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這樣一種折磨:
孩子總喜歡重複讓大人講同一本書,同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直到把你逼瘋!
反覆讀一本書,會不會難開拓眼界?一個問題反覆問,是不是理解力不強?
為此,我特地採訪了蛋姐和她的3個好友,揭開孩子「重複閱讀」的秘密,讓大家不再做「複讀機」!
(建議轉給爸爸們,專治一讀書就犯困)
書中人物有自己或周圍人的影子
軒軒:我媽媽就是這樣的
軒軒,是蛋姐的同學,爸爸媽媽不在身邊,都是奶奶給他講故事。
他最喜歡是大衛系列的繪本。大衛,總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還有個總說「不可以」的媽媽。
軒軒每次聽到大衛媽媽說「不可以」,就會說:「我媽媽就是這樣的」。
所以,重溫,對很多孩子來說,就是一次次靠近熟悉的自己或他人。
軒軒把自己當成為大衛,而大衛媽媽管教大衛的樣子,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媽媽。
大人的某個語氣或舉動讓孩子很享受
北北:我喜歡媽媽模仿老虎叫
我閨蜜的女兒,北北,只有10個月多大,特別喜歡看布書。
每當閨蜜講到老虎那一頁,模仿老虎的聲音時,北北就會「哈哈」大笑,還總是用小手指著圖案讓她繼續表演。
對小齡的孩子來說,每本書、每個細節都對應著媽媽的特定聲音或動作。
雖然情節早都知道,但對於孩子來說,什麼也比不上爸爸媽媽親自講故事的感覺。
在熟悉的情節中體會到滿足與踏實
小蜜罐:每天都要和月亮說晚安
小蜜罐很喜歡一本繪本叫《晚安,月亮》。每天睡前都要求維尼給她講,已經快把書給磨爛了。
我借來一看,發現故事其實特別簡單:
晚安,月亮。晚安,燈光。晚安,紅氣球。晚安,小熊。晚安,椅子……
重複,是孩子實現自由控制和自主選擇的過程,這種可控的安全感,能消除他們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
每天和屋子裡的每個東西道晚安,觀察著自己熟悉的一切,這讓孩子感到踏實。
重複閱讀才能完全理解內容
蛋姐:為什麼?為什麼?
蛋姐看這本《塔圖和巴圖》已經反覆看了一個月了,但每看一次,仍然有很多問題。
確實,讓孩子跟上大人的思維去其實是很難的,他們只能通過反覆聽和看,才能慢慢明白之前不太了解的部分。
打個比方,我們給孩子看葫蘆娃。孩子至少要看好幾遍,才能記住每個葫蘆娃的特點,更別說那麼多細節了。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看出:重複閱讀是孩子獲得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能夠幫孩子發展認知,提高專注力和意志力。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一直接受這種重複呢?
當然不是!讓重複變得有趣,蛋媽有四招可以教給大家:
故意犯錯
如果孩子依賴這種熟悉感的心理需求,不如試著把它變成一個遊戲吧。
比如,更改故事的某些情節,或者找一些幽默的、反義的詞彙,替代故事中的詞彙,引到孩子來糾錯。
既訓練了專注力和記憶力,又培養了自信心,可謂是:一舉三得。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是故意出錯,但也要保證基本內容與原有情節吻合,否則會破壞故事的完整性。
引導孩子自己講
在無數次讀同一本書之後,家長也可以故意蓋住某一部分,引到孩子說出內容,
「你猜,下一步該幹嘛?」
或者和孩子一起改編結局,問問孩子:「如果換成你,你會怎麼辦?」
既訓練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記憶力,還能培養想像力和共情力。
回答有意義的問題
在重複過程中,孩子可能總會問很多問題,家長要有選擇的回答。
當孩子問了和故事相關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儘快解答,幫孩子更新認知;
而當孩子提出與故事毫無關係的問題時,
你可以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等我們看完故事後,再來討論一下吧。」
引導孩子繼續看下去,講完後再去兌現承諾。
遊戲轉移注意力
想讓孩子,走出書本,不如試試把閱讀和戶外遊戲聯繫在一起吧。
每當蛋姐逼我做「複讀機」時,我就會提議去外面玩玩,比如餵魚、撿落葉等。
在玩耍中,如果蛋姐對某個事物表現出興趣,我就會趁機說:
「我們家有本書,上面有詳細的介紹哦。」
蛋姐就會開心地回答:媽媽,那我們回去看看吧。
於是,一次全新的、溫馨的閱讀又開始了~
以上四招,是不是很實用呢?關於孩子重複閱讀,你有哪些趣事或經驗想分享呢?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最後,千萬別忘了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