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競爭的壓力,和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慮和抑鬱,有著重要的聯繫。
嚴重或慢性的壓力,對發育中的大腦,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我們就像10萬年前的祖先一樣,對壓力的反應,就變為「遭遇捕食者」這種緊急情況的一種。
面對壓力就像面對猛獸,我們關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只想快速逃跑、對抗,甚至裝死。
如果反覆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就會發展成依賴毒品、網際網路或電子遊戲來暫時逃避壓力。
電子遊戲使人上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玩家覺得,輸贏是可以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電子遊戲能夠及時反饋,一局下來,半個小時就能定輸贏。
但學習不能,學習的反饋周期太長,從學前班到大學畢業,整整16年,都感受不到知識為我們帶來的好處。
成年人面對控制都會反抗,更何況是孩子。
如果孩子在任何一個地方,都缺少控制感,在學校,被班主任管的死死的,在家裡,又要遵守父母的規定。
長此以往,持續低水平的控制感,就會讓孩子感到極度緊張。
嬰兒的主要情感需求,是溫和與回應,他們對紀律與說教,是不做回應的。
人類的大腦以這樣一種方式運作:我們會抵抗那些強加在我們身上的任務,我們希望擁有「對自己生活的決策權。」
自我動機,才能促進一個人的真正發展。
失去控制感,會失去領導力。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一直聽家長的話,他對自己的事情,從來沒有做過主,那他長大後,也只能聽從別人的安排,因為他沒安排過自己,也不會安排別人。
「自己說了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適當引導,但不能完全控制,是「孩子想要什麼。」而不是「我想要孩子要什麼。」
不是讓孩子過上你想要讓他過的生活,而是我們幫孩子過上,他自己想過的生活。
社會條件越來越好,有時候一個家庭的獨生子,就有6個人合力撫養,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人多船大,你一句我一句,船該往哪個方向走?
家長想讓我變好?我偏不,我要告訴他,他根本控制不了我,只有我自己才能控制自己。
讓生活變糟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我不想讓它變好,它就永遠也不會變好。
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
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
與其把自己當作孩子的老闆,不如試著成為孩子的顧問。
我們該何時放手讓孩子自己闖蕩?
又該什麼時候及時介入?
家長到底幹預多少,才能確保孩子的最佳發展?
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獨立起來?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電梯關門鍵,其實並沒什麼作用,但我們就是喜歡一直按。
20世紀70年代有一個經典研究:
把養老院裡的老人分成兩組,一組被告知:「你的壽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告訴另一組說:「護士會負責管理你的健康。」
結果出來後,前一組的壽命遠遠高於後一組。
給我們造成壓力的原因有:
大家都認為,開車比乘飛機安全,因為開車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
堵車時,我們覺得壓力大,是因為我們對這種情況無能為力。
當我們碰到讓自己感覺無能為力的事情時,我們的壓力水平就會上升。
人只有放鬆下來,才能發揮真正的實力。
慢性壓力讓人茫然無助:如果我做的事情,對周圍的世界不造成任何影響,那我為什麼還要做這件事?
失去對人生的掌控感,等於失去一切。
因為自己努力也好,頹廢也罷,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沒有一點變化。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危險的時期,青少年的抗壓能力,遠低於成年人和兒童。
青春期經歷過抑鬱的孩子,成年後更難處理工作、生活、和人際關係問題。
如果一個人一事無成,就證明他真的不夠努力嗎?
如果孩子沒有被心儀的大學錄取,這能證明他們不夠努力嗎?
當然不是,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會造成錄取失敗,甚至招生代表當天的心情,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們不如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問問他們覺得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有多少。
進行深度分析後,並告訴他們,不管他們做什麼樣的選擇,遭遇任何困難,我們做家長的都在後面全力支持。
就算失敗了,也沒有關係,日子還很長,對於暫時實現不了的目標,可以及時調整心態慢慢來。
「強扭的瓜不甜」,越是控制孩子,越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怎麼當一個「顧問型父母」?而不是「老闆型父母」呢?
我們外出購物時,總會買那些我們自己覺得好的商品,而不是導購拼命推銷的那些,這其實是一個道理。
作為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那麼多精力,結果沒有一件事是自己能說了算的。
就像哲學家【紀伯倫】說的:
作為父母,我們自己都沒有求知的動力,卻要求孩子拼命學習。
我們會覺得孩子不懂事,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個重擔,理應由我們父母承擔。
控制和放鬆,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合作,是的,父母和孩子的合作。
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比如小孩今天不願意做作業,我們不能再把不做作業的嚴重性誇大了。
比如:你是給自己寫,又不是給我寫!
還有: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怎麼能在社會上立足!
只是針對不寫作業,我們就恨不得把這輩子的事都拉出來說個遍。
這樣毫無用處,他不願做某件事,我們就圍繞那一件事解決問題。
不願意寫作業,我們就問他:是不是心情不好,還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今天有什麼其他安排嗎?
不願意吃東西,我們就可以問他:是不是今天的飯菜不合口味?
孩子不寫作業,也並不代表我們能預料,或者揣測他的未來,你說他不學習,就會一事無成,明顯是瞎胡鬧。
孩子對於自己選擇的事情,不管面對多大的壓力,都能更好的應對,並取得一定的成績。
放棄對孩子的掌控感,從一開始會很難,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掌握自律的那個度,你不管他,他越囂張。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反饋循環,讓他自己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比我們灌輸給他的道理,要有用的多。
點讚加關注,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