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進入「可怕的2歲」,爸媽別著急!蒙臺梭利讓育兒變得so easy

2020-12-15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養個可愛的寶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當你看著孩子萌萌的小臉蛋,純真的眼神,真的會忘卻一切煩惱,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我家若蘭本是一個特別乖巧可愛的孩子。不過,自從過了1歲半,就有些「畫風突變」了,我和寶爸猝不及防就會面臨這樣的"可怕"時刻:寶貝一言不合就情緒失控,總是「無緣無故」的大哭大鬧,稍不順心就發脾氣,其猛烈程度如同暴風雨一般,「無理」要求特別多,有時讓人哭笑不得,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規矩」來... ...

家有兩歲左右小不點的爸媽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2歲的娃」。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恭喜你!身為家長的你,已經迎來了坊間傳聞已久的"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兩歲的孩子,簡直就是"天使變惡魔"!關於2歲的孩子,美國兒科學會(AAP)中總結如下:

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開始出現挑釁行為;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無法通過道理來溝通。

家有正處於「可怕的2歲」的孩子,大多數爸媽的內心估計是崩潰的吧?很多寶媽都說自己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練就了一身的「獅吼功」。

不過,我家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時候,都「風平浪靜」。這一切都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蒙臺梭利(也有的翻譯為蒙特梭利)。是她,教我學做「好媽媽」,培養「好娃娃」!

一、初識「蒙臺梭利教育法」,頭胎新手媽媽帶娃不發怵!

說起蒙臺梭利,80、90後的寶爸寶媽們應該都不陌生。蒙臺梭利全名叫瑪利婭·蒙臺梭利(義大利語:Maria Montessori),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也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

蒙臺梭利是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

現在的寶爸寶媽,基本上都是80、90後,與我們的父母輩相比,我們更相信「科學育兒」。雖然我們都是被「照豬養」大的,但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卻更願意把孩子「照書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種各樣的育兒觀念層出不窮。

在成為媽媽之前,我有好幾個同事的孩子都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級,我時常從他們嘴裡聽到「蒙氏教育」、「蒙氏幼兒園」這樣的詞彙,他們說的這個「蒙氏」指的就是「蒙臺梭利」。那時候,我還沒打算要孩子,所以他們說的那些話,我也就聽過就忘過了,因為我覺得那些對我來說,都是很遙遠的事情。

若蘭寶貝出生之後,因為兩邊的老人都不方便過來幫忙帶孩子,我這個頭胎新手媽媽不得不擔起獨自帶孩子的重任。當然,我這裡說的「獨自」是指「沒有老人幫忙」,我家寶爸一直有參與育兒工作(為我家寶爸點讚),只是他和我一樣,也是「新手」。

為了儘快的進入「母親」的角色,我開始在各種母嬰論壇、APP、社群狂補育兒知識。就是在那個階段,「蒙臺梭利」以及「蒙氏教育」這樣的詞彙頻繁的出現在我的視線中。

看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比較,我覺得這個「蒙氏教育法」注重科學,而且系統性強、可操作性高(當然,這些輪不到我來評價,我只是說一下我在對比了多種育兒理念之後的主觀感受),比較靠譜,我覺得我家若蘭寶貝的教育,就該按照這個思路來。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若蘭爸爸,他在看過一些零散的章節之後,也非常感興趣,並且積極地加入了學習行列。

本來一開始,我都是在網上看電子書,寶爸在對比了十幾個版本(不同的譯者、不同的出版社)之後,選定了一個他認為最貼近原著的版本(一是避免廣告之嫌,二是迴避某個敏感詞彙,這裡就不具體點名了),一口氣買了《童年之秘》(有的版本叫《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發現兒童》、《吸收性心智》(有的版本叫《吸收性的心靈》或者《有吸收力的心靈》)、《家庭中的兒童》5本書,一邊翻閱學習,一邊和我一起討論。

對我來說,我只是認同「蒙氏教育法」的大部分觀點(也不是說我對人家的教育理念有異議,只是有個別地方,到了具體執行的時候,因為各種環境因素,不好操作),而寶爸已經把「蒙臺梭利教育法」奉為圭臬。

「蒙臺梭利教育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她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她的關於敏感期和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論的思想已被心理學家廣泛接受。對我來說,這兩大理論,讓我對寶寶在各個階段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和應對方式基本上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在養育若蘭的過程中,省心又省力(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帶孩子沒有不勞心勞力的)。因為我和寶爸的育兒觀念是一致的,雖然沒有老人幫忙,但我們這對新手爸媽在怎麼教育若蘭的問題上,卻也從來「不發怵」。

二、孩子進入「可怕的2歲」,蒙臺梭利教我拒絕「雞飛狗跳」,學做「好媽媽」!

美國「蒙氏教育之母」多羅西C費雪有一本書叫《做個蒙氏好媽媽》。這本書被稱為「蒙臺梭利教育實踐經典」,可惜我目前還沒有讀過。雖然我知道「蒙氏教育法」的精髓我目前只學到一點皮毛,能夠應用到實踐中的就更少了,但我正在通過對「蒙氏教育法」的不斷學習,努力學做一個「好媽媽」。

若蘭寶貝馬上2歲了,正是「惹人嫌」的年紀。那個曾經人見人愛的「天使寶寶」,開始把「不」、「不要」當作口頭禪;開始熱衷於唱反調,不讓做的事偏要做,各種跟和你對著幹;明明做不到,卻偏偏要「我自己來」,忙著收拾「爛攤子」的人還沒發火呢,「肇事者」卻「惡人先告狀」,開始發脾氣,開始摔東西;好動,搞破壞根本停不下來;有一百個奇思妙想,也有一百種哭的理由... ...

帶這麼大的孩子,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真的是分分鐘讓人抓狂。有寶媽吐槽,剛從「產後抑鬱」中走出來,又步入了「產後暴躁期」,每天都有那麼幾十次想把孩子扔垃圾桶的衝動。不過,面對若蘭的「無理取鬧」,我大部分時候都能平靜地接受(我是人不是神,或者說還沒有「修煉」成「神」,所以無法保證任何時候都平心靜氣),因為我知道我的寶貝正處於她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嬰兒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的概念,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們來說,自己和媽媽就是一體的。2歲左右是「自我意識敏感期」開始萌芽的階段。孩子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有了「我」的想法,不想再聽爸爸媽媽的「指揮」;但對於希望孩子永遠「乖巧聽話」的父母來說,孩子的這些表現就是「叛逆」。

對於處在「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來說,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做很多事情:自己按電梯,自己穿衣服,自己拿到玩具... ...他們什麼事情都要身體力行自己去做,來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可是,他們畢竟還小,能力有限。一旦他們hold不住了,感受到挫敗感,就會崩潰大哭,發脾氣。這些行為在大人看來就是實打實的「作」了。

比如我家若蘭,每天晚上洗腳的時候,是絕對不允許我幫忙的。我只需要幫她準備好洗腳水,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她自己了。如果我想「插手」幫忙,必然遭到她的「強烈反抗」。可是,自己洗的時候不小心把洗腳盆打翻了,衣服鞋襪弄溼了,地板上到處灑的是水,她又會哭鬧不止。

處在「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大多會比較「自我為中心」,脾氣會變得不可理喻。這是很正常的想像,全世界的孩子皆如此。「自我意識敏感期」是寶寶最不講理的時候,也正是他最需要理解和愛的時候。媽媽們要做的是,以春風化雨的姿態,理解和接納寶寶的叛逆,並給他提供一個安全的,任他探索的條件和空間。

所以,當若蘭再有一些看似無理取鬧、不可理喻的表現的時候,我不會再輕易「暴怒」,而是切換情緒,換個角度思考,避免和寶貝對著幹。因為我知道,寶寶犯錯時,打罵和吼叫都沒有用,必須要讓自己和寶寶的情緒都平靜下來,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寶寶故意和我「唱反調」的時候,我不再以自己的邏輯去「命令」寶寶,而是試著給她更多自主的選擇權。當孩子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這樣行動力也更強。

通過對「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學習,讓我對寶寶各個階段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到「心裡有數」,從而能夠「坦然面對」,儘可能的避免各種「雞飛狗跳」的畫面,努力做一個「溫柔」的「好媽媽」。

三、抓住孩子「敏感期」,藉助「吸收性心智」,輕鬆培養「好娃娃」!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他有自我構建、自我發展的能力。蒙臺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個是「敏感力」,另一個是「吸收性心智」。

先說「敏感力」。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物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產生特殊的喜好或感情,這種力量就叫做敏感力。

蒙特梭利研究發現:當幼兒處於某個敏感期時,會產生一種敏感力。當敏感力產生時,幼兒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他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的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這個階段被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輕鬆最容易最準確的習得某種能力的特殊時期。只要能夠抓住孩子不同的「敏感期」,寶寶的學習就會達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幫助孩子完美成長。

再說「吸收性心智」。孩子的學習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孩子是通過與環境的不斷互動中,形成的認知來構建自己的大腦的,而且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周圍的環境裡吸收大量的信息。蒙臺梭利把孩子吸收和內化生活體驗從而得到成長的心智叫作「吸收性心智」。這種心智是人類共有的一種天賦潛能。

在《蒙臺梭利兒童心理學》一書中寫到:「吸收性心智是兒童特有的無意識的記憶力,是吸收環境並加以適應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兒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精神的內在結構。這個期間,兒童的各種能力得到獨立的發展,如語言、手腿的運動等等,一些感覺能力也逐漸形成,心理的各種控制能力也各自獨立發展出來。

每個孩子出生下來都有自己的潛力,並在和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有意識地去引導,才能讓孩子發展得更完善,才能培養出一個「好娃娃」。

"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兩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因為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對"吸收性心智"進行深入探討了,這裡重點說一下如何抓住孩子「敏感期」,培養「好娃娃」!

還是以2歲的孩子為例。很多家長都會發現,2歲多的孩子,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特別的敏感。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並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

就拿我家若蘭寶貝洗腳這件事來說吧,除了「不允許我幫忙」,「流程」也是「錯不得」的。我準備好洗腳水,然後她自己脫鞋襪,自己開始洗腳,洗完擦乾,喊一聲「媽媽,我洗好了」,我把她抱到床上,收拾好之後開始哄睡。如果我幫她脫了襪子,她一定要重新穿上再自己脫掉,如果幫她捲起了褲腿,她也一定會扯下來再自己捲起來。明明腳已經泡在水盆裡十幾分鐘了,水都涼了,我要是說一聲「洗好了,擦乾吧」,她絕對不會把腳從水盆裡抬起來,甚至會故意把水濺的到處都是,以示「抗議」。

其實,寶寶出現類似這樣固執、胡鬧的要求,是因為他的「秩序敏感期」到了。秩序敏感期,通俗點講,就是孩子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堅持做事情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按自己的設計完成。

蒙臺梭利提出:在幼兒的九大敏感期當中,秩序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和品行。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其實也是思維、自我意識以及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現,是認識客觀事物以及相互關係的內在要求的外化。

當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是成長中一個必經的階段,父母不要對他這樣的行為感到不耐煩,應該配合孩子,讓孩子沉浸內在秩序感帶來的欣喜之中。同時,抓住這個「時機」,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另外,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還有一個顯著的表現,喜歡靠重複的行為去獲得內在秩序感的一種滿足。比如同樣的故事和同樣的動畫片,他們可以樂此不疲地重複很多遍。父母可以抓住這一特點,讓孩子更好的去學習新知識,這樣對於孩子的未來幫助也是非常大的!

相關焦點

  • 「可怕的2歲」來臨,孩子進入首個反抗期,父母需要這份育兒指南
    如果要問家長們孩子哪個年齡段最可怕?很多父母可能下意識地回答:青春期的孩子,不聽話還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不管是打罵還是講道理都沒用。但其實孩子的反抗期從2歲就開始了,被稱之為「可怕的2歲」(Terrible Two), 這個時候的孩子令很多父母都招架不住。
  • 孩子進入「可怕2歲」,怎麼辦?不要緊,見招拆招收穫優秀寶寶
    導讀:孩子進入「可怕2歲」,怎麼辦?不要緊,見招拆招收穫優秀寶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進入「可怕2歲」,怎麼辦?不要緊,見招拆招收穫優秀寶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果寶寶不想用尿不溼,這3個小動作會告訴你,爸媽別著急!
    如果寶寶不想用尿不溼,這3個小動作會告訴你,爸媽千萬別著急!可是尿不溼這個東西到底應該穿到多大呢?上學嗎?還是應該早早停用?其實這兩種做法都太極端了,孩子用尿不溼是有一個平均標準的。【3歲前都可以用尿不溼】一般情況下,寶寶的尿不溼是可以用到3歲的,一歲半之前寶寶完全沒有自主排洩的概念,可以一直使用尿不溼;一歲半到2歲之間,可以僅晚上使用,兩歲到三歲可以逐漸培養孩子的排洩習慣,最終停用尿不溼。
  • 學會這些,陪寶寶度過「可怕」的2歲!
    寶寶2歲半,在做媽媽的路上也算老司機一枚了,孩子兩歲後感覺生活越來越遊刃有餘、如沐春風了。可是最近孩子性情大變,變身情緒小惡魔,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不是他在崩潰,就是我在崩潰。拿出手機寶典,查閱各類育兒軟體,發現原來寶寶正在經歷「可怕」的兩歲!
  • 寶寶到了「可怕的2歲」,爸媽別慌!該「揍」就別慣著
    很多家長對孩子「可怕的2歲」應該都記憶尤深,不知怎麼的孩子一到了2歲,原本可愛、聽話的寶貝好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叛逆、不受控制的「小惡魔」,不管什麼事第一個反應就是「我不要」!甚至很多孩子還會把「打你」兩個字掛在嘴邊。很多家長都捨不得打孩子,只能聽之任之。
  • 視覺早教,寶寶英語啟蒙 so easy
    視覺早教,寶寶英語啟蒙 so easy   2014-05-23 12:28:3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中國家長對寶寶的英語啟蒙往往都抱著不太樂觀的態度,一方面是擔心或者認定英語啟蒙會對孩子的其他發展造成影響,實際上這也是誇大了英語的作用。
  • 如何度過孩子「可怕的2歲」,父母需要這份育兒指南
    如果要問家長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可怕」,很多家長會脫口而出:青春期。青春期多是孩子表達自我,叛逆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的成長階段。但其實孩子在成長中的反抗階段不至青春期,在此之前還有2個階段也是孩子的反抗期,最早的一個在2歲左右,因此也被稱為「可怕的2歲」(Terrible Two)。
  • 新手爸媽育兒指南:寶寶尿頻怎麼辦?
    新手爸媽育兒指南:寶寶尿頻怎麼辦?對於新手爸媽來說,面對寶寶的問題常常是敏感而又手足無措。就拿寶寶尿頻一事來說吧,很多菜鳥爸媽都不懂如何護理。今天小編就來科普關於小兒尿頻方面育兒知識,新手爸媽且看且實踐吧!  什麼是小兒尿頻?  小兒尿頻,指的是由於低齡兒童代謝旺盛,每天攝入的水分過多,產生的尿量超過了膀胱的容量,只能通過增加排尿的次數減輕膀胱的壓力。
  • 寶寶為什麼會吐奶、怎麼緩解吐奶,著急的爸媽看過來
    健康中國優秀科普作者,新浪育兒母嬰自媒體金牌專家、十佳自媒體、值得媽媽信賴的育兒書作者,新浪微博十大影響力育兒大V,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一般來說,寶寶的吐奶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會坐了之後都有所好轉,1歲後就更少了……但經常吐奶還是會影響到寶寶吃飯睡覺玩耍,而且每次吐完都要給寶寶換一身衣服(有時候噴媽媽一身大的小的都要換),會給辛苦的爸媽增加家務量
  • 「三翻六坐九爬」,寶寶的發育口訣你知道嗎?抓住精髓育兒很簡單
    而它們的提示,也只是個大概,不排除寶寶發育的特殊情況。但是,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如果抓住這些育兒口訣的精髓,育兒會變得很簡單。下面,我們以「三翻六坐九爬」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些寶寶發育知識。當然,如果寶寶太吃力時,著急哭鬧,或者明顯壓到自己的胳膊腿時,爸媽要給一些適當的幫助。「六坐」:六個月左右能坐立了,但不能坐的時間太久一般來說,寶寶六個月,骨骼發育比之前好了,脊柱也變得有力,此時可以坐立了。但是,畢竟小寶寶的肌肉、骨骼還不算發育太完全,不能很好地支撐頭部和身體,所以不能坐的時間太久。
  • 「可怕的2歲」多可怕?咱家娃要沒這3種表現,那真是撿到寶了
    文/璇璇說育兒俗話說:「孩子的2歲,貓狗都嫌棄的年紀」。之前聽到這麼說,好像還不覺得怎樣,但是真的生了孩子之後,會發現,剛出生的寶寶乖巧可愛;一旦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就變得非常「叛逆」,如果說「不要」變成了寶寶的口頭禪,那麼媽媽聽到的「不要」就是惡魔的召喚。
  • 科學育兒:新手爸媽了解這些育兒知識,對寶寶健康成長有好處
    驚喜的是,這麼可愛的一個小寶貝來到了自己身邊,迷茫的是,大多數新手爸媽面對小嬰兒不知道該如何照顧。為此,一些的寶媽也因此陷入了焦慮,有的甚至還會得產後憂鬱症。面對這麼小小的一個人兒,動他一下都怕傷害到他,可謂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一切都變得小心翼翼。
  • 2歲娃開始頻繁地哭,大聲說「不」,進入叛逆期後,父母別排斥
    孩子的成長是非常迅速的,剛剛才學會走路的寶寶,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反常」,哭鬧,不聽話了。是的,這就是傳說中可怕的2歲叛逆期。一、頻繁的哭鬧,喜歡說「不」。馬上就要吃晚飯了,2歲的東東還在拼接著桌子上的積木,孩子拼得很認真,馬上快要拼出來了。媽媽過來叫東東吃飯。
  • 克服分離焦慮 寶寶入園so easy
    我曾跟多位寶媽溝通過,只有少數寶寶第一天入園就哭,估計年齡性格、獨立能力、對家人依賴程度等有關係,而大多數寶寶剛入園的前幾天新鮮勁兒還沒過,狀態普遍還是挺好的。齊齊也是的,每天都是開開心心出門、高高興興回家。回來興高採烈地唱剛學的兒歌,講述聽到的故事,向我匯報他是怎樣安慰小朋友的。 我很欣慰,齊齊順利入園第一步。親朋好友紛紛給我提醒:別高興得太早,等新鮮勁兒過了再看。
  • 不懂蒙臺梭利不足以談教育:一文讀懂蒙臺梭利育兒理念
    說到育兒,一定繞不開蒙臺梭利。我家兩個寶寶出生的三四年前,我在某知識付費平臺第一次聽說蒙臺梭利。前段時間我準備再系統地學習一下育兒知識,整理了一份書單,書單裡有50幾本書。我首先讀的就是蒙臺梭利系列。另外孩子學習語言的時期是有一定規律的,這些很多父母容易忽略,很多父母都是等孩子進入學校之後才讓孩子學習語言。孩子學習語言有兩個關鍵時期。第一個關鍵時期是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
  • 2歲寶寶有多「恐怖」?媽媽了解這3點,輕鬆應對「可怕的2歲」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2歲的寶寶到底有多「恐怖」?沒經歷過的家長肯定不信,一個2歲的小寶寶竟然能把家裡鬧得雞飛狗跳,活脫脫一個「小惡魔」!我家寶寶2歲的時候,就經常作妖,有次趁我不注意拿著奶瓶到馬桶裡裝水,然後偷偷把奶粉罐打開,給她的小娃娃餵奶……還好她自己沒喝……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2歲左右寶寶真的會經歷一個天不怕地不怕、脾氣還超級大的階段,簡直稱得上恐怖!這種現象被兒童心理學家稱為「可怕的2歲」,而2-3歲這一年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需要耐心對待。
  • 0-1歲寶寶作息規律「easy」模式,養成後,帶娃真的很省心
    有的寶媽一直處於手忙腳亂的狀態,但有的寶媽就可以抓住孩子的作息規律,精準判斷孩子的每時每刻的需求,提前做好打算,並根據孩子的需求養成生活規律,帶娃就變得輕鬆很多。其實,帶娃真的是有規律的,1歲以下的孩子最主要的需求還是生理上的,只要吃喝睡等身體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就會舒服,也就不會給爸媽經常鬧了。
  • 2歲寶寶「天使變惡魔」?3招讓「可怕的2歲」變「可愛的2歲」
    2歲寶寶,從「天使」變成了「惡魔」若蘭是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從出生(包括月子裡)到現在(還有2個月就3歲了),一直是我自己在帶(當然,還有寶爸),沒請過月嫂、保姆,老人也沒搭過手。可怕的2歲,恐怖的「叛逆期」2歲,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分水嶺。這是兒童身心發展的轉折,是符合心理發展規律的正常現象。2歲之前,孩子沒有獨立意識,對父母「唯命是從」。
  • 2歲寶寶處在叛逆期,爸媽需要做好這5件事
    我們熟知的孩子叛逆期一般是在青春期來臨,但事實上,寶寶2歲左右,也會面臨一次「叛逆期」。寶寶這這個時期進入自我意識敏感階段,有一種很強烈的「獨立」精神,不願被爸媽所「掌控」,常常表現出抗拒、不聽話、倔強等特徵,令很多爸媽無奈不已。面對這樣的寶寶,爸媽可不要單純以為打一頓就好了。
  • 「可怕的2歲」,家長怎麼引導孩子的「叛逆期」?用對方式很重要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長到2歲時開始變得不聽話,並有明顯叛逆的傾向,越來越難管教。我這2歲的兒子,現在是家裡的「老大」,被他看上的東西,別人可別想碰!1.處於三「期」並發的特殊時期孩子從2歲開始就進入了自我意識的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