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1月20日,本號發表了《看完這些數據我突然明白:河南學生不補課,根本上不了高中》一文。這篇文章引發人民群眾的大量轉發、收藏和評論,閱讀量逼近十萬。
文章之所以引起那麼多的討論,是因為它觸及到當下城市人的普遍焦慮:中學補課和升學。在文章中,我們從人口、教育政策、財政投入以及國家對教育資源的配備等角度分析了補課的深層次原因。但對於如何化解當下社會普遍蔓延的補課和升學焦慮,我們跟很多人一樣一籌莫展。
中國的基礎教育難道就應該像目前這樣嗎?孩子們的童年難道就應該在一遍又一遍的機械刷題中度過嗎?我們接受教育的初衷,或者說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通過教育讓受教者和施教者快樂、幸福?
這些問題的答案回答起來也許很簡單,但是踐行起來卻又是另外一碼事。
我們日日閱讀大眾媒體傳播的關於升學、補課、考試、學位房、競賽、比賽等等信息會讓人產生一種關於教育的幻滅感,這個感覺讓人窒息、絕望。在絕望和窒息之餘,看到別的孩子在補課、上培訓班,我們又不得不隨波逐流,掏出荷包為孩子上培訓班,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落伍、退步、未來過不上幸福生活。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未來的生活是否幸福跟是否接受教育,是否接受優質的教育,並不能劃上等號,甚至還會出現「生活越來越富裕、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卻過的越來越不開心」這種情況。
破局
我們學習、接受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幾天前,帶著這種絕望和窒息,我們開始向農村中的教育尋求解脫和心靈的庇護,我們購入了《小而美: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變革故事》。
一開卷竟然愛不釋手。這些中國教育體系的末端學校——農村小規模學校(100人以下),在生源持續縮減、硬體資源匱乏、軟體資源貧瘠的情況下開始了一系列變革和突圍,做的竟然像個真正的教育的樣子。
這些學校做了什麼?我們選取了五個案例,並對其進行了SWOTA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簡單總結一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共同點是:
地理位置偏僻、硬體條件差,近幾年有所改善。生源規模小、留守兒童多,甚至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家庭不重視。教師緊缺,配不齊音體美等教師。教師缺乏集體備課、學習培訓機會少。
從學校生源和師資狀況來看,這些農村小規模學校完全無法參與城市學校進行的熱火朝天的「補課、考試和升學競爭」,這些學校連國家要求的統一課程都開設不起來,而且以城市生活經驗編寫的統編課程也離孩子們的生活情境太遠,這造成了孩子理解上的困難。
比如,燒灰壩小學提到小學二年級的課文《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孩子們很難理解什麼事國際,什麼是網際網路?四年級課文《天安門廣場》中,孩子們無法理解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城樓的區別,也無法理解「無數盆鮮花組成一個大花壇」究竟是什麼鬼,因為在孩子們的認知當中,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
從這些學校的突破口來看,其主要做法是以下幾點:
穩定教師團隊:打造本土化教師,抱團,集體學習;課程:開發基於鄉土和自然的校本課程;辦學追求上,放棄跟城市學校競爭升學質量的追求,轉而追求教育的真正意義。但其教學質量並不差於一些城市學校(部分),從而吸引部分城裡孩子回流。
思考
看完這些案例,我們思考了良久,也提出一些改變當下教育困境的思路。
如果中國的教育仍然將其主要功能定位於「改變個人命運,提升社會階層」,那麼我們的教育也許就永遠無法擺脫被「排名、升學、考試」綁架的命運,那麼我們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恐怕都難有幸福可言。
換句話說,我們眼下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對於教育都太過於強調教育的功利性功能。就個人而言,關注的是通過教育改變個人命運,實現社會階層地位的上升;對國家而言,關注的是人口素質和促進經濟發展,而全社會則都被這兩種功能所左右,超脫於這兩種功能的,則被邊緣化、或被稱之為「佛系」,或者選擇體系之外的教育。
正是由於認識到「如果像城裡的學校一樣追求升學,追求考試成績將會徹底失敗,萎縮乃至逃不出被關停的命運」,這些規模不足100人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將教育的目標定位為「認識家鄉,認識鄉土,感悟生命」從而在教學方法(複式教學方法)、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教師培養、學校結盟、家校社區聯盟等方面做出改革並獲得了成功。
回顧他們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運用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三理念、PBL教學)、教師培訓方法(師徒結對、青藍工程、傳幫帶、集體備課)、課程開發(科學科技教育、自然教育、DIY、STEM教育、財商教育)乃至社團領導力、小組合作等等跟城裡一些名校採取的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有時候似乎還更有落地性。
歸根結底,教育應該是一件讓學生、老師、管理者以及其他參與的人感到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