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曝出衡水中學2020年的入學通知書。
還是一如既往地細緻。
而引起我注意的,是這樣幾條「紀律要求」:
並在後面,還附了兩張標準髮型照片。
有網友在後面跟帖:一點自由都沒有,連留什麼髮型都要管,簡直是監獄。
可是,為什麼校規如此嚴格,仍然有很多家長,趨之若鶩?
因為,做了家長後才知道:嚴格要求,孩子不一定有好未來;而不嚴格,孩子肯定不會有出息。
自由,並不意味著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自由,從來都與規則相伴而行。
而如果,想要養廢一個孩子,就給他自由,無底線地給他自由。
自由過了度,人生的限度就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一、自由過了火,人生沒結果
最「坑害」孩子教育的三碗雞湯,你沒喝過也一定見過:
第一碗雞湯:快樂教育
第二碗雞湯:充分釋放天性
第三碗雞湯:成功和學歷沒關係
總是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這樣的:素質教育是快樂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順從的、自由發揮的,前途是必定能夠成功的。
但錢文忠教授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裡,本來就包含著痛苦的成份,要說在教育裡感受快樂,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從來就沒有什麼快樂教育。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艱苦卓識的挑戰。
真正的教育,是戴上緊箍咒,用規則和教養,智慧和學識,去除本性中的愚昧、散漫、自由,這本身就是一組悖論。
孩子是要從小對他說「不」的,公共底線是必須遵守的,知識挑戰的艱苦是必須的,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超出常人的成功則是可遇不可求的。
縱容與溺愛下的自由,無疑是裹著蜜糖的砒霜。短暫的甜蜜,需要付出無法估量的代價。每一件上帝贈送的禮物,都曾暗中標好了價碼,只等合適的時間,連本帶息,一起償還。
過度的自由,讓孩子從小不懂得遵守規則,更無法承擔責任,孩子會以為,老子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我家。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多少人對宋倩式母親口誅筆伐。
誠然,宋倩對喬英子過於專制,她自以為的愛與關心,讓喬英子幾近窒息,甚至喊出了「我就是想要逃離你」的悲愴心聲。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喬英子有今天的優秀,離不開宋倩的嚴格要求。
她的成績總是遙遙領先,她的目標可以輕輕鬆鬆就是「清華北大」,而且,即使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也完全可以在頂尖的大學裡選擇。
這一切別人眼裡的「輕而易舉」,如果沒有宋倩,或許,都只能是一句空談。
說白了,只要宋倩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稍作改進,喬英子的人生,只會更加完美,而決不會是平庸。
如果一切都隨著孩子的性子來呢?
追求自由,是每個人的天性。對於孩子來說,玩玩具、看動畫、打遊戲,都比坐在書桌前學習有意思。如果宋倩去除掉對這些活動的嚴格管束,喬英子就一定身心健康嗎?
我看未必。
還有半年前12歲湖南少年弒母案,儘管已經過去了這麼久,聽起來依然讓人驚悸。而面對媒體,他竟輕描淡寫地說「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是我媽」。
有人說他冷血,有人說他殘忍。而透過他的生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小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沒有約束,始終野蠻生長的孩子。
從未建立親密關係的母親,驟然而至的嚴格管束,與他曾經的自由散漫形成尖銳衝突,所以他舉起屠刀,瘋狂殺戮。
這,只是自由過度的悲劇,而非心理情感缺失的結果。
在《嚮往的生活》中,初為人母的Anglebaby,希望孩子才藝出眾,便問身邊的小提琴家劉憲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逼著,對啊。」劉憲華回答。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還是一直不想拉。」
「那你現在感謝你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劉憲華說這些的時候,眼裡是自豪的,充滿感激的。
是啊,如果沒有父母曾經的逼迫,或許,現在賴以謀生、給他尊嚴的小提琴,就只能是夢裡的遺憾。
而成為著名鋼琴家的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也曾說:「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家長對孩子的嚴格管束和逼迫,何嘗不是對孩子的另一種負責?
給孩子自由多簡單啊。孩子開心,家長省心。不會有寫作業時的雞飛狗跳,更不會有嚴格管教時的劍拔弩張。
只是,小時候可以這樣。長大以後呢?還可以繼續隨心所欲嗎?
吃學習的苦只是吃一時,吃生活的苦是吃一輩子!越努力學習,越幸運!
孩子,十幾、二十幾歲是最好的增值期。
你所學到的知識和本領,都會回報你,化作你對抗生活的鎧甲。
作家王小圈根據付出和回報兩個維度建立了一個坐標系:
高付出高回報:稱之為「正事」。
低付出低回報:稱之為「消遣」。
高付出低回報:稱之為「倒黴」。
低付出高回報:稱之為「幸運」。
倒黴事沒人願意做,幸運事可遇不可求。我們主要說說正事和消遣。
高付出和高回報的「正事」有:
想得到名牌大學的入學通知書,需要付出多年的埋頭苦讀。
想得到高收入的職務,需要付出多年的職場拼搏,學習知識技能、懂得人際交往。
想得到博大精深的學識,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勤思考多看書。
低付出低回報的是「消遣」:
想得到殺伐決斷的快感,只需點開遊戲軟體。
想得到口舌之快,只需吃一頓豐盛大餐等等。消遣只能讓人陷入「死循環」,逐漸麻木。
所以,孩子,請你多做「正事」,適當做「消遣」,這樣你才會得到巨大的回報。
經濟學中有個「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你只有通過學習讓自己變強,才能在面對生活的刁難時,手握利劍,披荊斬棘。
孩子,願你多吃學習的苦,這樣才有資格享受生活的快樂與自由。今天的吃的哭,明天,會成為他通往金字塔頂端的天梯。
錢文忠教授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裡,本來就包含著痛苦的成份,要說在教育裡感受快樂,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從來就沒有什麼快樂教育。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艱苦卓識的挑戰。
真正的教育,是戴上緊箍咒,用規則和教養,智慧和學識,去除本性中的愚昧、散漫、自由,這本身就是一組悖論。
怎麼能夠要求孩子們心甘情願、快快樂樂,與約束和規則和平相處?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必須管教,必須懲戒。過度的自由,只會讓他無視規則,丟棄責任,不懂承擔,最後,荒廢自己的生命。
有懲罰就有牴觸,有規則就有疼痛。
而孩子, 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能」面前,約束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的欲望,端正自己的舉止,摒棄自己的不良品行。
然後,一路向上。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曾經約束你的「不能」,是你扶搖而上的翅膀,助你直上雲霄九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