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就是不說話的教育?蒙臺梭利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社會性發展

2020-10-03 每日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教育是什麼?


有人說蒙臺梭利教育,就是不說話的教育,孩子各玩各的,缺乏交流互動,太過安靜了。


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會不會落後呢?


其實,秉承這種觀點的人大多都是對蒙臺梭利教育沒有深入研究。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



人的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必將要融入社會大環境中。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


因此,在幼兒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行為,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


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有準備的混齡環境



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老師曾說過,「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


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抓不住,所有的方法都是錯的。


孩子是具有鮮活生命的不同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研究孩子,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掃清障礙。


兒童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就好像被點亮了一盞智慧之燈。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著作《童年之秘》寫道,「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 並展現他內心的秘密 」。


兒童內部潛能的挖掘,及其外部行為的表現,都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


也就是說,兒童身心的各種能力的發展,以及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都是受環境的影響。


蒙臺梭利教室環境,是依據孩子生理成長發展特點而設置的有準備的環境,是孩子成長最理想的教育環境。


我們都知道不「混」則非「蒙」,蒙臺梭利教學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混齡教學。


混齡編班就好像一個小小社會的縮影,但卻勝於現實社會。


在這裡,所有成員,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都是觀察者、學習者的角色。


在混齡班級裡,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他們相互交往,彼此謙讓,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集體的關係,逐漸掌握了與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蒙氏教育的混齡生活,恰恰符合人類社會的自然存在形式。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年齡較大的兒童自發地去幫助年齡較小的兒童;


而年齡較小的幼兒,則能從較大幼兒的工作中,獲得靈感及模仿的榜樣。


蒙臺梭利教室,是給予孩子一個最具真實場景的社會性生活環境,最能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自由的「工作」環境



在蒙臺梭利教室環境有兩個顯著的特色:真實自然的環境和自由的選擇。


在所有標準的蒙臺梭利教室,我們給孩子預備的環境都是優美的、有秩序的,而且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器具。


比如小桌子、玻璃水杯、剪刀、盤子等,都是依據孩子的使用尺寸而定做的,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會加強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孩子們在教室中,擁有充分的自由,自由的選擇工作種類、工作時間、工作地點。


讓孩子們在充分的教具操作練習中,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構建和心智的發展。


那麼,這種看似「自由」的學習氛圍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呢?


在蒙臺梭利教室中,每一件教具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某件教具已有人使用,另一位幼兒也想使用時,那他必須等待使用者結束操作並物歸原位後,他才可以操作。


這就是在教育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想加入其他孩子的團體工作,他要先徵得別人的允許,才能一起工作。


這樣的環境,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性。


觀察中學習,遊戲中體驗



蒙臺梭利教育,最講究觀察。這種觀察不僅在於老師觀察孩子,還在於孩子亦是在觀察同伴,觀察他周圍的環境。


比如教具操作,孩子們通過初步的感知、操作,熟練之後就會觀察、分析,再到延伸的探索等活動。


蒙氏教學特別強調孩子的「學」是自發的,通過教具的重複操作,觀察出每件教具所獨有的特性,從而掌握教具所賦予孩子培養的能力。


社會性交往能力和社會情感的培養,不是依靠老師直接「教」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環境的創造,讓孩子們「體驗」出來的。


混齡教學的模式,無疑是孩子們學會觀察現實社會最佳的場所。


如何跟小朋友打交道,產生矛盾如何處理,榜樣的示範,最能給予年幼孩子帶來啟發,讓他們學習觀察,逐漸學習到這些交往技巧。



唯有自由的學習環境和交往環境,孩子們才能「碰撞」出社會交往的火花。


而這,就需要蒙臺梭利教育環境。


每日蒙臺梭利

相關焦點

  • 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美嬰教育
    有人說蒙臺梭利教育,就是不說話的教育,孩子各玩各的,缺乏交流互動,太過安靜了。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會不會落後呢?其實,秉承這種觀點的人大多都是對蒙臺梭利教育沒有深入研究。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人的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必將要融入社會大環境中。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
  • 不說話怎樣培養交際能力?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有人說蒙臺梭利教育,就是不說話的教育,孩子各玩各的,缺乏交流互動,太過安靜了。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會不會落後呢?其實,秉承這種觀點的人大多都是對蒙臺梭利教育沒有深入研究。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
  • 為什麼不該讓孩子錯過蒙臺梭利教育?如何鑑別真假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博士所創立的以兒童自主學習為主的教育方法,得到了世界上眾多教育者的認同。歷經百餘年的發展,蒙臺梭利幼兒園遍布世界各國。比起一般幼兒園熱熱鬧鬧的景象,蒙氏幼兒園會顯得安靜得不太正常,孩子們大都在默默的「工作」。「工作」而不是「玩耍」,這也是蒙氏理念特別注重的。讓孩子通過「工作」,反覆的擺弄教具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培養專注力和耐心。
  • 蒙臺梭利教育是一種什麼教育模式 美嬰教育
    它起源於義大利,以創始人瑪利亞·蒙臺梭利命名。蒙氏教育普遍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它希望通過營造環境,挖掘孩子的內在力量,從而達到自我學習的目標。  美嬰國際教育,10年專注早期教育師資培訓·更專業  蒙氏教室裡一般都擺放著各種各樣的蒙氏教具,孩子們通過自主探索這些教具的使用方法,來掌握生活技能、進行數學啟蒙、完成感官探索、提升語言能力、認識自然與科學。  三、追隨孩子  蒙氏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主張多觀察少幹預,培養孩子獨立性。
  • 你可能誤解了蒙臺梭利教育,遇見蒙臺梭利,成為更好地自己
    有人說,這是一種面向弱智兒童的教育方法;又有人說這是一種不說話、玩玩具的教育方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貴族教育......誤區一:規則與自由自由活動,是蒙氏教育與其他教育在形態上最大的差別,蒙氏幼兒園孩子們在教室中可以自由地活動。有些家長誤以為自由就是沒有任何規矩,孩子可以隨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規矩,等到了上小學會不適應。
  • 教育的最高境界: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蒙臺梭利教育做到了
    蒙臺梭利教育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教學特點,那就是「不教的教育」,也就是沒有傳統教學概念中的集體課堂。蒙臺梭利博士推崇「追隨孩子」的基本原則,認為蒙氏教育法可以讓孩子實現「自我教育」。蒙氏教具的奧妙在於重複練習,只有兒童重複地練習使用教具,才能實現真正地成長,進而促進他們的心智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蒙臺梭利教育中孩子自主教育,其實會包含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兒童專注地重複教具練習;第二個階段就是對教具的延伸探索。
  • 蒙臺梭利教育的五大領域
    蒙臺梭利教育的五大領域2008-08-05 09:24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liuziqi   收藏本文導讀: 蒙氏教育的五大領域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
  •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蒙臺梭利教育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那麼,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在孩子幼兒時期,播下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呢?生活習慣,無非就是一日生活當中,我們常見的,諸如:飲食生活、運動工作、休息睡眠等有規律的進行。蒙氏日常生活領域,最能體現出能夠幫助剛入幼兒園的孩子養成好習慣。
  • 淺談創設蒙臺梭利教育環境的幾點經驗
    蒙氏教學活動在我園已進行了一年多的教學實驗,我園注意運用蒙氏的教育思想及方法,並結合我園實際,使蒙氏教育更適合我們幼兒接受和掌握。   以下結合我在蒙氏教學中一些實踐經驗,談談怎樣將蒙臺梭利的教育環境更加本土化,適應我們現在幼兒的發展需要。   一、著眼於幼兒的日常起居環境。
  • 我為何崇拜蒙臺梭利教育
    建國後,當然是因為美蘇兩級格局對峙,而中國認蘇聯為老大哥,在教育方面當然更傾向於照搬蘇聯模式。改革開放後,以公辦園為主導的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學前教育機構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因為蒙氏主張愛和自由的教育,只要達到一不傷害自己、二不打擾別人、三不破壞環境,孩子都是自由的,相反,傳統託育機構,要求孩子任何時候都得坐得整整齊齊不能動,這是違背幼兒的動作發展規律的,孩子需要動作來感知物質世界,在感知物質世界的過程中感受愛和自由,達到個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 雙語幼兒園中的蒙臺梭利教育是什麼
    隨著「蒙班熱」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媽媽們討論最熱烈的就是蒙氏幼兒園。但對於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會有什麼優勢,很多家長並不是很清楚,為此小編為大家做了梳理,希望能為媽媽們選擇幼兒園提供一些幫助。  蒙臺梭利教育是什麼?  蒙臺梭利透過在「兒童之家」的觀察與發現,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她說:「在探索兒童心靈世界的這件事上,成人切記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或以自我為中心。
  • 為何說蒙臺梭利教育,是不教的教育?
    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可為何蒙臺梭利教育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不教的教育,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蒙臺梭利教育的不教,哪些方面更具優勢?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力」的發現,並按其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為此,蒙臺梭利博士看來,兒童不是一個凡事都依賴成人的呆滯的生命。更不是一個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而應將兒童看做一個獨立完整的人。
  • 蒙氏走線來源於印度的「瑜珈」?蒙臺梭利教育為何會有走線活動?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真正獨立,成為正常化的兒童。於是,她將其融入在蒙氏教育的走線工作中。在蒙氏教學中,走線活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走線不僅能培養孩子平衡能力和大肌肉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穩定性、獨立性、意志能力,從而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 是時候聊聊蒙臺梭利教育了
    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特色在於強調獨立,有限度的自由,對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發展的尊重。 像谷歌的兩位創始人拉裡-佩奇、謝爾蓋-布林、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都是受益於早期的蒙氏教育。
  • 蒙臺梭利教育專業名詞解釋
    隨著蒙臺梭利教育的推廣,在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接觸到蒙氏教育,在與專業的蒙臺梭利老師溝通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陌生的專業術語,聽的人一頭霧水:吸收性心智、敏感期、混齡、IC、Casa……今天就和大家全面介紹下經常在蒙氏教育裡出現的專業術語,記得收藏好了。
  • 蒙氏教育的三大誤讀_機構點評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圖片來源:太平洋親子網    有的蒙氏幼兒園發放大量的書面練習,有的蒙氏課程以集體授課的方式進行,更有幼兒園將蒙氏教育「簡化」成了「蒙氏教具」的教育……  雖然蒙臺梭利本人沒有對其教學法的特性進行總結與歸納,但是縱觀世界各地的蒙氏教育與研究,以下三點應該是必備的條件:  合格的蒙氏教師。
  • 家長感言:我為什麼選擇蒙臺梭利教育?| 蒙氏漫談
    把一些簡單的事情當作學習的工作,比如說脫衣服或吃午飯,這樣對孩子來說太繁瑣,孩子需要靈活的時間來休息,你們不認為這樣給予孩子太大壓力了嗎?說實話,這兩種觀點確實困擾了我。因為事實是它們與真正的蒙氏教育核心理念是大相逕庭的。要如何才能讓你們了解到真正的蒙氏教育,這也是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
  • 蒙氏教育的影響及其社會地位
    :「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種比蒙臺梭利教育法更好的教育,能夠抓抓孩子的敏感期,喚醒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心智的發展」。忽視了社會文化在兒童發展中重要性 3. 忽視了日常生活教具對注意力發展上的性別差異 蒙氏教具以樸實乾淨的色調為主,這就是孤立性設計的具體運用。但是,蒙氏教具的孤立性設計的目的是促使兒童仔細觀察並準確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徵。蒙氏教育發展至今,普遍受認可,儘管有一些人對其細枝末節提出質疑,但是絲毫撼動不了其在教育長河的歷史地位。
  • 蒙臺梭利教育中的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優勢探討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蒙臺梭利教育中的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優勢探討   一、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意義   社會性概念的界定:
  • 與普通教育方式相比蒙氏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A:蒙氏教育(Montessori Education)由義大利兒童教育學家瑪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博士創立。蒙氏教育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Q:瑪利亞·蒙特梭利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