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APP為啥泛濫成災?銀行業並不知道該怎麼做網際網路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江瀚視野觀察

銀行上萬個APP,耗費千萬下載數千,銀行APP為啥泛濫成災?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銀行無疑是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服務體系,畢竟這些年來,已經沒幾個人還在自己家裡藏著大額現金了,大部分的錢都存進了銀行,只是大家有沒有關注過,我們到底有多少個銀行的APP呢?

一、泛濫成災的銀行APP

根據自媒體一本財經的報導,據民商智慧《2019銀行業電子銀行場景營銷分析報告》,截至2019年3月,我國商業性銀行有4066家,其中超過90%的機構擁有獨立APP。這意味著,已有超過3600家銀行擁有自己的APP。實際上,很多銀行還不止發布了一個APP。一名工商銀員工透露:「工行旗下有12個以上的APP。」還有媒體報導,一家銀行有17個APP,涵蓋手機銀行、理財、校園、購物等不同業務。

根據揚子晚報在去年8月份的一份報導顯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app豐富和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成為各行業爭奪網際網路賽道的一個發力點。然而,app大有泛濫之勢,成為用戶「指尖上的負擔」。

「在銀行開個戶,多了10個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領田原抱怨道。剛剛在銀行開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員指引下下載app。為驗證已下載app的真偽,她在app store搜索開戶行名稱,居然出現了涵蓋手機銀行、理財、校園、購物、導航等不同業務的17個app。

不少受訪者說,同一家電商,不僅有商城app,金融app,還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個app,地鐵要裝1個app,去醫院掛號每家醫院都要下載1個app,辦理政務每辦理1項需要1個app……日前,工信部對市場上各類app進行統計和監測的結果顯示,我國行動應用程式總量高達449萬款。曾經app帶來的「一部手機在手,吃穿用行都有」的便捷,逐漸迷失在應用海洋裡,成為手機「不能承受之重」。

還是民商智慧的報告,在這多達四千多家的商業銀行APP中,但眾多APP打開率不足50%,不少銀行APP幾乎成為擺設。其實,根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50%的確是一個給面子的數字了,大部分商業銀行的APP基本上只要下載下來就不會被打開,這其中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呢?

二、商業銀行幹嘛要瘋狂搶奪APP?

其實,商業銀行之所以如此瘋狂地搶佔APP賽道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這是大多數商業銀行一個迫得不已的選擇,具體我們不妨進行詳細的分析:

首先,網際網路時代銀行躺贏模式已經終結。眾所周知,商業銀行在前網際網路時代幾乎是一個躺贏的商業模式,在金融市場相對比較落後的時代,商業銀行憑藉用低息向民眾吸收貸款,然後用高息放貸出去,藉助高額的存貸利差活的非常滋潤,一度有上市的商業銀行掌門人說「自己賺錢已經賺得不好意思了」。

但是,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崛起,商業銀行其實正處於一個被完全通道化的境地,說支付業務,銀行卡已經成為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網際網路行動支付工具的付款渠道,說存款業務,餘額寶等各類寶寶基金可謂是層出不窮,說貸款業務,花唄、借唄、微粒貸、金條等等都已經把消費金融市場佔據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的商業銀行面臨著最大的危險就是銀行的客戶不再屬於銀行,大家不妨想想你有多久沒有去過銀行網點辦理業務了?既然,躺贏模式已經終結了,商業銀行們就必須趕快行動起來,在銀行面前看到的似乎自己是被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APP所取代的,那麼我就來做APP吧,商業銀行於是就寄希望於APP能夠解決問題,成為自己重新搶回客戶的法寶,這就是銀行業為什麼都這麼不顧一切地做APP的根源。

其次,但是做APP只是學到了皮毛。對於商業銀行來說,銀行們只看到了自己的業務是被網際網路機構的APP們所搶走的,但是大多數銀行都沒有意識到在這些APP背後,是網際網路機構對於金融類業務的強大整合能力,人家可以把所有的業務都通過利出一孔的方式來解決掉,但是在商業銀行卻沒有這個能力。

在傳統的銀行中,銀行業的業務模式是非常涇渭分明的條塊分割,個人金融部、電子銀行部、信用卡中心等等各立山頭相互制約,甚至總行和分行之間也是各自為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APP除了類似於招商銀行等少數幾家有著明確的統籌和規劃之外,大部分的商業銀行都沒有自己關於APP產品的明確規劃,所以我們看到的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個金出個信貸的APP,電銀出個電商的APP,信用卡中心再出個信用卡的APP,用戶看到之後更是一頭霧水,其實如果商業銀行的業務整合沒有做好的話,APP一定會越出越多,但是每個APP的功能又非常有限。

第三,碰到業務良機一湧而上缺乏規劃。如果說之前商業銀行的條塊分割還是因為銀行本身的山頭林立的話,那麼2019年下半年的APP蜂擁而出則是因為市場機會所致,2019年下半年,隨著國家隊網際網路金融的整頓不斷加速,大量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逐漸退出市場,給市場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大量被互金已經教育地很好的用戶,已經形成了願意借款也願意準時還款的用戶,逐漸發現自己好像無錢可用,這麼巨大的市場良機讓商業銀行們嗅到了巨大的商機,於是2019年下半年各大消費金融類APP開始像潮水一樣湧出,但是實際上除了增加用戶的使用負擔之外,並沒有真正有用。

那麼,銀行的APP到底該怎麼做呢?其實,我們必須要承認一個事實,這就是金融類服務一定是高額低頻的,除了少數支付服務可以做到小額高頻之外,大部分的金融服務的低頻化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在各自為戰不同部門做自己的APP的話,那麼一定會出現花費千萬隻有數千下載量的後果。那麼,對於商業銀行來說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趕快把自己的業務進行流程的全面梳理與整合,通過流程再造整理出符合自己業務邏輯的體系,把繁雜的APP歸類成為一致性的出口,再找到一個如何撬動用戶高頻使用的橋梁,例如招商銀行全面做起了理財社區業務,將原先放在互金平臺上的財富教育歸集到了自己的手上,通過集聚大量的財富大V為自己構建起了一個明確的用戶打開場景,從而為自己發展其他業務提供了依託。

與此同時,對於大部分中小銀行來說,其實也沒必要花大價錢做自己的APP,早在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就指導中國銀聯和17大商業銀行一道建立了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中小銀行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在自己開發APP上大費周章,真正把業務拓展到雲閃付上也有同樣的效果。

其實,商業銀行APP的泛濫代表的是銀行業並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網際網路,這種試錯的過程也是在所難免,只是既然大家都已經那麼厭惡商業銀行了,為啥商業銀行們還不知道改呢?

相關焦點

  • 信息科技時代銀行業網際網路金融建設的路徑分析
    目前,銀行業信息化的時代已接近尾聲,以網際網路金融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動銀行業進入「信息化銀行」建設嶄新階段並以此推進銀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成為了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觀需要。  (二)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是銀行業應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當前,銀行業主要面臨「利率市場化、網際網路金融和對內對外開放」三個方面的競爭壓力。
  • 銀行手機app存重大漏洞,用戶分166筆套取資金300萬未被發現
    銀行app存重大漏洞 判決書顯示,朱某系平頂山銀行用戶,為了更方便的使用各類業務,朱某在手機上下載了平頂山銀行app,綁定了其手上持有的3張其它銀行的Ⅰ類銀行卡,綁定完成後朱某利用這3張Ⅰ類銀行卡又開通了11個平頂山銀行Ⅱ類帳戶。
  • 突破傳統銀行業APP的局限,平安數字口袋帶來更加高效、易得的服務
    對於平安銀行而言,今年也是其新三年戰略轉型的起步之年,將繼續堅持打造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的戰略目標不動搖,著力打造數字銀行、生態銀行、平臺銀行三張名片,不斷推進戰略轉型從起步到起飛的積極轉變,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全力支持「六穩」、「六保」,持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以及對製造業的支持力度。
  • 數字營銷大賽|Decent鼎信:橙券權益管家助力銀行APP推廣一元購活動
    其2018年網際網路滲透率達到61%。二、金融企業app推廣中國銀聯攜手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各方共同發布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作為各方聯手打造的全新移動端統一入口,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匯聚各家機構的行動支付功能與權益優惠,致力成為消費者省錢省心的行動支付管家。
  • 行動支付衝擊銀行業?兩家「特殊銀行」誕生!新模式掀起行業變革
    我國以銀行網點眾多且分布廣泛,雖然方便民眾的存取款業務,但是伴隨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如支付寶花唄、借唄的推廣,對傳統銀行存貸款業務起到很強衝擊作用,且吸引了大批之前在銀行辦理存貸款業務的客戶。在此種情況下,過多的銀行網點就造成了資源浪費。我國銀行業順時代潮流而變,裁撤大批客流量少的網點,根據人口分布情況進行重新布局,這是行動支付影響下的銀行業巨大變革。
  • 未來銀行業是金融科技的天下 直銷銀行誰執牛耳?
    [華夏時報網]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張夏楠 發自北京金融科技風起雲湧,網際網路成為展業、獲客的重要渠道,也是銀行業變革的動力和方向。以金融科技作為載體的新型直銷銀行正在興起,幾乎可以肯定,未來的銀行業是直銷銀行的天下。
  • 直銷銀行、網際網路銀行與開放銀行概念比較
    銀行業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出現很多新的概念,例如數字銀行、直銷銀行、虛擬銀行、網際網路銀行、開放銀行、智慧銀行、智能銀行等。追其本質,這些概念的背後實質反映的是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在銀行業數位化過程中的不同應用水平和發展模式選擇。
  • 花旗銀行:後YQ時代,將加速傳統銀行業的大洗牌!
    花旗銀行目前資產規模達2.2萬億美元,最雄心勃勃的未來項目進入銀行的網際網路數位化,在中國,花旗銀行已經為客戶處理的付款中有近70%是通過阿里巴巴產生的支付業務支付寶完成的。花旗銀行的數字支付技術還出現在LINE和微信等其他流行的社交消息平臺上。
  • 銀行業的鐵飯碗將被網際網路金融打破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國有銀行的兩大優勢:吸收存款、政府兜底。相對於金融界的其他行業來說,吸收存款是國內區分銀行業和非銀行業的一個基本標識。銀行有了存款,自然可以拿著去放貸,創造利潤。但凡房貸都有風險,但,國有銀行有國家兜底 ,迄今為止,沒有出現過一家被動倒閉的銀行(1998年金融危機下關閉的海南發展銀行除外),儘管今年以來,央行層面表示:要允許銀行破產,但兜底依然是現在的主調。
  • 銀行業如何上好開放銀行「必修課」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各地共有1332家銀行網點關停,比2019年上半年的1188家上漲12.12%。在線上服務不斷升級演進的當前,讓銀行服務無處不在、構築金融生態體系的開放銀行實踐,已經由之前勇於探索的部分銀行的「選修課」,逐漸成為銀行業的「必修課」。
  • APP泛濫成災 媒體:減輕「指尖負擔」也是民生問題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APP讓一鍵出行、一鍵訂餐、一鍵娛樂成為可能,豐富和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成為各行業爭奪網際網路賽道的一個發力點。從上述報導來看,有人在某銀行開個戶,手機上就多了10多個APP,有的銀行更誇張,開發了手機銀行、理財、購物、導航等不同業務的17個APP;同一家電商不僅有商城APP、金融APP,還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個APP,地鐵要裝1個APP,去醫院掛號,每家醫院都要下載1個APP,辦理政務,每辦理1項需要1個APP,超市發折扣券要想使用還要下載APP……大多數人手機上,少則數十個、多則上百款APP
  • 麥肯錫重磅報告:銀行業如何超越網際網路巨頭建立生態圈?
    報告認為,銀行具備牌照、低成本資金、金融級風控、線下網點多、強大的地方政府關係以及客戶信任等核心優勢,應積極布局生態圈戰略以實現轉型。網際網路對銀行衝擊有多大?從2013年起,國內銀行業整體ROE正在逐年走低,從2012年的21%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13%,達到十年內的最低點。
  • 微眾銀行案例分析及中美網際網路銀行與實體銀行差異對比
    資本充足率方面,這是一個流動性指標,無論是網際網路銀行還是實體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均不斷下滑,抗風險能力降低。這是因為這些民營銀行的信貸規模急劇擴張,所以引發了資本充足率的壓力,該指標呈現下滑趨勢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 網際網路銀行為中國銀行業開拓發展新模式
    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的銀行業監管層對監管體系進行了反思和改革,全面提升了銀行業合規經營的手段和規範。在經濟下行及嚴格監管態勢下,銀行業直接面臨業務增長失速及合規成本攀升等挑戰。不斷探索能夠增長復甦、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解決金融服務同質化、低效化的問題成為全球銀行業的當務之急。
  • 什麼讓五大銀行開始網際網路免費轉帳?
    銀行業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是關乎國家民生的金融機構。可是,自從移動網際網路迅速發展至今,銀行業的頹勢凸顯,都說是網際網路革了一切傳統行業的命。面對著如日中天的網際網路行業,銀行業必須迎來變革以期扭轉如今不被看好的頹勢。但是,銀行做起來又必須謹慎,因為銀行的安全級別高於其他的行業,轉型網際網路不僅需要技術政策的支撐,還要有足夠的安全性。
  • 2790個銀行網點被關閉,減少了近7萬臺ATM機,銀行業發生了什麼
    我們知道銀行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金融機構,只要我們有存取款的需求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銀行,銀行就是我們個人資產的避風港灣。但是根據銀保監局相關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在銀行這個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是在整個銀行業已經累計有2790個銀行實體網點被迫關閉,而且還減少了7萬臺的ATM機。
  • 網際網路:讓傳統銀行像恐龍一樣滅絕
    昨日(6月19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在一個論壇上指出,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對傳統銀行業是顛覆性的、革命性的,正在革傳統銀行業的命。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指出,「必須嚴肅認真看待網際網路金融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包括衝擊傳統的物理銀行概念等。」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不能完全照搬傳統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規則。
  • 銀行業如何避免 成為「21世紀的恐龍」
    ■行業觀察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近日發布報告稱,到2030年,傳統銀行及其服務可能消失。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金融脫媒進程加快、金融科技創新等因素綜合影響,今年以來我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經營轉型已是迫在眉睫,而從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轉變,或是未來銀行業經營轉型的方向。
  • 廖理:從三種經營模式看網際網路銀行的發展
    網際網路銀行有時候叫直營銀行,有的叫直銷銀行,是指這些銀行不通過傳統的營業網點和櫃檯,而是通過電話、信件和ATM,後來通過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來提供銀行服務。它的發展是銀行利率市場化和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直接導致的產物,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歐美國家,後來由於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應用優勢慢慢集中在美國,後來它的數量和發展趨勢在美國也都表現得特別突出。
  • 直擊LendIt:銀行重回主場 網際網路巨頭搶灘
    Google、Amazon、Apple等等似乎更應該在網際網路行業裡被討論的名字,在會上一直被頻頻提起。來自QED Invester的一位投資人表示,銀行業正在面臨一場「哥白尼革命」——銀行將像哥白尼推翻「地心說」一樣推翻他們對於傳統業務模式的認知。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在進入金融領域之後,正在顛覆傳統的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