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得主,在數學、物理和信息學方面很早就展露天才,之後保送清華,進入「姚班」,清華碩士畢業後就職於摩根大通、谷歌……張昆瑋擁有光鮮耀眼的簡歷,但在谷歌工作兩年後,他選擇回鄉任教,在家鄉山西的一所二本院校——晉中學院成為一名青年教師。
在知乎上的一則「徵友帖」讓張昆瑋令人出乎意料的職業選擇受到關注、被熱議。有人不理解,也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但張昆瑋內心篤定,就像當初他發現自己不擅長科研後毅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我不願意像成功學說的一樣,為了成功捨棄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愛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也就像他的校友同學所說的,學歷應該是給一個人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束縛人生的枷鎖。
張昆瑋的職業選擇和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的鐘芳蓉一樣,都是對世俗成功標準的一種反抗。按照所謂「成功學」的邏輯,考高分、上名校,就應該選擇熱門有「錢」景的專業,就應該掙大錢或者當大官,否則便是失敗。在「成功學」的邏輯裡面,有的只是名利、地位、權力,卻沒有「人」的存在,沒有個人的理想抱負、興趣愛好,乃至於是否合適、快樂,都不在成功學的考慮範圍之內。追求這種「成功」或許能夠得到很多東西,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失去自我,可能贏得他人的歆羨,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獨處時的失落。
在「成功學」邏輯盛行的環境裡,張昆瑋們掙脫成功學的枷鎖,無疑需要超脫於周邊雜音的勇氣,但這種遵從內心的選擇本應常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有人適合科研,有人醉心教學,有人嚮往大城市的車水馬龍,有人習慣小地方的歲月靜好……一個健康多元的社會,給予了每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公序良俗,都應得到尊重,他人無權置喙。
有人覺得名校畢業卻去普通二本院校當教師是一種人才浪費,其實於個人而言,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工作崗位,往往能夠激發工作熱情與潛能,進入更佳的工作狀態,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張昆瑋的轉身同樣具有積極意義。名企可能因為他的離開少了一名普通員工,但地方高校卻收穫了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
近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雙一流」高校不過100餘所,佔比不過十分之一左右,在校生人數佔大學生總人數比例也較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承擔著高等教育大眾化任務,數量多、在校生人數眾,是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但受限於地理位置、學科發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廣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面臨著引才難、留才更難的處境,制約著這類高校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更多優秀人才加盟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可以發揮更大的撬動價值,讓地方院校學生享受優質資源,幫助他們點燃學科興趣,打開瞭望世界的新窗。就如學生評價張昆瑋的課:「第一次接觸編程的時候,只知道賺錢多,但是做過一些題目,我才真正對計算機產生了興趣。」
媒體報導,最近有更多當地學校聯繫張昆瑋,希望他能在業餘給信息學競賽方面有興趣的後輩當教練。張昆瑋因此感慨:「當你看到孩子們好奇的眼睛的時候,你會忘掉一切憂愁和不快。如果能獻身於家鄉的基礎教育,我也不算荒廢一生吧。」答案是肯定的,既在高校任職,又能利用閒暇時間培養有潛質的中學生,助力家鄉基礎教育,這樣的選擇不僅不是對才華和天賦的辜負,反倒是對才華和天賦的最大利用,是人生價值的真正實現。
多元社會中每個人的選擇都值得尊重,學歷應該是助力選擇的階梯,拓展選擇空間的工具,而不應該是束縛人生、囚禁人生的枷鎖。我們都渴望成功,但不必都按照成功學的定義去追求成功,更不應為世俗眼光所綁架。在適合自己的位置盡己所能,就是成功;作為教師,點亮更多的學生,更是成功。
(作者系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