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有幸讀到了由義大利兒童教育專家蒙臺梭利編著的兒童教育精華,一氣呵成讀完,猶如涼風習習吹過心田,泛起陣陣漣漪……
或許螢屏對面的您即將成為爺爺奶奶,或許您正為人父母,抑或您是一位熱愛兒童教育事業的辛勤的園丁,那麼我們算是遇見了對的彼此了。
那就讓我們來把蒙臺梭利的畫卷一幅一幅地慢慢展開,一起來探索兒童成長的秘訣吧!
首卷,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本身存在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就像一顆蘊藏著生命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種子,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吸收有益的養分來茁壯成長。
我們成人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他們,努力和他們進行有效的平等的溝通,從而幫助孩子順利地自然發展。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將孩子自由發展的基本理念貫穿始終,向我們呈現了一種最真實,最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
讓我們一起來靜靜地學習和分享。
接下來,我將把每卷自己在閱讀中感悟最深的實例與大家分享,並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適當點評。
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可是當孩子呱呱墜地後我們遵循了自然規律,真正愛對了他們了嗎?
首先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該怎樣正確地託抱?
僅僅一雙強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嬰兒就行了嗎?
那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動作必須要輕柔舒緩,同時應該讓嬰兒裸露著,而不是立刻用衣服包裹著他。
其次給嬰兒一張什麼樣的小床呢?
通常我們會給嬰兒一張有著圍欄的溫馨漂亮的小床,就像一隻懸空的鳥籠,這樣看似孩子是安全了,不會翻滾出來,但是您一定想不到這樣的床恰恰就成了孩子痛苦的根源,為什麼每一次孩子入睡都要發生痛苦的哭喊呢?那是因為他們是被強制入睡的。
我們這是在對自己摯愛的小生命施行殘忍的暴行呀!【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們在地板上鋪一張小床,蓋上一條柔軟的小毯子,孩子可以隨心所欲躺在上面,或者翻滾,或者爬動了。】
這樣,一到晚上孩子就可以自己高興地去睡覺,早晨起來也不會打擾到任何人。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成人不應該把孩子看成是一個隨意支配的物件,應該努力去理解孩子的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由於孩子比成人弱小,我們成人必須控制自己的影響,悉心地來體會孩子的需要,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吸收的力量是巨大的,並且令人感動。
曾經有一個父親抱著一歲左右的兒子在廣場上遊玩,孩子發現不遠處的臺階,興奮地蹣跚著向臺階跑去,到了臺階前,孩子開始手腳並用地一級一級向上攀爬,這個時候父親看到孩子爬得那麼費勁,便將孩子一下子抱起來放在最高層,可是孩子立刻大哭起來,樣子痛苦不堪。
這位父親百思不得其解,這時一位懂教育的路人,很心疼孩子,就走過去對那位父親說,你把孩子抱下去,把他放在臺階下面讓他重爬,他就高興了。
果然當這位父親重新把孩子抱下臺階,孩子立刻止住了哭聲,帶著含淚的微笑開始了爬臺階的工作。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需要和產生這種需要的力量。
試想,如果我們在孩子幼小時總是為他越俎代庖,長大後又怎能指望他去獨立解決一個又一個生活中的難題呢?
孩子發展的敏感期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
敏感期的發展是0至12歲,人類一生所具備的十大能力包括知識的積累與學習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交往能力,求知慾與探索能力,良好的個性與人格能力,審美能力等都可以在敏感期找到種子。
經歷敏感期的小孩,其身體正受到一種神聖命令的指揮,其小小心靈也受到鼓舞。
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醒,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如果在敏感期沒有讓孩子充分享受到愛和自由的環境,那麼孩子長大後不但方方面面的能力欠缺,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情商和智商的發展。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識到有些孩子出現與年齡不符的低情商,比如,我有個學生,在課上講到一篇英語閱讀理解題,題目的大意是說父親去蹲班房了,他的孩子會感到怎樣,有傷心,恐懼,害怕,高興四個選項,那個孩子竟然選了高興,問其,答曰,爸爸不在,正好沒人管我了。
一時語凝噎呀!我想這孩子之所以這樣,恐怕與敏感期沒有得到家人的呵護是分不開的。
我在教學生涯中發現,初中,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級的孩子特別好動,有的孩子一點兒也坐不住,特別是講到某些讓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時,總是喜歡丟掉西瓜找芝麻,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滿瓶不動半瓶搖,結果聽了老師上句,下句就不知所云,從而考試時一知半解,難得圓滿。
這就涉及到孩子從小注意力的培養,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於某一物體,不停地重複擺弄這件物體時,他的心理即處於一種安全,放鬆的狀態。
這時我們沒有必要擔心他們,我們要做的是滿足他們的需求,排除他們可能遇到的障礙。記得我兒子不滿周歲時,會坐在床上把手電筒的兩節電池倒下來再裝進去,這樣的動作他能重複玩二三十分鐘。
再長大了,會走路了,他會幫助家裡把曬在門前的蔥果用小手一顆一顆地撿到籃子裡,有時還會去幫助隔壁阿姨家撿拾,為此我們給過他不少口頭的表揚和糖果之類的物質獎勵。
現在想來,兒子之所以能不厭其煩地專注某個程序編程長達五六小時,恐怕與小時候的注意力專注也是分不開的。
在孩子的教育中,成人往往事倍功半,弄巧成拙,自認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愛孩子,為了孩子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可是孩子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這不禁引起我們的反思,你了解孩子與成人的區別嗎?
你是否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其自然地展現和成長了?
比如,孩子扣紐扣,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並興奮愉悅著。
但通常我們大人們總是立即剝奪孩子們的這些樂趣,嫌他們太慢了,從而取而代之。
可是,您知道嗎?孩子們是擁有一種精神生命的,如果這種生命的微妙表現尚未引起重視,它的活動形式就這樣被我們成人無情的毀掉了,或許這便是精神障礙形成的雛形。
精神分析學鼻祖弗洛伊德曾用壓抑這個詞來形容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礙,這一詞的字義已經清楚表明了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了。
所以我們不該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控制孩子。
我們成人對以下的情形也許習以為常了,當孩子吃飯慢時,成人會自然地去餵他,為了不讓孩子把碗或盤子打碎,大人們總是不讓他們接觸這些東西,為了不讓孩子被熱水燙傷,大人們嚴禁靠近暖水瓶,為了怕孩子觸電,大人們小心翼翼地讓孩子遠離電器。
總之,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會有人代替他去做,成人做事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孩子,但是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好好吃飯,或者更加瘋狂地把盤子摔在地上,或者因為好奇心而去接觸這些危險的東西。
為什麼會產生與成人的願意相背離的情況呢?
大人們究竟應該怎麼做呢?首要條件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不會感到任何壓抑的愉悅環境,比如,整齊潔白的教室,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小桌子,小椅子或其他小型生活用具,以及院子裡淡淡的花香,暖暖的陽光。
其次就是成人所起的作用,有些孩子的父母可能沒什麼文化,但是學校的老師絕對不會輕慢那些父母,這可以被稱之為理智的沉靜,老師的沉靜是孩子們清澈與思考自由的源泉。
最後一個就是給孩子們有針對性的感官訓練,同時要準備適宜的感官材料。
其中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果教師能夠正確的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身上的各種優秀品質就會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
種子從幼苗長成青青翠竹,是需要我們的呵護和陪伴的。
然後在這過程中我們不可以拔苗助長,也不可以完全放任自由生長,我們必須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及時除草除害蟲,及時施肥並給予必要的養分,這樣它才有可能翠竹常青,茁壯成長!
孩子的成長也大同小異,我們必須在自由寬鬆的氣氛中開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內在潛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
-The end-
心理知識和育兒科普正在更新中,敬請關注!
♥♥♥點擊【關注】讓我們一起讀懂心理學,快樂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