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賽說:「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與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地堅強、正直」。
品德良好的孩子,一定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母慈子孝,夫妻和睦。
性格乖張的孩子,要麼是父母離異,要麼就是家庭環境烏煙瘴氣。整個家庭每天都冷冰冰的,讓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吵架本身就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如果兩人在孩子面前吵架,氣勢洶洶的樣子、充滿仇恨的語言和尖利的叫罵聲毫不遮掩的呈現在孩子面前,會破壞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當孩子不願意聽從其中一方的要求時,便會利用這一點來反抗。
父母因為自己的原因,每天擺出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要麼就是焦躁不安,回來就怨聲載道,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是負能量的翻版。
更有甚者可能會危害社會和他人,所以做父母不是光負責生養還要教養。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這樣做就好,言傳身教,而不是說教。
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你是不是怕孩子摔跤,然後出門不是抱著就是用車推著,剝奪了他走的權利,是不是怕孩子吃飯弄髒地板而每到吃飯時間就先把孩子餵飽後在自己大快朵頤。
還有一種現象:飯桌上,你和兒子商量,我們星期天去看外婆怎麼樣?兒子卻說:「不要、不要,我要去遊樂園,」「好、好,去遊樂園」。
出門的時候,媽媽說穿運動鞋好走路,孩子卻說:「不要,我要穿涼鞋」。是不是這樣的情景在你身邊經常發生,而你也就聽之任之了。
在生活中,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通過察言觀色來了解孩子有什麼需求,一旦發現,就百分百滿足。
殊不知,這樣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的天性使然,但過猶不及。教育孩子,最怕溺愛。這也是現在很多家庭正在做的事。
如果孩子從小就在嬌寵中長大,那麼很有可能會變得任性、唯我獨尊,習慣依賴他人, 遇到問題不懂反思自己,而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而在父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柔弱、抗挫 、自制能力都差。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會厭學、離家出走、自殺都和這個有關係。
如果你有下列行為,你就是在驕縱孩子: 特殊待遇、 輕易滿足、剝奪獨立、當面袒護。記住收起這些行為,你的孩子才能夠在陽光下快樂成長。
都說慣子如殺子,謹遵這個教誨,我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更要鼓勵孩子去突破自我,而不是禁錮在你認為對的範疇。
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是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讓孩子學會吃虧和吃苦,學會做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樹立吃苦精神要從小培養。
在一家醫院裡曾出現過這一幕:一對夫妻來醫院做胎前檢查。妻子進了診室,丈夫便帶著2歲的兒子在外面大廳等候,不一會兒,兒子口渴要喝水。只見這位父親就在身邊自動售貨機上隨手取下一個免費紙杯,進廁所接了一杯可直飲水遞到孩子手裡。這位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自動售貨機裡很多飲料和瓶裝水都有出售,而他不是買不起,作為一家體育用品公司是銷售經理,他的年薪是30萬美元。
在很多發達國家,都普遍重視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在德國,有相關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家務勞動 ;
在日本,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事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銘。
讓孩子適當吃苦,可以讓孩子體會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艱辛,懂得體貼別人。
作為父母,從這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適度的吃苦教育:
1.過度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和愉悅感是最高的。過度的給予反而會讓人比物質匱乏的時候更失落。
在提供物質需要上,要做到張弛有度。
2.可以讓孩子「勞累」一點。孩子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做,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收玩具,掃地。
3.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批評和管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要以年齡小等原因為孩子找藉口,不能放縱,該批評就批評,而且可以嚴厲些,讓孩子清醒的認識到後果。
在此,對孩子吃苦教育要循序漸進,設置的障礙是孩子能承受的範圍。對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要有準備,不要責備和打罵孩子。
總之,愛孩子,就得讓孩子受點累 ,吃點苦,畢竟,逆境造人,適當吃苦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生而不養是罪過,既然生下孩子就要為孩子負責,而不是其自由發展,更不能以愛的名義禁錮孩子的自由。在養育孩子是路上父母也要學會自我成長。
這樣才能更好的接受孩子不斷變化和發展,才能更好的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朋友。
我是寓教於樂,一個全職二胎媽媽,用心生活的80後女子,在這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堅持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分享正能量的故事。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讚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