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是什麼?
有人說蒙臺梭利教育,就是不說話的教育,孩子各玩各的,缺乏交流互動,太過安靜了。
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會不會落後呢?
其實,秉承這種觀點的人大多都是對蒙臺梭利教育沒有深入研究。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
人的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必將要融入社會大環境中。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
因此,在幼兒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行為,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
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有準備的混齡環境
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老師曾說過,「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
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抓不住,所有的方法都是錯的。
孩子是具有鮮活生命的不同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研究孩子,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掃清障礙。
兒童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就好像被點亮了一盞智慧之燈。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著作《童年之秘》寫道,「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 並展現他內心的秘密 」。
兒童內部潛能的挖掘,及其外部行為的表現,都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
也就是說,兒童身心的各種能力的發展,以及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都是受環境的影響。
蒙臺梭利教室環境,是依據孩子生理成長發展特點而設置的有準備的環境,是孩子成長最理想的教育環境。
我們都知道不「混」則非「蒙」,蒙臺梭利教學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混齡教學。
混齡編班就好像一個小小社會的縮影,但卻勝於現實社會。
在這裡,所有成員,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都是觀察者、學習者的角色。
在混齡班級裡,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他們相互交往,彼此謙讓,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集體的關係,逐漸掌握了與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蒙氏教育的混齡生活,恰恰符合人類社會的自然存在形式。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年齡較大的兒童自發地去幫助年齡較小的兒童;
而年齡較小的幼兒,則能從較大幼兒的工作中,獲得靈感及模仿的榜樣。
蒙臺梭利教室,是給予孩子一個最具真實場景的社會性生活環境,最能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自由的「工作」環境
在蒙臺梭利教室環境有兩個顯著的特色:真實自然的環境和自由的選擇。
在所有標準的蒙臺梭利教室,我們給孩子預備的環境都是優美的、有秩序的,而且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器具。
比如小桌子、玻璃水杯、剪刀、盤子等,都是依據孩子的使用尺寸而定做的,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會加強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孩子們在教室中,擁有充分的自由,自由的選擇工作種類、工作時間、工作地點。
讓孩子們在充分的教具操作練習中,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構建和心智的發展。
那麼,這種看似「自由」的學習氛圍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呢?
在蒙臺梭利教室中,每一件教具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某件教具已有人使用,另一位幼兒也想使用時,那他必須等待使用者結束操作並物歸原位後,他才可以操作。
這就是在教育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想加入其他孩子的團體工作,他要先徵得別人的允許,才能一起工作。
這樣的環境,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性。
觀察中學習,遊戲中體驗
蒙臺梭利教育,最講究觀察。這種觀察不僅在於老師觀察孩子,還在於孩子亦是在觀察同伴,觀察他周圍的環境。
比如教具操作,孩子們通過初步的感知、操作,熟練之後就會觀察、分析,再到延伸的探索等活動。
蒙氏教學特別強調孩子的「學」是自發的,通過教具的重複操作,觀察出每件教具所獨有的特性,從而掌握教具所賦予孩子培養的能力。
社會性交往能力和社會情感的培養,不是依靠老師直接「教」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環境的創造,讓孩子們「體驗」出來的。
混齡教學的模式,無疑是孩子們學會觀察現實社會最佳的場所。
如何跟小朋友打交道,產生矛盾如何處理,榜樣的示範,最能給予年幼孩子帶來啟發,讓他們學習觀察,逐漸學習到這些交往技巧。
唯有自由的學習環境和交往環境,孩子們才能「碰撞」出社會交往的火花。
而這,就需要蒙臺梭利教育環境。
每日蒙臺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