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陽光媽媽
兒童心理學家把這種活動稱為幼兒專有的「常同行為」,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將其稱為「重複練習現象」。
——陽光媽媽
1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
為孩子囤了各種各樣的繪本故事,可孩子偏偏就只愛看那一本!
每次孩子笑嘻嘻地拎著一本書找你讀故事時,你滿懷欣喜接過書,仔細看了一下瞬間奔潰,這本故事已經連續講了100遍了!
孩子聽了100遍都不膩!我這個老母親都要講吐了!!!
其實,我們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每天都有意識地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可是一本薄薄的故事書,明明已經讀過很多遍了,孩子還常常吵著要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重複聽一樣的故事不無聊嗎?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曾說,成人覺得無聊的東西,卻使兒童內心發生著我們不知道的一系列的變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樣的一個故事,並且一直都聽不膩,其實是有原因的。
心理學上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有其自己的規律。對於孩子來說,「重複做一件事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
兒童心理學家把這種活動稱為幼兒專有的「常同行為」,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將其稱為「重複練習現象」。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重複練習現象」,是因為孩子接觸到的周圍世界較小,他們的知識積累和人生經驗都還有限,很多事物對他們來說是不可知的,因此會帶來相應的不安全感。
然而在重複做同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體驗到安全、快樂及關愛,也就是說,重複做一件事情或聽一個故事,使孩子在熟悉的世界裡感受到安全與愉悅,而不是陌生。
因此,重複聽一個故事、玩同一件玩具也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2
其實,除了安全感之外,重複聽一個故事,能為孩子帶來諸多的益處。
比如,能讓孩子發現更多故事的細節,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帶著耐心給孩子講重複又重複的故事,就能發現,這對我們來說是單調的重複,但每次都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他們每次都能從同樣的故事中觀察到另外的驚喜。
因為孩子對於故事的理解、接受程度與大人是沒辦法同步的,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對於故事也有自己的理解節奏和興趣關注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重複聽一個故事,能完善孩子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鍛鍊孩子的生活技能。
當孩子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時,我們不要擔心孩子會因為沉迷聽一個故事而束縛了自己的認知範圍,因為在每次聽故事的過程中,都是孩子重新捕捉細節的過程,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是需要在不斷的重複中完善的。
一旦孩子從故事中學到所有所能學習的東西之後,孩子就會自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開始閱讀其他的書籍。
另外,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在重複的故事中,孩子能從書本上學到不同的生活技能,比如重複穿脫襪子、開門關門、推拉抽屜等,重複的次數多了就熟能生巧,孩子便能慢慢掌握本領,從小鍛鍊自己的生活技能。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重複聽一個故事,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在孩子重複聽一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自己講接下去的故事,進而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蒙臺梭利認為,反覆操作是孩子的智力體操。
重複行為就如孩子成長的一種認知需求,重複過程也是培養孩子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
就如《繪本之力》中所說:語言會變成畫,畫會變成語言。
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正是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語言模仿的有效途徑。
3
沒想到吧?!重複聽一個故事對孩子來說竟然能有這麼多的用處,那我們應該如何「支持」孩子的重複閱讀習慣呢?
尊重孩子的重複行為
孩子的重複行為不僅能激發孩子各方面潛力,有時候也是孩子表達內心需求的一種手段。
孩子常常會利用自己的重複行為吸引大人的關注。
如果大人積極配合,認真講故事,孩子就會滿足;如果大人拒絕、不耐煩,孩子就會生氣,認為大人不夠愛他,不能及時滿足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與理解,對孩子的重複行為保持耐心,不要粗暴地阻礙和幹涉孩子的重複行為。
我們要明白: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一個故事要聽很多遍才能充分明白其中的樂趣。孩子的年齡越小,重複率就會越高,隨著孩子的成長,理解能力也能隨之增強,他們就會慢慢開始接受新的故事。
換個花樣給孩子講重複的故事
如果我們開始對孩子的重複行為產生不耐煩的情緒,我們不妨換個花樣給孩子講故事,比如與孩子角色扮演、向孩子提出有趣的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講故事等。
這樣一來,在高質量親子閱讀的同時,還能強化孩子的記憶力,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激發孩子的思考和想像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給孩子講故事,重要的不是故事的數量,而是閱讀的質量。
我們不要崩潰於孩子的重複閱讀習慣,因為讓孩子充分理解一個故事,比多聽幾個故事來的更有意義。
畢淑敏曾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我想,重複聽一個故事對孩子來說也大有裨益,孩子自身的閱讀興趣,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而我們最需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阻礙孩子、幹涉孩子,而是在親子共讀過程中,慢慢感受和體會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