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廢一個孩子,拼命「對他好」就夠了(三)
小心過度關注,把「好孩子」養廢了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的作者朱莉·利思科特說:父母的過度關注和幹涉,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缺失、社交能力匱乏、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成年不成人」的尷尬人生。
確實,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小孩」,都是因為被照顧得太周到了。父母的「為孩子好」,到頭來卻成了毀孩子的鈍刀,讓他變得:
①焦慮不安,沒自信
相比於優點和優勢,父母過度關注的焦點,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的負面行為或者不擅長的事情上。
但父母越強調、越在意,孩子反倒越後勁不足,越朝著父母極力避免的方向發展。
這到底是為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關注即強化」。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著名的「白熊試驗」,就強有力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它告訴我們:當你努力不去想一件事情時,這件事反倒成為了你唯一關注的事,佔據了整個大腦。
實驗要求被試10分鐘內儘量不要想起一頭白熊,一旦想起就按響鈴鐺,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所有人都會按鈴,每個人的次數高達6次。
同理,當爸媽特別關注、幹預某件事時,其實會在無形中加重孩子對這件事緊張、不安的情緒,讓他變得畏首畏尾、膽小怯懦。
就像開頭的小男孩,媽媽越是怕孩子跌倒摔跤,時刻把「小心點」、「當心啊」掛在嘴邊,越會增加孩子對跌倒摔跤的懼怕和恐慌,最終變得什麼也不敢做。
更糟糕的是,父母的過度關注,還會導致孩子自卑、不自信、格外在意他人評價。
大家知道,越是小的孩子,自我認知和評價的能力越低。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是依賴最親近的人的評價,來獲得自我認知的。
所以,當父母總是擔心、憂慮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時,孩子就會認為這是我們對他們的判斷,也就把這個過度關注內化為自我認知。
一旦遇到相關的事,就會變現地特別沒底氣,產生「我不行」「我做不好」的想法。
就像很多家長擔心娃英語不好,總在孩子面前碎碎念「感覺沒什麼語言天賦」、「發音會不會不準」、「對英語沒啥興趣」,結果把本來挺好的苗子,生生念成了「英語困難戶」。
②專注力差,學習力也受影響
被過度關注的孩子,往往專注力不好。因為他幾乎沒有獨處的時間,總是在被大人提醒和幹擾。
想像一下,孩子在專心致志地玩玩具,奶奶走過來說:「寶寶,要喝水了,不然要上火的」;
孩子正在安靜地吃飯,爸爸坐在一邊嘮叨:「不要挑食,挑食不長個的」;
孩子正在寫作業,媽媽在旁邊一個勁兒說:「頭抬高,這麼低看書,會近視的……」
本來很專注的孩子,一次次被打擾,時間久了,專注力一定會被破壞掉。
除了專注力不好,因為被家長過分關注而產生不自信、焦慮情緒的孩子,學習力也會直線下降。
德國神經生物學家格拉德•許特研究發現:當孩子感到高壓或者處在焦慮情緒中時,他的大腦會產生大量的不良刺激,這些不良刺激會攪亂大腦的運行,導致無法提取舊知識,更不能學習新本領。
③不獨立,抗挫折能力低
過度關注孩子的父母,總是傾向於把所有都安排地妥妥帖帖。
凡事有人打理,遇到問題有爸媽衝鋒在前、掃清障礙,孩子根本不需要參與,所以,他們很自然地不會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但過慣了「一睜眼什麼都有」的日子的孩子,總有一天是要離開父母的,而這時麻煩就來了。
他們無法獨立生活,遇到一丁點問題就會束手無策,要麼像個「巨嬰」一樣等著父母出手解決,要麼選擇直接逃跑,避開一切。
就像心理學者溫迪•莫格爾說:父母出於愛和好心,在孩子小時候,幫他們抵擋所有憂慮,但當孩子長大後,卻不知該如何面對問題和挫折。
④恐懼親密關係
父母的過度關注,往往會在不經意間變成對孩子的控制。就像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對兒子的大事小情都要悉數過目。
每天4點爬起來給兒子煮梨水去火,如果朱雨辰忘了,她就算跑到天涯海角也要逼他喝下去;
為了給兒子做飯,常年背著一口電飯鍋跟組,到哪裡哪裡就是朱媽媽的廚房;
除了生活上,事業和戀愛她也要一一把關。
限制朱雨辰接戲,尤其不能接武俠劇和古裝戲,因為怕兒子挨打;
兒子的每段戀情,她都會去幹預,甚至還制定了一套兒媳婦的合格標準。
朱媽媽的本意是害怕兒子過得太辛苦,但她的過分關注和強勢幹預,卻成為了兒子最大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