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給孩子的究竟是幸福課,還是成功學?

2020-09-25 童行學院

你想要孩子幸福,還是成功?


當我們被問到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是什麼的時候? 最常聽到的回答是:我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健康、擁有幸福的人生。相信大多數父母和我一樣,都非常認同這個期望。


可是幸福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樣。一些父母可能會認為想要幸福首先就是要取得好的成績,因為考好就能進入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就可能獲得成功和財富,從而就可以擁有幸福。



不過,成功等於幸福的假設其實也是不成立的。不可否認,成功更容易讓人享受生活,但是,外部衡量成功標準通常是金錢,地位,名氣等等。擁有了這些的成功人士不一定就能獲得幸福感,而即成功又幸福的人肯定不僅是因為獲得了金錢、地位和名氣。


我的導師奧斯卡.柏尼菲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位女士曾去他巴黎的工作室找他做諮詢,這位女士不到40歲,已經是一家公司的總裁,她從小到大都很成功,總是可以在各種考試和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後贏得了地位和財富,但是她來諮詢是因為她生活的不快樂,因為她已經習慣了競爭,總是不自覺的把周圍的人都當做競爭對手,在長年的實踐中,如何競爭並勝出已經變成了她的固有思維模式,影響著她和合作夥伴、同事和朋友的關係,讓她沒辦法建立有意義的長期關係。她不幸福。


再給大家講另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一位朋友去非洲的肯亞採訪了一位黑人老師,這位老師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平民窟,遍布暴力和危險的病毒,他卻在那裡默默的了十年的芭蕾。一間殘破黑黑的小屋子,成為無數貧民窟孩子的夢想教室,在這裡孩子們可以忘記他們的出身,成為任何人,他們在舞蹈中自信、靈動、表達著美,他給孩子們插上了夢想的翅膀。他是幸福的。


從這兩個真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幸福,只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每個人感受到的,所尋找的幸福可能都不一樣,而外在獲得的成功,和幸福的關係其實並不大


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數據顯示,成功,其實只能影響我們幸福感的10%,剩下的50%是基因決定的,另外40%是我們的心理決定的。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那40%幸福感,而啟蒙的第一步是幫助孩子構建正確的自我認知和積極心態,給孩子一副 『幸福』的眼鏡。


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認知


1、首先來看看,自我認知到底是指什麼?


古希臘的神殿上刻有一句話「認識你自己」。自我認知 Self-cognition,簡單的說,就是了解和認識自我的過程。包括對自己情緒和感受的認識與調節,以及自我評價、自我規劃的能力,包括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缺點,意識並調整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望,並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律。


人的一生都在動態變化中不斷的進行自我認知和調節。我是誰?什麼能夠讓我跨越時間和變化而保持不變?


身份問題是哲學經典問題,我給學齡前和高中的孩子們都教過,這個問題貫穿我們一生,我自己在回國後就有兩次重新反思「我是誰?」的經歷。因為每一次和不同人群和文化的碰撞,都能幫助我們更深的認識自我。



2、那麼,孩子的自我認知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對孩子來說,孩子1歲前還沒有自我的概念;大約在18個月,孩子開始形成自我意識;2-3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認知進一步發展,更複雜的情緒開始出現,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3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提升,開始從生理層面進入社會層面,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能力和開始理解自己的情緒;


從5歲開始一直到小學階段,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構建開始越來越受到外界反饋的影響,孩子會從外貌、性格、人際交往等多方面來認識和評價自己,父母的評價對孩子影響仍然非常大,是孩子構建自我時的『鏡子』。之後同伴帶來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孩子開始在同伴關係中進一步構建認識自我。


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構建健康的內在自我和認知呢?如何幫助孩子構建自己內在評價體系?


我們知道,上學後,孩子就會開始不自覺的用外部評價體系來要求自己。軟實力啟蒙的重任主要落在父母身上,今天的課程中,我給大家的錦囊是:2個心1個思。方便大家記憶。



作為家長,我們有哪些方法

可以幫孩子構建積極的自我認知?


2個心,是指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心。


1個思,主要是指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看如何培養孩子的2心1思。


第一心:自信心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也是很常用的一個詞。我們通常理解的自信心就是「相信我能做到」,但是自信心其實有更豐富的內涵,包括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評估,這個正確評估是基於對自己過去的表現和能力的自我評價


舉個例子,一個人可能不擅長做一些事情,但是做不好某件事情可能並不影響這個人對自己的自信,而這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認識和評估,他知道自己做不好的原因,他可能是不感興趣或者初次學習,他知道只要努力就可以提高能力,他能夠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所以不在意外人的評價或嘲笑。


簡單的說,自信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預期,和對自己先前表現和能力的自我評價(Lenney,1977)。心理學在線詞典將自信定義為: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潛力和判斷的信任,或者相信自己可以成功面對日常挑戰和要求。


我們知道,自信可以帶來幸福感,當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時,我們就會因為成功而感到高興,我們就會更有活力和動力去採取行動,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都有這種體驗。


從自信的涵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小時候天生自信心就不足,因為他們能力真的有限,也沒有很多過去的成功經驗來支撐。


我們有時候會培養孩子對自己盲目的「自信」,但是沒有對自己能力的客觀評估來支持所形成的盲目自信其實是『自負』,是脆弱的,更容易帶來失敗感。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塑造孩子內在評價系統的重要一步,父母親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客觀的了解自己的能力。


有家長可能會問:具體如何幫助孩子客觀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呢?小孩子能力本來就很有限。



這裡有5點建議:


首先,父母要調整衡量孩子能力的標準,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更不要以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作為尺子來衡量孩子,而要基於孩子本來的樣子,基於孩子昨天或去年的表現,在此基礎上來衡量孩子能力的進步,並給予孩子即時積極的反饋。


其次,不要忽略孩子天生的能力,生命誕生本來就是奇蹟,從孩子一出生就會吃奶,能抓取,具備超強的感知和學習能力,不要忘了從這些能力開始肯定孩子;等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身體各部分的能力,譬如手的能力,腳的能力,以及其他各身體部位,甚至器官的能力,這些人類天生的強大能力很容易被忽略,幫助孩子認識身體和身體的能力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還可以給孩子信心。


第三: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獨特的外形和外貌,孩子小時候容易因為別人一句對自己外表的負面評價而影響自信心,父母要在早期就幫助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大眼睛小眼睛,黑皮膚白皮膚,鼻子嘴巴的形狀如何,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人喜歡的可能不一樣,但是不可以隨意評價嘲笑他人。


第四,父母要觀察發掘孩子的興趣和優勢,鼓勵並幫助孩子在這些方面提升個人能力。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多讚揚孩子的每一個具體的進步,用正面的溝通方式和鼓勵成長性思維的讚揚方法,稍後我們會具體介紹。


最後一點,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這是孩子自信自尊心的基礎。我們要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體諒孩子,尊重孩子。生活中不要忘了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每天給孩子充滿愛的擁抱和鼓勵。被無條件接納和愛著的孩子才更有勇氣踏出舒適圈,擴大自己的探索領域,將來才能走的更遠。


第二心:責任心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首先要做到的是放棄控制孩子的欲望,如果你關注的是孩子聽不聽話?做的夠不夠好?那麼你很可能會錯失很多培養孩子責任心的機會,推遲孩子內心的成長。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具體來看,包括下面7個方面的品質。


成為一個可靠的人,讓我們覺得可以信賴你;


遵守自己的諾言;


說到做到,履行自己的承諾;


盡全力做事,不輕易放棄;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做的好的時候接受表揚,做的不好的時候承認錯誤;


集體意識,你是家庭和集體的一員,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可以先從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幫助孩子養成對自己負責的習慣。譬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衣物,洗自己的手帕,出門前準備自己的書包行李,自己訂鬧鐘等,多給孩子自己嘗試和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孩子大一些就可以鼓勵他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一開始可以只是擺筷子,擦掉自己打翻的果汁,再到幫忙收拾打掃房間等,不要嫌棄孩子一開始做不好而代勞,要給孩子多多動手和練習的機會,


培養孩子責任心的溝通秘訣是:多描述自己的期許,自己期待孩子做到的樣子,儘量不要說教和直接的命令。譬如:媽媽好期望你能自己提前收拾好書包,早上鬧鐘一響就能自己起床穿好衣服,能提醒媽媽時間,保證我們可以提前出門,如果這樣媽媽就太開心了。如果孩子做到了要即使給予積極反饋。



一思,是指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方式


成長性思維是斯坦福教授卡羅爾.德偉克教授提出的理論,她去年因此獲得了號稱是教育界諾貝爾的『一丹獎』。


具體來說,如果我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我們擁有的就是成長性思維模式。

當孩子擁有成長性思維,他將樂於接受挑戰,並會積極的擴展自己的能力。而且當他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迎接新挑戰,他的大腦中的神經元就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連結,長久下去,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固定思維的孩子:規避挑戰,痛恨變化,總關注限制,認為無法改變現狀,不接受批評,喜歡待在舒適區中,有時覺得努力無用,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


成長性思維的孩子:歡迎挑戰,擁抱變化,總是尋找機會,認為凡事皆有可能,珍視反饋、主動學習,喜歡探索新事物,覺得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認為學習是終身的視野。


德偉克教授還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句稱讚的話對孩子的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實驗得出的結論大家可能都聽過,不要輕易讚揚孩子的聰明,而是要讚美他的認真、勤奮、堅持和努力。



下面送給大家15個讚揚孩子的方法:


  1. 努力:你很努力啊。
  2. 堅毅:儘管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
  3. 態度:你做事情的態度非常好,很積極
  4. 細節:你遊泳時『手部的姿勢更標準了』,在XX方面進步了很多
  5. 創意: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真的很有創意
  6. 合作:你和夥伴們合作的真好
  7. 領導力:這件事你負責的很好
  8. 勇氣:你不怕困難和挑戰,我很喜歡這一點。
  9. 熱心:你幫助她完成了任務,做的真不錯,很熱心。
  10. 責任心/條理性:你的房間/書整理的很好,你很有責任心/條理。
  11. 信用:我相信你,因為前幾次你都說話算數,很講信用。
  12. 參與:你今天參加活動時表現的很好
  13. 開放虛心:你很重視別人的意見,你真的很虛心。
  14. 選擇:你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很驕傲
  15. 細心:你記得『帶傘』,考慮的真周全。


總之,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具體明確,要讚揚過程,而不是結果,可以讚揚你希望孩子具備的品格。目的是,鼓勵孩子坦然接受挫折,願意不斷進行自我挑戰,培養他們的成長性思維。


結 語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


現在很多人焦慮孩子幸不幸福,更多人焦慮孩子成不成功,其實外在的成功和幸福的關係不大,而內在的幸福才能真正豐富我們人生的體驗,對於孩子,我希望能通過一系列的軟實力啟蒙,教給孩子幸福的能力。


孩子的自我認知從兩歲左右開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幫助孩子構建健康、積極的自我認知,具體該怎麼做呢?有一個錦囊給到你,2個心1個思。


2個心,是指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心。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塑造孩子內在評價系統的重要一步,父母親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客觀的了解自己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可以先從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幫助孩子養成對自己負責的習慣,還要鼓勵孩子多多參與家庭事務,承擔起家庭一員的責任。


1個思,主要是指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在這一部分,我也給出了15個讚揚孩子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希望能通過這2個心1個思,逐步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這是他們以後獲得幸福的能力的基礎。



童行學院介紹

童行學院創辦於2017年,創始人是雨果獎得主郝景芳,核心團隊均來自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頂級學府和國際學校、網際網路教育公司等一線教育機構的優秀教育從業者。童行學院專注3-12歲兒童通識啟蒙,通過科學系統、趣味有效的探索型課程,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培養具有創造力思維的未來人才。童行學院建立四大思維模型,培養十二種思維能力。讓孩子一通百通,學任何學科都遊刃有餘,目前已經服務超過20萬家庭。

童行學院為孩子搭建進階式課程體系,通過幾年深度進階學習,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創造力人才。幼兒階段讓孩子開闊視野,了解世界。小學低年級讓孩子學習大師經典、建立多學科思路;小學高年級讓孩子發現興趣方向,進行精深鑽研,創造作品。以驅動性問題引導思考,讓孩子愛上學習,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童行學院」。

相關焦點

  • 一生E本平板電腦||我們教給孩子的究竟是幸福課,還是成功學?
    ,還是成功?他是幸福的。從這兩個真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幸福,只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每個人感受到的,所尋找的幸福可能都不一樣,而外在獲得的成功,和幸福的關係其實並不大。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數據顯示,成功,其實只能影響我們幸福感的10%,剩下的50%是基因決定的,另外40%是我們的心理決定的。
  • 王開東:斷子絕孫的成功學
    但是,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黃洋被投毒致死新聞的留言中,竟然有不少大學生坦言:「自己也常常有把舍友滅了的衝動,只是因為膽小,才……」究竟是什麼使得我們的學生鋌而走險,必欲殺舍友而後快?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斷子絕孫的成功學肯定少不了。留言中,不少大學生都說:舍友那麼優秀,還想不想讓人活啊!成功學,以教育之名,扭曲了孩子的心靈,毒害了社會氣氛,惡化了人際關係。
  • 假哈佛校訓是翻版成功學
    且來看看這些編造的哈佛校訓: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現在淌的哈喇子,將成為明天的眼淚……足夠勵志,但一看就知道不過是拉哈佛的大旗,做「成功學」的虎皮。   編造的哈佛校訓,其主導思想幾乎都集中在一點,那就是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學習與考試的成功。這不正是國內許多學校灌輸的成才理念嗎?
  • 在朋友圈買下編程課,你上的是 Python 還是成功學
    圖片來源:潘石屹微博這個課究竟在學什麼為了對此類課程一探究竟,36氪作者報名參與了8.9元的體驗課。和很多網絡課程一樣,首先要添加一名助教老師,並拉入同期的學習群,該群主要為實操課答疑、每日認知課學習、學員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習打卡,這次作者所在的群為227人。
  • 教養究竟是奪命的利器,還是幸福的天使? 要不要教給孩子?
    ——德漠克利特(看,說得多好,我們這些沒什麼遺產留給孩子的窮老百姓不用發愁了,我們多提高自身教養,把教養留給孩子比把存款留給孩子有價值得多!感謝你!德哥,我們認識得太晚了!) 二語言總是是蒼白無力的,有開空頭支票之嫌,事實勝於雄辯。看幾個真實的例子。
  • 成功學,你給我閉嘴
    中考,高考,求職,社會都在教每一個人成功。可我覺得教人避免失敗比教人獲得成功更有用。最近我真的受夠了。處處都是這個90後財富自由了,那個00後都開始創業了。聽著就煩。一年時間從一個一線銷售,做到我們公司當時最年輕的銷售經理。以為自己後面發展會一直順利,做了三年多快四年的銷售經理,一直沒有晉升,後面不甘心原地踏步,辭職。第一份工作和第二份工作,我運氣都很好,行業內都是最優秀的公司。可是自己的這兩次辭職的教訓不是更能幫人看清問題嗎?
  • 沒有人可以教我們快樂,但《哈佛幸福課》可以!
    成年人的崩潰,可能不是工作的壓力,不是單身的孤獨,不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更不是看不到的希望,而是在面對父母或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的人,關於你為什麼沒有錢,為什麼沒能像別人一樣結婚生子,為什麼人到三十還是今天這副德行的追問。
  • 川普老師的成功學
    在促銷廣告中,這位富豪宣稱:「在川普大學,我們教你成功。這裡就是要做到這點——成功。它會發生在你身上。」以「川普大學」為名,他推出了一系列成功學課程、書籍和視聽產品。因為冒充大學,川普還被紐約總檢察官告了一狀,控訴他做虛假廣告。在吃了多起官司後,這家公司已經不再使用「大學」字樣,改名為「川普企業家計劃」。
  • 孩子不聽話,究竟是孩子太潑皮,還是家長教的方法不對
    孩子不聽話,究竟是孩子太潑皮,還是家長教的方法不對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覺得比上班工作難多了,會有一種特別強大的無力感。就感覺自己管不住孩子,也不知道是用什麼方法去管,對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歇斯底裡哭鬧,不顧及面子的時候,家長真的是要發瘋了。有的孩子總是亂跑個不停,情緒不穩定非常暴躁,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非常頭疼。
  • 她教育|「幸福家計劃」第二課:情緒的智慧--先懂孩子再懂教
    「幸福家計劃」家庭教育公益服務項目包括線上直播課程、線下沙龍、親子活動等三個系列。還記得參與方式吧?家長們可以關注「義烏女性」公眾號,掃描預告連結中的二維碼進入直播間學習在線課程。歡迎家長們掃碼進家長討論交流群,參與專家諮詢及線下沙龍。
  • 哈佛大學幸福課教給我們的幸福觀,現代人大都心累,最好看看!
    利用積極心理學獲得幸福而充實生活,其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詳解了究竟什麼是幸福,將不幸福劃分成三種類型,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了解下,希望我們都能掌握住幸福的鑰匙。01犧牲眼前的快樂,只著眼於未來目標的忙碌奔波型。
  • 不會讓人成功的「成功學」
    但最近有些人,渴望上一次「成功學」培訓課就走向人生巔峰,結果交了百萬學費不說,還落得個傾家蕩產的下場。普通人聽一次課,最便宜的也要1680元。他們所謂的「成功學」,就是你口號喊得越響亮,說明你越有決心,你越有決心,你就離成功越近。紙上談兵的說辭,成功地鑽了「成功」的空子,讓那些被「成功」迷了心竅的人抵押房產、變賣家當,東拼西湊弄到幾百萬元,轉頭把半生的心血,奉獻給所謂的「成功學」。成功不是學來的,而是靠自己拼出來的。豪言壯語說破天,也不如腳踏實地好好幹。
  • 被「成功學」販賣的「天才」,家長們還學嗎?
    其實翻譯過來,這篇情況說明的意思就是:1、成果是孩子實際操作得出的;2、我們唯一的錯誤就是幫孩子寫了報告,「過度參與」;3、由於這個「過度參與文本編撰」的小錯誤,而並非學術造假,我們申請歸還獎項,大家就別再罵了。
  • 不僅教書也要育人 有道精品課首推中國青少版《幸福課》
    2010年11月,網易公開課年將這門課程版權引入中國,譯名為《幸福課》,從此哈佛幸福課進入中國大眾視野,收穫了壓倒性的口碑,並常年霸佔網易公開課播放量第一名。「積極心理學家曾問過全世界父母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全世界的父母回答都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健康……但是,積極心理學家又問了:現在的學校教什麼?
  • 她教育|「幸福家計劃」第八課: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
    她教育|「幸福家計劃」第八課: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 2020-05-27 03: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僅教書也要育人,有道精品課首推中國青少版《幸福課》
    9月3日開學之際,網易有道旗下K12網校有道精品課聯合清華積極心理彭凱平教授團隊正式發布中國青少版《幸福課》,包含面向3-9歲孩子、主打AI互動體驗的《少兒幸福課》以及疏解中學生學習壓力的有聲課《有道幸福課•聽我說》,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提供差異化的課程方案,旨在為中國青少年打造一款系統化、有實效的心理素養課。
  • 中國青少版《幸福課》向全國班主任免費贈送
    來源:環球網9月3日開學之際,網易有道旗下有道精品課聯合清華積極心理彭凱平教授團隊正式發布中國青少版《幸福課》,包含面向3-9歲孩子、主打AI互動體驗的《少兒幸福課》以及疏解中學生學習壓力的有聲課《有道幸福課·聽我說》,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提供差異化的課程方案,旨在為中國青少年打造一款系統化、有實效的心理素養課。
  • 幸福習習社:上網課的孩子,如何培養他們的自律習慣
    幸福習習社:上網課的孩子,如何培養他們的自律習慣 最近,有很多寶媽來跟我訴苦,疫情期間,孩子都在家上網課,需要家長一直在旁邊盯著。上課的時候要陪著上課,下課之後要陪著寫作業,稍一不注意,孩子就各種小動作不斷,讓人十分頭痛。怎麼樣才可以讓孩子變得自律呢?這是很多寶媽迫切想知道的。
  • 莫被「成功學」綁架人生選擇
    按照所謂「成功學」的邏輯,考高分、上名校,就應該選擇熱門有「錢」景的專業,就應該掙大錢或者當大官,否則便是失敗。在「成功學」的邏輯裡面,有的只是名利、地位、權力,卻沒有「人」的存在,沒有個人的理想抱負、興趣愛好,乃至於是否合適、快樂,都不在成功學的考慮範圍之內。追求這種「成功」或許能夠得到很多東西,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失去自我,可能贏得他人的歆羨,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獨處時的失落。
  • 莫被「成功學」綁架人生選擇
    按照所謂「成功學」的邏輯,考高分、上名校,就應該選擇熱門有「錢」景的專業,就應該掙大錢或者當大官,否則便是失敗。在「成功學」的邏輯裡面,有的只是名利、地位、權力,卻沒有「人」的存在,沒有個人的理想抱負、興趣愛好,乃至於是否合適、快樂,都不在成功學的考慮範圍之內。追求這種「成功」或許能夠得到很多東西,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失去自我,可能贏得他人的歆羨,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獨處時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