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兩歲多的寶寶仍舊不肯睡覺,一個勁的要寶爸給他講故事。寶爸說,我都講了10幾遍了,我們先睡覺,明天再講好不好。寶寶說不要,再講一遍就就睡覺。寶爸心想,你個熊孩子,你都說了10次再講一遍就睡覺了,但到現在還不肯睡。說實話,寶爸也很無奈,每天臨睡之前寶寶都要寶爸把《南瓜湯》講個10幾遍才肯罷休,而問題在於這本繪本已連續講了一個月了。寶寶對《南瓜湯》的興趣仍舊很大,雖讀千遍也不厭倦,而寶爸真的快崩潰了。
如果只是讀繪本上的文字,一個晚上讀個10幾遍,其實也不是難事,但問題在於寶寶的要求還很高。比如,他要求寶爸逐字逐句的讀,有時寶爸發音不準的時候,寶寶會要求寶爸馬上糾正。而作為寶爸而言,他是希望寶寶聽完故事趕快睡覺,所以讀到第三遍後就有些不耐煩了。但寶寶卻不是這麼想的,他想要的是聽一遍再聽一遍……,且每一遍的讀法和音調都要和讀第一遍時一模一樣。這個難度是很高的,成年一定不會去計較第一遍和第10遍的區別,但孩子卻記得每一個字音的同與不同。
有的人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寶寶喜歡不厭其煩的讀同一本繪本、聽同一個故事。從成長理論的角度來說,我們會慣性的認為這是寶寶到了閱讀敏感期,寶寶需要聽故事讀繪本,是他的成長內需決定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是閱讀敏感期促使寶寶愛聽故事愛看繪本,那麼一個故事或者一本繪本為什麼要讀1000遍呢?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愛聽故事愛讀繪本是家長引導養成的習慣,並因習慣激發了寶寶閱讀的興趣,如果這一觀點成立的話,那麼為什麼一個故事或者一本繪本要讀1000遍的這個問題仍舊沒有找到答案。也就是說,愛讀愛聽與重複的不厭其煩的讀同一本繪本、聽同一個故事有關聯,但不是主要原因。那麼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的慣性思維容易讓我們走進自我設定的空間之中,自以為是的認為寶寶聽的是故事,以此把目光聚焦在內容上,探究故事的情節、人物等,而忽視了最重的角色,即孩子心目中的你。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身份來解讀這種關係的重要性,假如你不是寶寶的爸爸或媽媽,也不是寶寶的老師,寶寶還會纏著你給他講故事嗎?鐵定不會,這就說明寶寶想要聽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你親口讀的故事——你的聲音。
因為你的聲音裡有寶寶想要依賴的情感,還有你講故事讀繪本時的情緒。你是不是願意陪著他,是不是願意把對寶寶的情感轉化為聲音傳遞給他,才是寶寶最為關心,至於故事本身只是附帶的媒介而已。對於寶寶而言,除了需要你的撫摸、擁抱的溫度之外,關愛的情感會讓他更自信更有力量,他需要這份可觸摸到的、可看到的、可聽到的愛,來促使自己更健康的成長。這才是聽故事讀繪本的核心,寶寶用與生俱來的智慧來教父母如何陪伴他一起健康成長。
至於寶寶們為什麼喜歡不厭其煩的,讓你把一個故事講1000遍的原因就包含在聽故事和共讀繪本的儀式之中。由此可見寶寶是多麼的聰明,因為他們可以從不斷重複中感知到你對他的愛,也可以從不斷的重複中捕捉你的情緒波動。如果你連這種簡單重複的事都不願陪他一起做的話,他們會要求你這麼做,如果這種要求一次次被拒絕,那麼寶寶們就會改變策略,用搗亂和不聽話來折騰你。直到你能夠理解或滿足他們為止,假定仍然得不到滿足,寶寶很有可能會以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懲罰家長,不信的話,走著睢,有你好看。
眾所周知,時間是情感的粘合劑。寶寶喜歡通過共讀繪本構建家庭關係。對於時間的選擇和把控,寶寶比成年人要精準。一方面,生物鐘會告訴他們吃喝玩樂的時間周期。另一方面,家長幫助寶寶定時定點定時的合理劃分時間點,即良好的作息規律。第三方面,家庭成員的生活、工作節奏和關係讓寶寶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誰是最親的人,誰是一家之主。當寶寶感知到了自己的家庭地位之後,他會為了讓自己更舒適的角度來平衡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從而學會如何的發洩情緒、討好別人以及安排誰為他服務。
晚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休息時間,無論是體力還是情緒都會在睡眠中得到修復和平衡。寶寶也知道,爸爸媽媽再忙,晚上一定會回來。從早上出門上班到晚上回家,中間間隔了10幾個小時,而晚上的團圓最佳時間就是睡前。因為睡前代表所有的事都告一段落了,爸爸媽媽睡前的情緒都很平穩,在這難得的時間裡,親子互動更有利於進入深度睡眠。在睡眠中,寶寶會利用潛意識把白天學到的東西進行吸收,促使自己更好更快更優的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各種生存能力。
沒有人比寶寶更懂家庭關係的重要性。睡前與爸爸媽媽同睡在一起,這份溫馨、親密、融洽的氛圍是寶寶最看重的。也正是因為爸爸媽媽的關係非常和諧,讓寶寶到時候有安全感。安全感越強,寶寶就會越開心,其心理建設就會越健康。反之,如果父母的關係不好,或處於冷戰分居狀態,對寶寶的情緒和心理就會產生不良影響。我們從眾多的數據或事例中可以看到,離異家庭或留守兒童,比正常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總而言之,孩子愛聽睡前故事,同一本書讀1000遍也不厭倦,是他的一種學習和思考方式,更是他們健康成長的情感需求。你怎麼看?歡迎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