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
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計算他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是《聖經》裡對愛的定義。
文中提起一個4歲小男孩,父母離婚了,有的大人見到孩子就對孩子開玩笑:「叫我爸爸,給你買好吃的。」剛開始孩子會躲在媽媽的身後,感到屈辱和憤怒。到後來習慣了,無論別人怎麼哄騙,這孩子絕不開口。
這一切給孩子的感覺到底是什麼,長大後對這個孩子到底還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無從知道,但對「爸爸」這一概念,他肯定會有與一般孩子不一樣的理解。
而相反,在愛和寬容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心智成長經歷了完整的過程,區分能力沒有受到傷害,他對事物的把握清晰、準確,並能很好的確定下來。
幸福是花,它需要有心靈土壤的培育。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怎麼把握呢?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看自己的情緒,情緒好時就猛愛,情緒不好時是猛呵斥。因而情緒往往是衡量愛的關鍵。
文中講到一個小女孩特別不愛洗頭,有時她做錯了什麼事,說給她洗頭,她會嚇得立刻就跑。在一天早晨,小女孩正跟一個小男孩在玩水,玩著玩著,她說:「洗頭了,洗頭了。」邊說還不斷往頭上抹。男孩也快活地在幫助她往頭上淋水,笑聲充滿了整個房子。
在作者看來,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洗頭,然後把洗頭的恐怖感去掉。可惜小女孩母親看到的那一剎那,衝過來就對那個男孩大聲呵斥:「你怎麼這麼壞!」小男孩掉頭就跑,小女孩一看就哇哇大哭。後來,孩子媽媽給小女孩講了很多道理。然而,孩子能聽得懂當時媽媽的道理嗎?孩子只知道一樣,就是媽媽憤怒的情緒。
你的情緒裡就藏著孩子的未來。孩子的感情細膩,他無法感受你語言中的愛,但是他能從你的表情上看出你的喜怒哀樂。
心理學家說:「大腦是愛的器官。」
這種愛,誰也無法替代,只能通過父母來做好這一點。
我身邊有個朋友的女兒就是如此。那天,朋友有急事,將孩子放在我家裡,玩的很開心,不小心在玩玩具的時候,將手指劃傷了一點,我問她:「疼不疼?」她笑著跟我說:「不疼。」但是當她媽媽進門的那一剎那,她情緒有點崩潰的抱住媽媽,大哭著說:「媽媽,我受傷了。媽媽仔細看了看,跟孩子說了幾句安慰的話。孩子立馬朝著我笑了。
一個成人如果用愛的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
有一句話簡明扼要:規則下的自由。
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看似自由,卻蘊涵著很多隱藏的規則,比如使用過的教具需要歸位,做工作時儘量不要大聲喧譁等。自由成長也是要在安全、有規則的情況下成長。
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必須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揮潛力的自由,充分認知的自由。
有了自由,孩子們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我的孩子每天一放學就回家寫作業,從不需要督促。為什麼?因為他嚮往做完作業後的自由時間。但他知道必須先完成作業。效率越高,就意味著他的自由活動時間越多。沒有人不喜歡自由。
古人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世界不以任何人為中心,每個人都要有規則意識,這就是生存法則。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對孩子要建立清晰的規則意識和界限感,不要自由散漫養孩子。
作者在文中指出:規則不是桎梏孩子的,規則是保證每個孩子在生存環境中都能夠獲得愛和自由。
孩子的思想是沒有禁錮的,他可以把手裡的東西想像成任何你意想不到的東西,人的一生創造力最強的時候就是6歲之前這個階段,而恰恰這個階段是他幾乎不懂成人世界的階段,沒有限制和約束,他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小時候的思想沒有受到禁錮的孩子,長大後的想像力也會比一般人的更好。
每一個生命的自然狀態都是開放的、流動的、自由的。我們需要給予孩子一個「有生命力的成長環境」。如果一個人成人的生命狀態是僵化的、封閉的,那麼這樣營造出來的環境將會制約孩子的成長。
給孩子創造一個富有生機的環境,蒙特梭利說:「兒童時期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
在6歲以前,我們要為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創造條件,多帶他到世界中去體驗。比如,到森林裡觀察植物;從泥土中尋找昆蟲......甚至陪孩子鑽到桌子底下講私密的話。你所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一切體會都是在幫助孩子探索、成長。在這個階段,儘量不要把孩子「限制」在學習桌邊,進行「填鴨式」的教育。
傳統教育中的「填鴨式教學」,兒童創造力會被深深埋葬。對孩子太多的說教,會壓抑孩子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根本沒有創造力,他把時間都用在了察言觀色上。
義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認為: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兩種能力是在兒童與環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後才發展的內在天賦能力。
大自然創造了每個人,每個生命是不同的。孩子講依據自己的個性構建他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模式。
孩子通過不斷活動構建自己,比如拿杯子,他不斷地拿起來,放下,拿起來,放下......在這種過程中他形成了一個經驗,兒童的智力、智慧就是這種經驗中產生的。我們不僅要使孩子知其名,而且要知其實,知其然,認識事物的內在規律。
蒙特梭利強調,這種抽象能力必須具備3個特質:第一,要有驚人的注意力以及全神貫注的能力,這是幾乎在沉思時才能出現的一種狀態;第二,要有相當的自主與獨立判斷的能力;第三,要有隨時期待著接納真理與事實的信心。
生命的狀態是有感染力的,育兒育己,我們也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孩子自然就會感受到我們所創造的富有生命力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