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教育因網絡頻頻曝光而引發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接二連三,先是演出券事件,接著是幼兒疑似遭針扎事件,再是家長跪求事件。
面對洶洶而至的網絡關注,姑且不論這些事件背後的真相究竟如何,單就實質性的影響而言,是一次又一次假借網絡民意對教育的另類綁架,雖然快意了一些網民對教育的一時洩憤之情,但最終會疊加和演化成對萬千孩子和家庭的深遠傷害。
這種對局部、個別事情的片面化解讀、無限化放大、非理性宣洩,甚至在一些別有用心的家長和自媒體的操縱下,選擇的角度是負向的,表述的情況是過濾的,呈現的現象是浮淺的,折射的問題是扭曲的,表達的情緒是偏頗的,但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更可悲的是教育群體(包括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和教育主管部門)不得不一次次為個人的表演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讓本就讓制度束縛手腳的學校更是不敢邁步,讓本就戰戰兢兢的老師更是如履薄冰,讓本就缺乏全面發展的孩子更是失去太多鍛鍊的機會,讓本就感覺上學難的家長在選擇學校時只會更加困難,讓本就壓力很重的教育主管部門更是疲於奔命應付所謂的輿情,無暇顧及當下教育核心問題的有效解決。
從此意義上講,這不但是對教育赤裸裸的綁架,更是對教育無端的傷害!因為網絡上曝光的看似是個別事件,但留給民眾的一直是片面的視角,煽動的一直是潛藏在民眾內心的不滿與偏見,但最終傷害的永遠是教育整體,最終埋單的只能是學生和家長。
我們不能不承認教育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的現實,但絕不能像個別網民所妄言的一樣「教師是無良知的,學校是不負責任的,主管部門是不作為的,教育是沒希望的」。要知道,我們的孩子還要靠他們去培養,我們的教育還要靠他們去改善。我們可以科學的建言、理性的表達,但不應該宣洩情緒、表達私憤,更不應該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整個行業。畢竟,我們不能因為一顆樹木的衰敗就說是整個森林是荒蕪的,不能因為一件事情的無良與出格就斷言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這既不客觀更不公平。
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教育變得愈發戰戰兢兢。除了教育本身尚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外,網絡聲音對教育所帶來的壓力與衝擊也是一個主要因素。近一兩年,筆者親眼目睹和深度了解到幾件教育上因網絡媒體的不實報導帶給當事人巨大傷害的所謂網紅事件。可事情真相恰恰不是(至少不全是)網絡媒體所報導的那樣,但短短幾個小時一旦發酵成熱點事件,事態就不是任何人所能左右,而且其發展趨勢也往往會走向一個荒誕的方向——事實究竟怎樣事先既無任何考證,事後更顯得無足輕重,不少網民關注的只是是否符合自己設想的邏輯與認知,越是符合人們心理陰暗一面越是被關注和放大!
對此,讓人不禁不要問網絡媒體究竟是怎麼了?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究竟還有沒有起碼的底線與良知?結果卻往往是令人極度失望的,只有不問青紅皂白的傷害,只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卻沒有留下一絲辯解的機會,而且結果往往是「迫於輿論壓力」當事人不得不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那怕是你比竇娥還冤都不會有人同情和在意,更不會有人為你的無妄之災說句公道話和擔一分責。當教育被這種情緒所籠罩時,後果是可怕的。教育本是個塑造靈魂、傳播真理的聖地,當她被謊言和無知經常所裹挾時,真不知道是誰的悲哀?
自媒體不是法外禁地,網絡也不該是道德和公理的法庭。在網絡聲音越來越困擾甚至綁架教育等民生核心領域時,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強監管和審核,讓網上傳遞的東西至少保證不悖事實,不傷公理和大義,不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同時,網民也應該自覺堅守事實底線、良知底線、道德底線、情緒底線和法律底線,只有人人都能以身作則,合理訴求、理性表達,則人人才可共享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註:若認為文章還有一絲價值,敬請關注和薦讀。
《永恆坐標》微信公號:xawbsjh
今日頭條APP用戶名:正道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