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一本書(書名先賣個關子),每天睡覺之前讀一讀,頗覺有趣。昨晚剛好讀到關於做夢的內容,晚上就做了一個有趣的夢。更難得的是,第二天早上醒來,夢境的主要情節依然歷歷在目,不像以往,一覺醒來夢也散了。
還是先來說說我夢見啥了吧。
我居然夢見了陳道明(真的是他!)化身一名考古學專家,在給學生授課。道明叔一副古裝劇的打扮,一襲白衣,長發飄飄,仙氣十足。考古課的課堂不是在教室,而是一處青山綠水間,授課的內容似乎是關於古代墓葬的知識,大致是講不同身份階層的人,墓葬的深淺程度不一樣(我也不知道事實是否如此,反正夢裡說得就跟真的一樣)。道明叔在授課的時候還自帶各種特技表演,比如像發射飛鏢一樣「嗖嗖嗖」地憑空打出橫線和字幕,展示不同墓葬的深度,講到激情澎湃處,道明叔還飛到水面的竹排上,喝一口好酒。後來場景移到室內,道明叔又講授起了佔卜的知識,本人作為學生之一,還有幸被挑選為試驗員,用三塊小石頭,玩佔卜的遊戲(可惜道明叔對卦象的具體解析,我已經忘記了,八成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其實我平時就是個多夢的人,中午睡個午覺都能做夢,做夢於我而言,本不是稀罕事。為什麼這一次卻煞有介事地寫出來呢?這就不得不說我睡前讀的那本書了,書名叫《到裡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以下簡稱《到裡面來!》),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讀物。睡前讀到關於做夢的內容,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做夢是(無)意識在玩耍……夢境是大腦的產物,是我們的大腦以意識存在時的經歷為素材製作的電影。」也就是說,夢中的場景就是我們的經歷、情感和記憶的拼圖。
既然如此,我就對照書中的內容,反覆玩味起了我的那個夢,結果還真有找到了與現實相對應的蛛絲馬跡。
關於道明叔一襲白衣的扮相,我想起了白天讀的小說《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跟旅館老闆夜訪阿拉伯人神秘聚會場所,波特在外面看到「大部分房間的門或窗都敞開著,燈下的身影有男有女,無論男女,大部分人都穿著飄逸的白衣」。當時我就對書中人影幢幢、一襲白衣的畫面印象非常深,想必正因為如此,我在夢裡就給道明叔穿上了白衣。
關於酒罈和佔卜用的石頭,八成是來自朋友圈和網絡的視頻圖片刺激。白天刷朋友圈,看到一朋友去武夷山故地重遊,發了九宮格照片中有幾張是猴子抱著酒罈的畫面,新鮮又有趣。後刷視頻號,看到一個回憶童年遊戲的視頻,其中有小女孩玩抓石子的遊戲,瞬間想起自己小時候痴迷玩抓石子,玩到指甲都被水泥地磨禿了!
至於上課形式為什麼能如此生動有趣,跟觀看3D電影一樣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很可能是源自於我對書中一段話的高度贊同,這段話正好是《到裡面來!》一書的作者寫給老師們的建議:
「事實證明,我們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因為海馬體(負責持久記憶的區域)能夠被新奇事物激活。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個新奇的故事開始課堂,讓學生大呼『哇哦』……」
沒錯,如果所有的課堂都能如我的夢境那般有趣,我估計沒有人會厭倦課堂吧!
那麼,為什麼是陳道明?為什麼還是考古學?這似乎無跡可尋了,因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沒有刻意關注過道明叔呢,考古學也並非我所熱衷的專業。不過,大腦也有淘氣的時候,它對記憶進行選擇性存儲的偏好,讓你自己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把陳道明、考古學收進了記憶的囊中。
前面還提到了在我的夢中也有一些夢境碎片遺忘了,還有的時候整個夢都了無痕,關於這一點,《到裡面來!》一書也給出了答案——如果你不記得做過的夢了,那就怪罪神經遞質吧!它像波浪一樣掃過剛剛做的夢,防止它被編碼進入短期記憶。
哈哈,是不是很有趣呢?這還只是《到裡面來!》一書的小部分章節的內容,這本專門研究大腦內部世界的科普書籍從大腦裡究竟有什麼、成長、感覺、學習、記憶、情緒等多個主題出發全面探索大腦的奧秘,本書的作者團隊也是對寫作、繪本、出版非常資深的行家,更重要的是她們對於研究大腦有著無比濃厚的興趣,為了寫出這本有趣的科普書,她們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書籍。此外,還有非常專業的神經科學家、神經科醫生、神經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哲學家等等為本書的出版做審校,可謂大咖雲集,絕對可靠。
雖然我還沒有將《到裡面來!》全部讀完(第一次如此迫不及待地分享一本書),但是這本書的亮點和特色已經相當明顯了,隨手就能羅列幾條。
01.大量關於大腦的冷知識,絕對刷新你的認知
你知道嗎,人類的大腦要到25歲時才會完全成熟,所以,如果父母對著24歲的你數落「怎麼一點都不成熟」的時候,你可以有正當理由了——「是的,因為我的大腦要到25歲才完全成熟呢」!還有,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情緒就像過山車,想法和行為總是衝動又笨拙呢?這也是因為大腦的關鍵部位前額葉皮質(負責從大腦其他部位收集信息並進行管理,還負責抽象思維、情感、決策和道德感的形成)沒有發育完全,它與負責處理情緒的杏仁核還沒有建立好聯繫。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對大腦的知識多一點了解,你就能對自身、對他人的行為、情緒多一點了解了。每個人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由你的個人經歷和所處的環境塑造而成。
02.超多有趣的小挑戰,讓你分分鐘互動起來
《到裡面來!》一書除了有常規性的科普知識解讀,還設置了很多與科普知識相關的小問題、小實驗(書中統稱為「小挑戰」),讓你「現學現賣」,馬上將學到的各種知識實踐起來,這樣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增強了科普知識的趣味性。
比如,在講本體感覺(在不使用視覺的情況下感知我們在空間的位置的能力)時,書中設置了一個小挑戰,要你在不用眼睛看的情況下,讓雙手食指的指尖在頭頂觸碰到。我試了一下,第一次完全沒碰到,第二次又錯過了,第三次才勉強碰到,確實如書中所言,比看起來更難。後來我又讓某人試了一下這個挑戰,結果他一次就成功了!這也說明,本體感覺也是因人而異!怪不得我是路痴,感知空間位置的能力弱爆了!
03.海量風格各異的插畫,圖文並茂更生動
作為一本老少鹹宜的科普繪本,一定要儘可能生動有趣才會吸引讀者。《到裡面來!》這本書裡的插畫就為全書增色不少。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插畫觸目皆是,有的是非常嚴謹的「科普範」插畫,有的是呆萌可愛的卡通畫,有的是富含哲理的抽象畫,有的是透著幽默的簡筆畫。雖然設色單一,但都是深藍、橘黃的醒目色調,讓整本書都透著溫暖活潑的氣息。
在這本書中,插畫已經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是同樣能夠傳達科普信息的主角。如果光讀文字,你可能會被大腦內部神經協同工作的機制繞暈,但是有了插畫,路徑清晰可辨,一目了然。
雖然從小到大,我都算是比較愛看書的人,但是對於科普書籍,卻讀得很少,因為總感覺接觸到的科普書籍都是一副一本正經、高深莫測的面孔,還沒讀就讓人望而卻步。但是近年來讀了一些科普書,覺得可親可近可愛多了。比如我正在讀的這本《到裡面來!》,我一邊讀就一邊感慨:哎,如果高中生物課本能這麼有趣就好了!說不定我就會愛上生物學,成為生物學家呢!
感慨歸感慨,其實《到裡面來!》在任何時候讀都很有價值。如果是青少年時期讀了這本書,或許你會對腦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如果是成年後讀到這本書,你也會對自己的大腦多一些了解,對你自己的思想、情緒、行為多一些了解。換句話說,你會更懂你自己。當我們更懂自己,必然會活得更加心平氣和,更加通透敞亮,這難道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