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搭上「網際網路+」快車的時代,不少學校因作業安排、成績查看都要求學生下載APP,但其中也不乏攜帶高價學習消費的項目——
教育APP,請莫「綁架」家長
本報記者 吳雪君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校園的通知》,要求未經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同意,教師不得隨意向學生推薦使用任何APP。近日,記者走訪海口多個中小學了解到,不少學生家長在老師或學校的要求下,下載了「釘釘」「一起作業」「一米閱讀」「曉黑板」「一起中學」「一起小學學生」「家長通」「智學網」等APP,有的就攜帶高價的學習消費項目。
作業軟體攜帶高價學習消費項目
市民何女士的兒子現就讀海口市秀英區某小學三年級。2018年4月,班主任在微信群中通知家長下載APP「一起小學學生」和「家長通」,以此作為作業安排的工具。若不下載就不能完成老師安排的作業,則會在群內再通知。
何女士說,之前,學校每天都會在「一起小學學生版」軟體安排數學、英語作業,有時做完後還有額外的習題訓練,現在這個軟體只安排英語作業了。相對而言,何女士使用「家長通」的次數明顯少於「一起小學學生」。「一般我只用於接受老師的通知,這個『家長通』有很多需要花錢購買的項目,擔心孩子在使用時不小心錯按了就不好了。」
記者通過何女士提供的「家長通」軟體頁面截圖發現,該軟體分為「學習資源」「精品課堂」「孩子學情」「家長說」等欄目,在「學習資源」中就有每日十分鐘訓練營、每日一次直播課及每日故事繪本等學習項目,有免費,也有收費。例如其中的名著與DIY玩具的碰撞售價99元。與此同時,在「精品課堂」中,也用入門班9.9元、素養班510元、狀元讀寫班1010元等消費項目。
「前些日子,班上就有同學家長反映,因孩子不小心點錯,買了4個項目,花了300多元。有些家長還不知道是收費的,更何況是才上二三年級的孩子呢。」何女士擔心地說,這也是她極少使用該軟體的原因。
「上個學需要下載多少APP呢」
陳女士的兒子去年剛升入初中,在海口市美蘭區一所中學讀書。與何女士一樣,她也在班級微信群裡接收到要求下載學習APP的通知。從開學截至目前,已下載「釘釘」「一起中學」「智學網」等軟體,同時也根據通知要求關注了不少的微信公眾號。「這才第一學期就要求裝這麼多軟體和微信公眾號,不知道後面的學習還有多少的軟體,不堪其擾。」陳女士無奈地說。
據陳女士介紹,為提升學生成績查詢效率,學校不再逐一發布成績,要求家長下載了「智學網」軟體,通過註冊填寫相關信息後,便可一鍵免費查詢孩子的成績單。記者從該軟體的「學情報告」欄目中看到,軟體除了查詢成績外,還簡單分析學生在班級中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科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若想深度診斷,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則要選擇學霸套餐,最低開通一年,需要365元。
「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買,反正我沒有買,這個也是自願的行為。但是前些天,老師又發通知要求我們關注『助教君』的微信公眾號,在上面進行成績查詢。」陳女士說,關注後,她發現「智學網」與「助教君」兩者功能基本上大同小異,「這顯得多餘,家長又不敢刪除,實在不能理解。」
近期,該學校正在參加區中學師生朗讀大會,全區師生都參加了此次活動,參加人員需要關注「清弦讀書會」微信小程序。「參加活動是好事,但最近要求添加的公眾號、下載的軟體實在太多,參加一個活動就要關注或下載,這樣的形式顯得太隨意,上個學需要下載多少APP呢?」陳女士說。
陪伴過程由軟體替代真的好嗎
「從家長反映的情況來看,有些收費項目只因孩子點錯了就被扣款,且不論老師推薦APP學習軟體是否從中獲利,至少給家長和孩子添加了一定的壓力,可不用這些APP,家長怕耽誤孩子學習進步,用了又怕稍不留神無端消費,就這樣被『綁架』,哪裡談得上自願?」
在海南師範大學郭敏老師看來,「網際網路+」時代,教育也搭上「網際網路+」快車,APP學習軟體有它的優點,比如承載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多元有趣,某種程度上解放了一些忙碌的家長。可凡事都有個度,下載多個APP,對家長們的手機容量來說是個負擔,給孩子們帶來的教育效果需重新衡量,而APP上的一些收費項目,更有可能形成消費陷阱,給家長們帶來經濟上的損失。
與此同時,從APP學習軟體對孩子的影響來說,缺乏自制力的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是否會帶來不良影響;長期使用手機對孩子們的視力是否會有傷害;老師、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是一種陪伴的過程,之間會有情感的交流分享,如果這一切都由冷冰冰的軟體替代,真的好嗎;過度依賴學習軟體的孩子,手寫等動手能力又如何保障?在郭敏老師看來,這些問題都需要審視。
走訪中,記者也了解到,目前APP學習軟體進中小學校園的現象引起了教育部門的注意。日前,教育部辦公廳曾印發了《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校園的通知》,要求未經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同意,教師不得隨意向學生推薦使用任何APP。海南省教育廳也下發相關文件,表示將進行排查,擅自推薦的老師將受到紀律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