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我們都希望孩子養成誠實守信的品德。可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隨口答應孩子的請求,一旦無法兌現,面對孩子的提問「為什麼你們大人就可以說話不算數」,要麼隨便搪塞,要麼惱羞成怒。這樣不僅會失信於孩子,降低孩子對於我們的信任度,而且……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守信度。那到底怎樣教會孩子將承諾轉化為持之以恆的行為?一旦違背諾言,又該採取哪些應急措施來重新建立互信呢?
為什麼我們教孩子「信守承諾」總是收效甚微?
文/魏蔻蔻
生物科學博士、中西文化教育和思維差異觀察者
原文刊載於微信公眾號「微蔻」
我覺得中國和荷蘭對人格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荷蘭家庭和社會特別注重對「信守承諾」的培養。他們不僅能教導孩子守信,而且能確保孩子做到。
信守承諾,其實是中西方家庭都會教育孩子的基本品質和行為準則,可收效真是大相逕庭。我們在意的一般是在某一個具體事件上「不撒謊」就行了,或是能兌現個一次性就完成的承諾,如「周末帶孩子去看電影」,就不錯了。可對於一種長久的堅持信守承諾,並且轉化為持之以恆的行動,在我們的教育裡略顯蒼白無力。
我們的文化裡,人情總是大於契約,所以我們不太尊重準則。對家人間的承諾,更不看重,「差不多就行了」是我們掛在嘴邊的話。只要沒有外界的監督,只要不用做給人看,我們是不會「較真」去走過場的。
可是,現在和國際的接軌和合作越來越多了,大家出國旅遊、學習訪問的機會比比皆是,學會理解、分析並且履行承諾,很必要。這不僅能讓我們自律有效的面對和處理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事務和境遇,更能讓我們自強自立的保護和捍衛自己的權利。
教導孩子並真正讓其做到「信守承諾」不容易,需要很多理性和管理意識,不是一句口號就能完成的。
首先,要「信守承諾」的前提是不能輕易承諾,並且要會分析諾言的實質,經過思考,真正理解其伴隨的責任和義務時才能答應。
有一次,在我中國和荷蘭朋友家裡發生了一件相同的事。這兩家的女兒都在學鋼琴,鋼琴老師都是請到家裡,每周一次一對一單獨教學。這兩個女孩子向她們的媽媽提出,要媽媽也和她一起學鋼琴,不僅僅是陪著練。荷蘭女兒的理由是希望能和媽媽一起學一樣東西;中國女兒是覺得媽媽和自己一起學可以壯個膽。
中國媽媽為了給女兒打氣,一口就答應了,堅持了一個月後,就不太喜歡,也顧不過來,常常爽約。開始她還找點理由,說工作忙或是頭疼腦熱身體不舒服,後來乾脆連理由也不找就不學了。
女兒倒是還在學,不過常常會說:「媽媽一點也沒堅持性,說話不算話!」
她媽媽反而會回她一句:「學琴是你自己的事情,把媽媽扯進去幹嘛?媽媽又要上班,又要忙家務給你做飯,你懂點事,行不?你什麼時候把你媽累死,你就高興了。」
既然工作家務是生活常態,不是承諾和孩子一起學琴後才出現的新情況,為什麼起初不多想想那麼輕易就答應呢?而這個孩子又看到了什麼說話算話的榜樣呢?
荷蘭媽媽的做法就要謹慎和理智多了。
荷蘭媽媽:「你要讓媽媽和你一起學東西,首先要選一樣媽媽和你都喜歡並且想學的。你怎麼不問問我喜歡不喜歡學鋼琴啊?要是媽媽不想學琴,那麼我們可以找其它我們都喜歡的一起學。勉強學,多不開心啊,你也不喜歡被勉強吧。」
荷蘭女兒:「媽媽,那你想學鋼琴嗎?」
荷蘭媽媽想一想,說:「我可以試試。」
女兒喜出望外:「太好了,那我們就一起開始學吧。」
荷蘭媽媽:「我只答應先試試。媽媽先和你一起學兩個月,再決定之後要不要繼續吧。還有,媽媽要和你一起學琴,還要安排一下工作和家務的事情。我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我們再一起開始。」
於是,荷蘭媽媽把這個計劃告訴了其他家人,也通知了自己單位的上司,安排好了在女兒學琴的每周四提前一小時下班,回家和女兒一起學琴。學琴當天會晚一個小時開晚飯,爸爸要幫助準備一些菜餚。
兩個月後,荷蘭媽媽徹底喜歡上了彈鋼琴,到目前還在和女兒一起學琴,已經4年了。
可以看出來,荷蘭媽媽首先解構了承諾,她對承諾的看待很慎重、分析很細緻。她闡明了要尊重別人的喜好,界定了承諾的時限,並且安排好了工作和家務的平衡及履行承諾需要的支持。孩子在整個過程裡,得到的不僅僅是和媽媽一起學琴的樂趣,還有很多規劃和分析事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承諾的許下和履行需要謹言慎行。
再有,要「信守承諾」很重要的是對違背承諾後的應急反應,如何分析和解決狀況,並重新建立互信關係。
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去參加了一場周末派對,回家時比應承父母的時間晚了兩個小時,到家之前也沒跟父母致電告知晚歸的情況和原因。可以想像,當孩子用鑰匙打開家門後,要面對的肯定是等孩子等得焦頭爛額的父母,可中國和荷蘭家長在開口後的訓斥側重點立馬就可以見到不同了。
中國家長的做法一般是先情緒激動的訴說自己是多麼提心弔膽的焦慮,怕孩子出什麼意外;接著,指責孩子是多麼不懂事也不告知家人晚歸的情況害父母操心;最後,氣頭上放下狠話:「以後再也不許你出去玩了!」
在中國家庭裡,誰都知道說出「以後再也不許怎麼樣」的父母其實對此完全沒有監控和執行力,所以這幾個字是帶有恐嚇性質的空話。而孩子下次要去派對的作法基本上是會隱瞞或撒謊了。「爸爸,我去同學家做作業。晚點回來!」「媽媽,我周末和幾個同學去郊遊,要在外面住一晚」……這樣的臺詞和與同學串通的「密謀」從此開始不斷上演。
而荷蘭家長的做法一般只糾結於一點:你許諾的返家時間為何要違背?你不遵守承諾, 下次如何能被信任?
在荷蘭家庭,大多會這樣交流:
荷蘭孩子:「對不起,我玩忘了。我最初沒有想到派對會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以為玩到12點就差不多了,結果不知不覺玩到了凌晨2點。」
荷蘭父母:「沒有預料到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沒有打電話告知我們?我們在為你擔心,知道嗎?遇到這種情況,你要和我們商量,不能擅自採取行動,這是一種相互的尊重。」
荷蘭孩子:「知道了。不過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能否把離開派對的時間從12點延後到凌晨2點呢?因為真正帶勁的音樂從11:30 之後才開始,12點就走太掃興了。」
荷蘭父母:「這樣吧,你凌晨1:30結束派對,凌晨2點是你到家的時間,不能再晚了。」
荷蘭孩子:「好,凌晨2點到家!如果有任何特殊情況,我會提前致電和你們商量。」
荷蘭父母:「你這次沒有遵守承諾按時回家,你的理由我們接受,我們願意再相信你一次。下次派對的回家時間,已經按照我們的商量重新調整了,你能遵守嗎?」
荷蘭孩子:「會的!」
荷蘭父母:「你已經失信一次了,如果下次再犯,你自己建議一個懲處方式吧。」
荷蘭孩子:「我肯定會做到的。如果沒有,我就罰自己半年不參加任何派對。」
荷蘭父母:「一言為定!誰都不希望你半年參加不了派對,你只要說話算話,我們不會幹涉你每月去一次派對的頻率。好,晚安,作個好夢!」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用家庭間的談判來討論對承諾的遵守,以及對彼此信任關係的重建和以後規則的運行模式、獎懲方式。以這種方式確立出來的新準則是理性和實際操作監督力很強的,雙方都容易遵守。而父母和孩子間行為和信任的透明度也很高。
信守承諾,決定了每個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責任感、堅持性和審時度勢的能力;它甚至左右著社會和人情關係間安全感的張力。這是個大課題,但我們不妨從小地方做起,多一絲謹慎,多一點耐心,多一份態度,多一層安排,多一些交流,如此,我們與孩子共同修煉這四個字:信守承諾!
---·你覺得有道理嗎?·---
---·歡迎給我們留言哦!·---
---·更多教育的妙招還能在「教育家」裡找到!·---
---·這就「溫柔而堅決」的下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