭筠上上課,叫他看書寫詩而且還管吃管住,這有事沒事還給他點零花錢讓他去買兩包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啥的練練手。
  • 用錢養育孩子,還是用愛養育孩子?
    父母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這些天,《85個家庭質問六師附小:誘騙家長,暴力相向,公然踐踏教育秩序,教育資源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難道不是孩子本身嗎?如果家庭培養出一個自尊、自愛、自信、懂愛、會感恩的孩子,孩子心胸寬廣,思維靈活,勇敢,上進,愛學習,善於學習。那麼,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學區房嗎?長大成人以後,需要父母來操心嗎?可是培養一個品格優秀的孩子依靠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 養育孩子,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這就好比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兩個極端,一種過於放縱,一種過於寵溺。放縱的教養方式太過隨意,對於孩子只給予基本的生活需要,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前幾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路程,對於年幼時的很多問題都視而不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業的加重,問題不斷顯現出來,此時再來補救的代價是巨大且痛苦的…寵溺的教養方式太過專制,看似對孩子寵愛有加,給孩子一切最好的,但這份愛缺少尊重與界限。
  • 養育好孩子,首先要養育好自己,不要用生氣的情緒去教育孩子
    但是在海文穎的方法中卻是提到了養育一個孩子,應當要先養育自己。這就是所謂的養育之道,而和我們之前對孩子的養育方法相比,這樣的方法顯得更有成效。在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得出很多的體會與感悟,而通過這些體會與感悟,再去教育,孩子就會很有成效。並且通過這些體會反省到自己身上就會發現同樣可以用得上。對於養育孩子的體會有人總結出了以下四點:避免恐懼,動怒,敷衍,束縛等情緒。
  • 無論隔代養育,還是親力親為,記住養育孩子最大的秘訣是愛
    因為我總覺得孩子必須由自己親手帶,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和安全感,我的內心才能最為穩妥。面對即將到來的「分離」,我才是那個分離焦慮的人。這是爺爺奶奶帶給我的記憶和溫度,融入我的生命,讓我得到愛的陪伴和美好的能量。當我回到孩子的視角,我發現的是孩子與爺爺奶奶間的親密關係,感受的是孩子在這段關係與陪伴裡獲得的能量與愛。那對老人來說呢?
  • 十二星座最追求自由的星座,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這首歌中的自由、不屈不撓、大氣磅礴的力量激勵了整整一代人。其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是啊!自由自在的生活誰不想要呢?誰都不想被瑣碎的生活束縛住,然而現實世界卻總是令人喘不過氣。今天就隨神巴巴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十二星座中,那些最追求自由的星座吧!
  • 養育孩子,你焦慮嗎?育兒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成長的旅程
    、孩子和世間萬物,你的家庭會因此而更加和睦,孩子會從你身上學會愛與尊重,而那些曾經讓你幾乎崩潰的事,也會突然變得柳暗花明。孩子的成長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並不是死守,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用包容的心態接納自己,用自信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以及這個世界。這樣你才會放下焦慮,真切地感受到養育孩子的快樂。
  • 隔輩愛,是孩子最大的幸運,隔代養育,能滋養孩子一輩子!
    家裡有老人,對孩子的愛特別珍貴,因為他們和爸爸媽媽不一樣!咱們古話說:「能得到隔輩愛的孩子是幸運的」!現在很多家庭是421家庭,就是有4個老人,如果條件允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會輪流來幫助年輕父母照顧孩子,真真太幸運了!
  • 用愛養育 用心教育
    「愛的教育」始終是最美的語言。如何在幼兒園階段,讓孩子在「愛」的養育下擁有一生最美的童年,拉近心與心的距離?濟南市市中區金太陽幼兒園秉承「用愛養育、用心教育」的辦園宗旨,用愛心傳遞愛的教育。寓教於樂  濟南市市中區金太陽幼兒園創辦於2010年,現為濟南市一類普惠制幼兒園。
  • 陪孩子走過3~6歲(正面管教9)--養育孩子,就是要學會放手
    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學會放手,才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反倒是,如果你總是以愛的名義養育孩子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作為父母,要學會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既要負責任地養育、指導孩子,又要肯定並支持他們去探索和試驗。這樣,你的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和行為的人。事實上,無論你的孩子處於哪個階段,在其人生路上,始終都需要你的指導、鼓勵和愛。只不過,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養育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 接納力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能力
    以前看過很多育兒書籍,比如《正面教育》、《不吼不叫好媽媽》、《養育男孩》、《生命合伙人》、龍應臺女士的人生三部曲《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習慣的力量》、《看見》等等,但在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很接地氣,而且有很強的指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