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婭·蒙臺梭利,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女權主義者,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
她在擔任助理醫生期間治療智障兒童,對於當時義大利把智障兒童與精神病患者一起關押在瘋人院裡。室內沒有玩具,甚至沒有任何可供兒童抓握和操作的東西;管理人員態度惡劣,根本不組織任何活動的情況感到同情。她發現這種醫療方法只能加速兒童智力下降。從此,她對智障兒童的治療和教育問題產生了興趣,決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他們。
通過觀察和研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強烈學習與吸收能力,這使得幼兒從出生起便開始對環境保持著不斷的探索。在這種發自內心的內在驅動力影響下,兒童不斷的探索環境,隨著他運用自己身體的熟練度不斷增加,其探索環境的範圍也會日益增大。在探索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將會被吸收並成為日後進行更高階智能學習活動的基礎;探索中所獲得的喜悅與成就感,則會正向循環的支持兒童下一次的探索,並形成自信、積極、獨立、主動的正向性格特質。
為此,蒙臺梭利主張不要盲目限制兒童的自由行動,並為兒童準備一個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動的環境(兒童之家與蒙氏教具)。這個環境需要能夠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在滋養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質的同時,為其日後的學習賦予一個最基本的框架概念與基礎。
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來看,蒙臺梭利強調童年是個性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沒有比這個時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幫助」了。而在童年期,兒童的各種心理機能也存在不同的發展關鍵期,例如,2—6歲是對良好的行為規範的敏感期,2—4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能最有效地學習;忽視了敏感期的訓練,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正是很多低能兒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又是舉足輕重的。
蒙臺梭利認為,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階段。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同時,她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而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式去觀察、研究「自然的兒童」,真正了解兒童的本來面目,從而揭開生命發展的「秘密面紗」,探討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認識兒童的前提下,教師應成為兒童自我發展的「援助者」、優異環境的「創造者」。也就是說,教師的工作除了消極的觀察,還應該積極地引導兒童,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和作業的教具,使兒童通過自己的作業達到自我發現和發展,同時,教師應該阻止兒童的不良行為,免得危及兒童本人和其他兒童的發展。再次,教師應無限熱愛兒童,獻身教育事業,不斷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為兒童自我教育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