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手機就一直響個不停。
說來也巧,昨晚上手機沒充電,早上出去就放家裡了,回來一看妻子的十幾個未接電話,微信幾十條未讀信息。
接通電話後,猛然間才發現,今天是兒子的生日。
轉眼間兒子已經三歲了,一瞬間,感覺自己好不稱職。
昨天自己還是個孩子,今天自己的孩子已經開始長大了。
答應兒子的生日禮物,也自然不能兌現了,小傢伙所以從早上就一直在問媽媽「爸爸的禮物怎麼還沒有來啊?」
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在所謂的生活路上拼搏的我們,究竟欠了孩子多少承諾?
中午笑著跟兒子說,等爸爸回來了,給他補一個禮物,帶他出去玩玩。
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當時總是說各種忙,然後各種關於「補」的承諾漫山遍野。
其實,我們都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孩子也許不是要那一個關於生日的禮物,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成長過程中,每一個特定的時間,那些重要的人,一個都沒有缺席,而已,僅此而已。
這些,我們如何補償?
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曾經多少次父母親面前的信誓旦旦,我們究竟實現了多少?
父母六十歲的遺憾,百年之後跪得再久也無法彌補;孩子三歲的生日,在四歲時給得再多也是枉然!
每個月在朋友圈都能看到很多關於孩子的心語:
●抱歉了,媽媽要去掙錢給你更好的生活,這個假期不能陪你了,乖乖聽話,媽媽愛你
●寶貝,這個生日爸爸媽媽不能陪你一起過了,在家要聽爺爺奶奶的話,寶貝生日快樂,我們愛你
●今天兒子突然說,老爸很久沒有和他一起拍照了,爸爸工作太忙了,對不起
●女兒的開學典禮不能參加了,難受,這個國慶媽媽一定抽時間帶你好好出去玩,補償給你
●一不小心,寶寶兩歲了,可惜我不能陪她了,難受,希望寶寶開心快樂
●孩子,對不起,為了更多人的幸福,這個春節我不能陪你和媽媽了,希望你能理解爸爸,明年爸爸一定在家陪你們,哪也不去
……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影子,與其說是美麗的謊言,不如說是沒力的承諾。
我們總是喜歡歸結於工作太忙,總是賦錯於生活的艱辛和壓力的重壓。
成年人的世界,辛苦似乎成為了所有事情的藉口和理由,似乎所有的辜負都理應被順理成章。
趁現在,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給自己一個靜心的機會,盡孝不能等,對孩子的陪伴同樣如此。
不妨回頭看看——
孩子第一次說話你在嗎?
孩子第一次走路你在嗎?
孩子第一次理髮你在嗎?
孩子第一次吃飯你在嗎?
孩子第一次進校你在嗎?
孩子第一次得獎你在嗎?
……
這幾年,關於未成年人犯錯的事件屢見不鮮,一時間竟覺得是不是現在的社會太多不好的東西,把孩子們帶壞了。
直到今天才發現,跟社會沒有關係,社會還是那個社會,孩子也還是從未變過的孩子。而變的是父母——
70後、80後是改革開放最受益的一代,一夜間一股颶風把全中國的人吹得到處都是,感覺在哪裡都能淘到淘不完的金。
於是,這群90後、00後的孩子大多數成了「自我長大」與」自我成才「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們這兩代人最大的受害者和犧牲品。
有一種場景叫孤單,孩子的童年缺少得太多。
記得有一次,兒子吃飯不安分,總是喜歡到處跑,當時工作也比較煩,一下子沒忍住,就揍了他一頓。
第二天,他告訴媽媽,說爸爸經常不回家,還打他,以後他不喜歡爸爸了,喜歡媽媽。以前兒子是最粘我,只要我在,其他人基本都忽視的那種。
後面一個星期,都沒有怎麼找我,見到我就遠遠的看著,那眼神,感覺我既陌生又遙遠。
我們總是在抱怨別人無法理解中年人的苦衷,那我們是否又懂我們自己孩子的世界?
2018年12月2日,湖南益陽沅江市泗湖山鎮八百裡村,12歲的吳某康因吸菸被母親發現毒打一頓。當然吳某康不滿母親管教太嚴,到廚房拿起刀對母親捅了20多刀。然後跟個沒事人似的繼續摟著弟弟睡覺。
第二天警察在錄筆錄時,吳某康說,「我殺的是我的母親,又不是別人。」
多麼殘酷卻無助的回答。
吳某康在小學五年級寫了一篇作文《爸媽,我想對你說》,他的媽媽經常加班,爸爸痴迷於打麻將。在文章的結尾,他說,」媽媽,你少加點班,爸爸,你少打點麻將吧,我失去的愛太(多)了。「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我們有的是時間陪伴;
我們總以為路還長,我們有的是機會彌補;
我們總以為時間會給我們無數個「食言」創造赦免的機會。
殊不知,我們一夜未歸,我們的孩子早已經長大。
殊不知,欠孩子的那些陪伴,或許都將成為一筆血債。
在我們的世界裡,總是有太多的以後,有太多的將來,有太多的關於現在的遺憾與藉口。
很多人的工作追求穩定,是為了孩子。拼命拿下昂貴的學區房是為了孩子,甚至不惜拋棄父母遠離他鄉也是為了孩子。
可是,我們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嗎?
或許,他只要爸爸我們早半小時回家,陪他玩一會積木;
或許,她只想媽媽周末不出去加班,陪她去買雙鞋;
或許,他們只是希望我們少一場應酬,陪他們去看一集動畫;
或許,他們只求我們推掉一場麻將,在家陪他們吃一次飯。
——
成年人的世界,欠孩子一個巨大的承諾。
當我偷偷放開你的手,看你小心的學會了走;
因為你心中不明白離愁,於是你快樂得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