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我們該如何辦教育?

2020-12-13 中教投研

引子

11月20日,本號發表了《看完這些數據我突然明白:河南學生不補課,根本上不了高中》一文。這篇文章引發人民群眾的大量轉發、收藏和評論,閱讀量逼近十萬。

文章之所以引起那麼多的討論,是因為它觸及到當下城市人的普遍焦慮:中學補課和升學。在文章中,我們從人口、教育政策、財政投入以及國家對教育資源的配備等角度分析了補課的深層次原因。但對於如何化解當下社會普遍蔓延的補課和升學焦慮,我們跟很多人一樣一籌莫展。

中國的基礎教育難道就應該像目前這樣嗎?孩子們的童年難道就應該在一遍又一遍的機械刷題中度過嗎?我們接受教育的初衷,或者說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通過教育讓受教者和施教者快樂、幸福?

這些問題的答案回答起來也許很簡單,但是踐行起來卻又是另外一碼事。

我們日日閱讀大眾媒體傳播的關於升學、補課、考試、學位房、競賽、比賽等等信息會讓人產生一種關於教育的幻滅感,這個感覺讓人窒息、絕望。在絕望和窒息之餘,看到別的孩子在補課、上培訓班,我們又不得不隨波逐流,掏出荷包為孩子上培訓班,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落伍、退步、未來過不上幸福生活。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未來的生活是否幸福跟是否接受教育,是否接受優質的教育,並不能劃上等號,甚至還會出現「生活越來越富裕、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卻過的越來越不開心」這種情況。

破局

我們學習、接受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幾天前,帶著這種絕望和窒息,我們開始向農村中的教育尋求解脫和心靈的庇護,我們購入了《小而美: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變革故事》。

一開卷竟然愛不釋手。這些中國教育體系的末端學校——農村小規模學校(100人以下),在生源持續縮減、硬體資源匱乏、軟體資源貧瘠的情況下開始了一系列變革和突圍,做的竟然像個真正的教育的樣子。

這些學校做了什麼?我們選取了五個案例,並對其進行了SWOTA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簡單總結一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共同點是:

地理位置偏僻、硬體條件差,近幾年有所改善。生源規模小、留守兒童多,甚至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家庭不重視。教師緊缺,配不齊音體美等教師。教師缺乏集體備課、學習培訓機會少。

從學校生源和師資狀況來看,這些農村小規模學校完全無法參與城市學校進行的熱火朝天的「補課、考試和升學競爭」,這些學校連國家要求的統一課程都開設不起來,而且以城市生活經驗編寫的統編課程也離孩子們的生活情境太遠,這造成了孩子理解上的困難。

比如,燒灰壩小學提到小學二年級的課文《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孩子們很難理解什麼事國際,什麼是網際網路?四年級課文《天安門廣場》中,孩子們無法理解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城樓的區別,也無法理解「無數盆鮮花組成一個大花壇」究竟是什麼鬼,因為在孩子們的認知當中,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

從這些學校的突破口來看,其主要做法是以下幾點:

穩定教師團隊:打造本土化教師,抱團,集體學習;課程:開發基於鄉土和自然的校本課程;辦學追求上,放棄跟城市學校競爭升學質量的追求,轉而追求教育的真正意義。但其教學質量並不差於一些城市學校(部分),從而吸引部分城裡孩子回流。

思考

看完這些案例,我們思考了良久,也提出一些改變當下教育困境的思路。

如果中國的教育仍然將其主要功能定位於「改變個人命運,提升社會階層」,那麼我們的教育也許就永遠無法擺脫被「排名、升學、考試」綁架的命運,那麼我們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恐怕都難有幸福可言。

換句話說,我們眼下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對於教育都太過於強調教育的功利性功能。就個人而言,關注的是通過教育改變個人命運,實現社會階層地位的上升;對國家而言,關注的是人口素質和促進經濟發展,而全社會則都被這兩種功能所左右,超脫於這兩種功能的,則被邊緣化、或被稱之為「佛系」,或者選擇體系之外的教育。

正是由於認識到「如果像城裡的學校一樣追求升學,追求考試成績將會徹底失敗,萎縮乃至逃不出被關停的命運」,這些規模不足100人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將教育的目標定位為「認識家鄉,認識鄉土,感悟生命」從而在教學方法(複式教學方法)、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教師培養、學校結盟、家校社區聯盟等方面做出改革並獲得了成功。

回顧他們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運用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三理念、PBL教學)、教師培訓方法(師徒結對、青藍工程、傳幫帶、集體備課)、課程開發(科學科技教育、自然教育、DIY、STEM教育、財商教育)乃至社團領導力、小組合作等等跟城裡一些名校採取的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有時候似乎還更有落地性。

歸根結底,教育應該是一件讓學生、老師、管理者以及其他參與的人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相關焦點

  •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傳統,特有的教育方式,對於日本我是沒太多好感的,但是《靜悄悄的革命》讓我結識了佐藤學這位教育界的大師,其實全世界好的東西都很相似,教育也一樣。佐藤學說「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而革命,是支持每一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教育這一事業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
  •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2013-08-21 16:21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陳連林:學校改革是「靜悄悄的革命」
    文/陳連林(北京景山學校朝陽學校黨支部書記、特級教師)對於如何改造薄弱學校,實事求是說,我對"課堂模式"一詞抱有警惕態度。根據我的理解,課堂變革遵循的"真理",一是人的發展基本規律,二是教育的基本規律。
  • 合川:「群文閱讀」讓語文課堂靜悄悄的革命不再靜默
    原標題:合川:「群文閱讀」讓語文課堂靜悄悄的革命不再靜默 師生共同感受「群文閱讀」的魅力 通訊員 陶發明 攝教師精彩的課堂展示 通訊員 陶發明 攝  華龍網訊(通訊員 陶發明)為了進一步深化合川區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落實升級關於 「倡導全民閱讀」 和打造「卓越課堂」的精神,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科研手段,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4月29日上午,在合川區雙鳳鎮中心完小召開了「合川區第二輪閱讀課題研究匯報會」。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吳雨蓉張蕊:靜悄悄的革命 構建「學習共同體」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學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項目」A類項目校,一場靜悄悄的教育改革正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發生著。率先將「學習共同體」構想引入教育改革實踐的國際著名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一年當中兩次來到十八中觀摩指導,感受「學習共同體」理念給十八中課堂帶來的巨大變化。
  • 農村產權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農村產權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方志權博士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作者:方志權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  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創新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係農村基本經濟經營制度的發展方向和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關係到國家的戰略全局。不少學者專家認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 孫立平: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發生 逼迫中國進行改革
    「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經發生,最簡單的政府感嘆的隊伍不好帶,老百姓不好管了,政府說的這些話,老百姓也不信了。這就是逼迫中國進行變化的真正的動力。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希望走到這個東西的前面,但是無論如何要對這樣的危機和矛盾作出反映,這個反映的過程就是我們改變的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
  • 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位子學對注意力的心理暗示
    昨天開始重讀國際著名課程專家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在第一章「教室裡的風景」裡提到教師、學生、教材之間如何更好地融合做了幾個方面的詮釋,就我理解,其背後的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意義:位子學對於促進注意力的原理——能更好地融合與浸潤三者之間的關係,並相互帶動與影響。
  • 人工智慧將推動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發生新的革命
    人工智慧能夠推進佐藤學關於教室裡靜悄悄的革命產生哪些革命性變化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一、小組學習不再固定四人小組佐藤學非常推崇小組學習,他談到一堂課孩子們進行6-8次的小組學習是比較合適的。教室裡的座位採用凹字型是比較利於開展小組學習的,小組學習的人數以四人為宜。
  • 驚人的尖毛草定律:重慶「一中與清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來襲
    教育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就在9月3日,清華大學授牌重慶一中優質生源中學儀式舉行,今年重慶一中,共有15名學子圓夢清華。教育從來都是用實力說話,不誇大,不虛報,以教育為初心 ,認真且專注的為每一位學生做好衝刺準備!
  • 課例研究:教室內「靜悄悄的革命」
    一些教育改革研究專家也強調,課堂層面最有效的改革方式所採用的模式應當是:作為合作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小組,聚焦於日常教學的改進,即課例研究模式。顯然,課例研究作為引領教學變革的基本方法論有待給予足夠的重視。世界範圍內對課例研究的關注,始於對「遠離教學的變革運動」的反思。藉助TIMSS等國際課堂比較研究,研究者發現,各國在推進教學變革時所採取的路徑存在重要差異。
  • 靜悄悄的革命——《時代》周刊中國觀察30年
    86年裡,尤其在過去的30年的歷程中,就像它自己曾經發表的一篇關於中國的報導《靜悄悄的革命》(Quiet Revolution)一樣,《時代》周刊的中國報導,靜悄悄地革命了。數據化《時代》周刊的中國在《時代》周刊的資料庫中搜索可以發現,截至2009年3月2日的86年來,共有20013篇報導提到了中國。
  • 靜悄悄的革命,這才是學校改革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他著重論述了在學校教學改革中如何通過各種對話來構築學習共同體。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對話」這一行為進行闡述。是啊,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我們清楚的認識自己,清楚的知道我們在幹什麼,清楚地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幹,清楚地知道我們這樣幹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我們才能夠將教學確實做成教學,而不是每天混混沌沌的活著。而我們自己一直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般的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怎麼能在課堂上教育學生呢。
  •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讀書筆記(一)
    書作者:佐藤學 【日】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譯 者: 李季湄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專家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新版 教育科學出版社脈絡:學校正在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最關鍵的是課堂的革命,當課堂的主體明確為一個個具體的學生,建立在平等交往對話的基礎上時,這樣的革命才會有效。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我們因此有理由相信,這篇作者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和加拿大環境部的文章,應該是梳理NWP過去,併科學和建設性展望未來的重要論文,而其對科學界和公眾的意義以及「可視化」的效果(見封面圖)則是不言而喻的。
  • 榆林市綏德縣江德小學王玉娥:《靜悄悄的革命》給我的三點啟示丨...
    的確是這樣,恰如本學期我拜讀的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就為我的心靈田地播種下了智慧的種子,讓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中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網絡照片啟示一:珍惜機會,用公開課磨礪自己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總覺得上公開課是一種折磨,生怕出醜,所以學校每次來上級檢查時,我的內心就惶恐不安。
  • 寇延丁 l 杯子裡的革命靜悄悄(下)
    所以,我的釀酒課,只把最根本的乾貨和盤託出,至於如何自由發揮,全看個人喜好。作者在臺中主婦聯盟,教大家釀酒和製作冷漬果醬(臺灣媒體拍攝 作者提供)兩個25的具體運用。溫度關乎酵母的活躍程度,溫度高一點就活躍,發酵過程短一些,溫度低的話發酵過程就長一點。我崇尚自然,溫度看天,不主張恆溫。知道這個數字,其實只是為控制濾酒時間做參照。
  • 湯敏:教育新革命就在我們身邊
    「大家過去看到都是我在談『大學擴招』,其實我後面寫了一系列關於大學改革的文章,包括大學學生繳費、住宿金、中職教育等。」湯敏笑著說,「我現在更關心即將到來的教育革命!」在他看來,中國教育最核心的問題是陳舊的課堂教育內容,而藉助新的網際網路技術,完全可以從較大規模層面把好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帶到中國來。
  • 績效評估推動政府「靜悄悄的革命」
    正值中國經濟為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寒冷加緊「強身健體」的時刻,如何讓中國各級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壓力和考驗,成為該《報告》格外引人關注的地方。    與會專家表示,中國正處於全方位的經濟轉型期,「惟GDP論」的「數字經濟」、「胖子經濟」可以再見了,提高自主科技能力為核心、講質量講效益的「健康經濟」是當下目標。
  • 【校園新聞】來自閱讀靜悄悄的革命——東門實驗小學「明日閱讀」理念宣導與初階平臺操作培訓
    就是說無論處於哪個階段,我們都應該孜孜不倦的讀書。閱讀的體驗,不僅可以增長見識,在理解消化的過程中,也可以綜合性提升人的多方面素質。而在數字媒體和社交網絡大興其道的今天,面對各種數字文體和網絡媒體所帶來的紛繁複雜的信息和數據,我們更應具備數字時代所特有的閱讀技能。閱讀不論在傳統教育當中,還是在數字革命當中,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