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文
「唉,這孩子回家了也不跟父母說那麼多話,整天抱著個手機」,前幾天,朋友給我吐槽上中學的兒子平時也不怎麼跟父母說話,把時間幾乎都用在了網路遊戲和手機聊天上,朋友覺得很鬱悶,不知道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到底該怎麼教育好孩子?
確實,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網絡都給家庭教育帶來了哪些衝擊呢?
(1)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進行重組
網絡既改變了社會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家庭結構和功能,網絡時代的親子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親子關係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農業文明時期,提倡的是一種「父為子綱」的親子關係。這種親子關係主體單一,具有絕對的依附性和嚴格的等級性等特點。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子女被視為父母的「私有財產」,子女的教育和發展完全掌握在家長手裡,毫無個性和主體性可言。
到了工業文明時代,變成了一種「工具型」的親子關係。這種親子關係中,父母要把子女培養成「有用人才」。在我國當前的親子關係中,我們不難發現親子關係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學習與監督學習;家庭教育所奉行的主要價值觀就是「學習至上」的原則。
在信息文明時代,親子關係演變為「民主型」的關係。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孩子可以成為父母的老師;在親子交往時,逐漸增加了親子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成分。平等對話、民主交流成為最受孩子們歡迎的親子交往方式。
我國目前家庭教育中的親子關係,正在從「工具型」親子關係向「民主型」親子關係過渡,但依然具有較明顯的「工具型」親子關係的特點和傳統親子關係的痕跡。
網際網路的發展,也促進了親子關係的發展,讓親子關係從「工具型」向「民主型」轉變,孩子和父母的地位越來越平等,家庭氛圍也變得越來越民主了。
(2)海量的網絡資源可供選擇
網際網路時代,網上有海量的資源供我們選擇。面對網際網路,我們就像遨遊其中的遊泳運動員,既可能會挖到寶藏,也可能會遇到汙泥。我們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求助網際網路,既方便快捷,又省時省力。
前幾天,我給孩子輔導數學作業,需要出幾道同類題,我一時找不到,後來就下載了一款手機app,可以直接掃描題之後識別,分析知識點,然後列出同類題。而且還可以把錯題收藏在錯題本裡面,便於以後複習使用。我當時覺得這個app真是我的輔導作業「小助手」,很方便。
但是,網際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海量網絡資源中也隱藏著一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汙垢」。比如:某些網路遊戲、某些短視頻、不健康聊天網站或者連結等,也在毒害著孩子們的思想,佔據著孩子們的大腦。
有時,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過於依賴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反而會讓人的思維變得「懶惰」,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前幾天,孩子還說,老師說了,不讓他們當「電腦人」,不進行思考就直接搜索答案。
(3)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重要
疫情期間的在線網課,孩子學習的時間和場地都轉移到家裡,凸顯出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的角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孩子的生活服務者、學習陪伴者和習慣養成的監督者,「秒變」為孩子規範行為的示範者、人生課堂的領讀者、價值取向的引領者,還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音,和他們平等交流,營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文化氛圍。
隨著信息化的到來,家庭承載的功能也越來越多元化——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多地也承載著孩子的生活、教育和娛樂等功能,如何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更有趣、更有意義,也是我們父母需要思考的問題。
未來的家庭要被建成一所「準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在其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勞動、共同鍛鍊、共同學習,共同構建一個以和諧為基礎、以文化為追求的全新家庭教育生態環境。
網際網路襲來,我們不能牴觸它,要順勢而為,順流而下,讓網際網路更好地服務於家庭教育,而不是讓家庭教育受制於網際網路。
父母們該怎麼做呢?
(1)調整教育思想,以擁抱的態度迎接網際網路。
現在的孩子不同於以往的孩子,他們見識更廣,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迷信」權威;相反,他們很有主見,有時候甚至會挑戰權威。現在的孩子處於物質極其豐富的年代,不像我們小時候,物質比較匱乏,我們得到一點就很知足。現在的孩子,對精神和心理的要求更高。
誠如最近流行的視頻《後浪》中所說,「不用活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
對於網際網路,與其牴觸,不如擁抱。
父母們要調整和優化自己的教育思想,以擁抱的態度迎接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以往碎片化的家庭教育知識已經不足以支撐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了,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家庭系統教育知識,把家庭看成一個「系統」,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要從系統的角度來進行調整。
(2)更新知識體系,給大腦升級。
新時代的父母必須做「學習型父母」,使自己更新知識的速度能夠趕上孩子成長的速度。
我們的父輩們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本能、直覺和經驗教育我們,很少去學習家庭教育知識。而現在,面對日益複雜的教育環境,如何為人父母,僅僅靠自身的經驗,已經難以實現了。
只有注重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有能力去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現在父母的知識體系也和以往的父母不同了:以往的父母只要讓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他們對於孩子「三觀」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靠自己的「身教」。
現在的網際網路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加複雜,我們除了能夠學習優質的家庭教育資源以外,還需要應對海量網絡資源對孩子的衝擊——
比如:網路遊戲、不健康短視頻和連結等。我們需要應對的不僅僅是網際網路,更是隱藏在網際網路背後的某些利益群體對孩子心靈和精神的「毒害」。
現在的父母,除了要掌握孩子身體的養育知識之外,還需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學會科學地養育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再像以前那樣通過吵孩子和打罵孩子等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教育和懲戒孩子。
(3)突出孩子在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地位。
以往信息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孩子主要通過電視、紙媒等渠道獲取信息;現在可不一樣了,孩子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獲取海量信息,孩子的信息化能力遠遠超過了父母。
孩子作為教育對象,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得比以往更複雜,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也更強了。在有些問題上,我們有時還要請教他們,讓他們當「小老師」。
前幾年,有一篇小學生作文《我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刷屏朋友圈。文中說,「我現在真的覺得我媽是個沒用處的人。她這一些時間以來,天天拿著個手機,一天不是刷個抖音就是打個麻將。……她真是個無用的中年婦女」,相信有些媽媽看到這篇文章,確實是句句扎心啊!
孩子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主體」了,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很會自我教育,父母也要相信孩子,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成長。
同時,父母還要抱著謙虛的態度,多向孩子學習,把孩子當成小老師,讓孩子能夠體會到成就感。
前幾天,我製作小視頻,下載了個手機app,剛開始不太會用,自己摸索著用。後來一問孩子,他會用,然後我就很謙虛地請孩子來教我,教會了還給他發個小紅包。孩子教我的時候很認真,儼然小老師的樣子。
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網際網路背景下,父母需要扮演好幾種角色。
借用我國的經典著作《西遊記》裡的幾個人物——像佛祖一樣看見孩子;像唐僧一樣陪伴孩子;像悟空一樣具備思維的靈活性;像八戒一樣具有情調;像沙僧一樣活得真實。
(1)佛祖——看見。
「看見」是一種力量。父母要有佛祖的境界和高度,能夠看見孩子身上發生的真相,培養通過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的「高位思維」,不要以自己的情緒發洩去教育,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和頭腦教育孩子。
(2)唐僧——陪伴。
唐僧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初心不改,不離不棄,正是由於他執著的精神,才讓師徒四人一路打敗各種妖怪,順利到達西天取得了真經。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無論孩子是哪種狀態,父母都不能輕言放棄;在教育的路上,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先放棄了,而是父母們放棄了孩子。
(3)悟空——靈活。
悟空具有頭腦靈活的特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要與時俱進,不斷的適應發展變化著的社會,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還要學習各種新事物、新語言,和孩子拉近距離,增加自己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4)八戒——情調。
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樣尊重權威了;他們有時候還自認為是權威,不信奉權威,甚至分分鐘「秒殺」權威。父母們不能總是擺出一副「權威」的模樣,讓孩子「都聽我的」,而是要具備八戒的「情調」,做個有趣的父母,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和孩子進行「平等」對話。
(5)沙僧——真實。
真實是最有力量的。《西遊記》中的沙僧是一個老實人,靠譜又真實。父母也要活得真實,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更信任父母。
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網際網路時代,雖然教育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尊重、平等、耐心、民主等教育的本質不會發生改變。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成長、不斷用孩子的純真洗滌自己靈魂的過程。耐心陪伴孩子,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緊緊握住孩子的手,共同面對網際網路的衝擊。
初雪,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砍柴書院MCN矩陣作者,心時代父母研究院家庭系統教育分享計劃講師團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