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徹斯特大學教授 Celeste Kidd,重新做了「棉花糖」這個實驗。在引入「棉花糖」實驗之前,她將孩子分成A、B兩組,同時讓孩子們和她的同事一起畫畫,旁邊放了一盒用過的蠟筆。有一位同事會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現在用這些舊的蠟筆,或者稍等一下,她會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蠟筆」。幾分鐘後,A組的那個成人拿著全新的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成人空手回來,和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同樣的情況又重複了一遍,這次是許諾有新的貼紙,同樣的,A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貼紙,而B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經過這兩次前期的「熱身」後, Kidd開始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也就是成人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四倍。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麼?
不得不說,當我讀到這個改良後的實驗結果時,內心觸動是很大的。我不否認自控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讓我觸動更大的是,環境對於孩子自控力養成的影響。當孩子所在的環境可以始終做到信守諾言,即使再小的事,答應孩子就能做到,那這個孩子就會更加願意自控;而如果他們所處的環境是「出爾反爾,連哄帶騙」,那孩子就會明白「現在吃到肚子裡的才是最保險的」,自然不會體會自控力的價值。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所處環境中非常主要的因素。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乖、聽話」,最常用的招數之一就是「哄騙」,隨口許諾:
「穿上鞋子,待會兒給你買冰淇淋~」
——結果媽媽忘記了
「寫完作業,帶你去兒童樂園玩~」
——結果媽媽忘記了
「別哭,爸爸上班去了,一下班就回家陪你~」
——結果爸爸又加班了
我們以為孩子小,不懂事,記不得。所以隨口承諾,轉頭就忘。但其實孩子很聰明,很懂事,他們看樣學樣,久而久之……
「我現在就要吃冰淇淋!」
——即便穿上鞋子,也不一定吃得到啊!
「我現在就要去兒童樂園!」
——過會兒不知道能不能玩,還不如現在就玩起來呢!
「爸爸你能不去上班嗎?」
——因為好像每天都不能按時回家陪我!
信守承諾」這件看起來很easy的事情,我們自己又真的做到了嗎?也許,是我們自己一點一點磨掉了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助長了他們「立刻滿足」的欲望,失去了等待「第二顆棉花糖」的耐心,是我們,影響到了孩子的「自控力」。
有父母會說,「那當時的確一忙就忘了,我後來也道歉了啊。」當日盼夜盼的那個期待沒有實現,孩子一定會感到失望和委屈,也許他們當下的確原諒了我們,但這種失望和委屈的情緒卻一直會在那裡。 而如果我們還不斷地重複著「承諾-道歉」,那長期以往就會影響孩子對於周圍的人和環境的信任感,就會影響他們很多的決策。承諾是個特別嚴肅的詞語,如果我們無法兌現,請不要隨意說出口。要知道出來混都是要還的,「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也就不奏效了。
下一次,當孩子又出現任性淘氣的現象時,當我們又想用一句輕易的許諾來矇混過關時,請千萬三思。這樣的許諾,不僅沒有從實質上解決當下的問題,還從長遠損害了孩子的自控力,得不償失啊!
整理於網絡,出於傳播信息的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