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教——專家聚焦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

2021-01-09 騰訊網

你還記得兒時背誦的詩歌嗎?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還是當代詩人金波的「走啊,去看海,海是我們的夢」?

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2020年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結合所閱讀的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與同學交流寫作體會。嘗試續寫或改寫文學作品」。

隨著孩子對優秀詩歌的需求,童詩教育的功利化、教條化,童詩創作的成人化、段子化,優秀詩歌教材短缺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歌?如何創作符合孩子身心特點的優秀童詩?日前,由《詩刊》社主辦的「當下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深入研討,以期為當下兒童詩歌教育探索一條有益路徑。

詩歌教育遠離詩歌現場

當前的童詩教育薄弱,成為與會專家們的共識。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羅振亞列了一長串:經典文本太少;許多讀者、批評者將童詩模式化,本應由兒童創作的「本真的詩」,卻被成人改成他們所謂的「純真的詩」;很多人認為現代童詩是「小兒科」,不需要詮釋……

「更深層的原因,是很多人仍持有錯誤的詩歌觀念。」羅振亞說,他們認為詩歌很難把握,評價標準模糊。最明顯的例子是,很多省份高考卷中都有一個自相矛盾的要求——「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記者翻閱語文高考的歷史,發現詩歌寫作向來不受作文試題青睞。2020年仍有3個省份高考作文試題明確要求「不得寫成詩歌」。

「高考不讓寫詩歌,就是一個指揮棒。它告訴家長,寫詩與孩子的前途沒關係。」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思敬認為,這是一個負面的暗示。同時,手機、短視頻的流行,讓孩子每天都趴在手機上,擠佔了文學閱讀時間。

隨著國家對美育越來越重視,詩歌教育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據統計,「部編本」語文1至6年級12冊教材共選詩文132篇,佔課文總數的30%。

學校重視了,但「硬體」仍跟不上。《中國校園文學》主編徐峙一針見血地指出,「詩歌教育仍然遠離詩歌現場,跟詩歌的時代性完全脫節。教材裡的詩歌遠遠落後於時代。未來我們需要思考怎樣讓孩子們真正從詩歌中感受到美、生命、找到自我,輸出自己鮮活的生命體驗,這可能是詩歌從業者、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應試教育思維,也是阻礙學生詩歌素養培育的重要因素。青年評論家李壯在給中學生做講座時,發現學生的感受與表達之間出現了斷裂,「這些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很好,一到解讀詩歌的時候,又回到考試思維,以模式化的思路去理解」。

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員王士強分析說,當前語文教育對詩歌、詩意、詩性的東西不友好,單一標準化的答案把詩的可能性空間壓得很小,學習和教育的過程,有時也是一個去詩意的過程。這裡面確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東西,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作出一些改變還是有空間的。

北京景山學校特級教師周群大聲疾呼,目前對老師的培訓和拓展資源遠遠不夠,「真正做教學的時候,教材之外的需求相當大,這部分要仰仗詩人為教學資源部分把好關,特別是做閱讀推廣的老師,真的可以起到橋梁的作用」。

經典童詩讀本仍然稀缺

好的童詩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童心、童趣、童真。」吳思敬回答得斬釘截鐵。童詩要寫給兒童,就要從兒童視角出發,用孩子的眼光觀察世界。成年詩人要想寫出好的童詩,須保有一顆童心,這不僅是對兒童作家的要求,也是對所有作家特別是詩人的要求。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也提出,「童心說」、赤子之心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兒童有敏感的天性,最容易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情感之美,對萬事萬物永遠懷著新鮮感,這種敏感和想像力是我們寫詩的人最應當保持的。

如何才能保持一顆童心呢?吳思敬概括為兩個要素——真誠和超越實用。「孩子看世界的時候,就憑著他的本真,餓了要吃,渴了要喝,病了要磨人,開心就嘎嘎地笑,不會假笑、陰笑,皮笑肉不笑。同時,由於孩子閱歷淺,不諳世事,他們不是從實用的角度看事物,而是喜歡沉浸在意境中,所以要摒棄童詩單純的說教味道。」吳思敬說。

發現好的童詩,優質的詩歌讀本至關重要。儘管市面上有一些好的詩歌讀本,比如洪子誠、錢理群主編的《詩歌讀本》,樹才編的《給孩子的12堂詩歌課》等,但整體上仍然無法滿足孩子和老師的需求。

詩人藍藍提到,古典詩歌在中小學教材中佔有更多的比例,是因為教材編選者基本可以根據歷代文學家、學者「經典化」的定論去編選,而只有百年歷史的自由體詩,如何去遴選能夠成為「經典」的詩篇,不僅是教材編寫者的難題,同時也在考驗著當代的批評家和學者們。

詩人西渡在擔任詩歌活動的評委時觀察到,優秀的詩人不寫童詩,寫童詩的人往往跟當代詩歌發展隔絕。「童詩創作變成了一個圈子、一個專業。一些寫童詩的人沒有童心,詩都是硬擠出來的。」

「童詩在龐大的少兒出版領域相對冷門。」河北少兒出版社總編輯蔣海燕說,今後童詩出版可以結合新媒體的特徵和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在主題形式上加以創新,把詩歌融入故事書、玩具書、繪本等類型,引導孩子從幼兒起讀詩。

從孩子的靈感中找靈感

「李白姓李/他叫李白,我叫李典/我和李白都是一四班的男生/李白在課本裡/我坐在課桌前/李白教我學寫詩/還經常和我玩穿越/於是/我把自己寫成了/(唐)李典。」一首小學生寫的詩,受到與會專家們的讚許。

2010年3月,北京市作協把北京市大峪中學分校建成詩歌特色學校。之後,在多所小學開展詩歌素質教育,每年為中小學生講授百節以上的詩歌課,同時開展多種詩歌活動,充分利用區內外的報刊發表孩子的詩作,對他們進行鼓勵。

作為大峪中學分校的詩歌藝術指導,北京市門頭溝區作協主席馬淑琴做童詩教育已近15年。除了輔導,她還為五本學生詩集寫過評論和序言,透過詩歌,她看到了孩子們精神世界新鮮生動的詩意天空。「孩子純淨的心與詩的距離最近,童心就是詩,孩子的詩更在於真性情,是天性之詩。」馬淑琴說。

詩人樹才一邊寫詩,一邊教孩子寫詩。他教的孩子多數為五至七歲的孩子,不超過十歲。剛開始,他也擔心這麼小的孩子不會寫詩。但幾年下來,孩子們雖然不會直接寫,卻可以說出詩來,爸爸媽媽們幫他們記錄。

有一次,樹才讓孩子們寫一首關於爸爸媽媽的詩。8歲的李馨玥寫道:「我8歲了,媽媽38歲。我能吃一碗飯,媽媽能吃一大碗飯。我喜歡打球、遊泳,媽媽喜歡看電腦、手機。我不戴眼鏡,媽媽戴眼鏡。等我長到媽媽這麼大,媽媽就老了。」

「我還發現,當孩子感覺到一種審美衝動的時候,脫口而出,一首詩就有了。這些年來,看上去是我教孩子們,其實是孩子們的童心啟發了我。」樹才說。

作為一年級孩子的家長,方圓雜誌社執行主編邰筐對培養孩子的詩歌興趣頗有體會:「孩子要從古詩開始讀,我兒子開始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時候,就學『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於把數學的內容又溫習了一遍。」後來,孩子就漸漸領略到詩詞的奧妙,自己還創作了詩。「不要以為孩子們幼稚,他們的領悟能力很強。家長和教師要多些陪伴孩子讀詩的耐心。」邰筐說。

相關焦點

  • 專家聚焦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教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歌?如何創作符合孩子身心特點的優秀童詩?日前,由《詩刊》社主辦的「當下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深入研討,以期為當下兒童詩歌教育探索一條有益路徑。詩歌教育遠離詩歌現場當前的童詩教育薄弱,成為與會專家們的共識。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教?聚焦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
    告別2020,展望2021,人民路小學全體教職工將秉承「精緻教育」的辦學理念,以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為宗旨,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用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為建成西部教育強區,讓翠屏孩子享受更加公平而優質的教育做出我們的貢獻
  • 全國中小學生童詩寫作大賽徵稿啟事
    全國中小學生童詩寫作大賽徵稿啟事為響應習總書記「從小聽黨的話、跟著黨走,努力做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國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接班人」的殷切期望,鼓勵更多的少年兒童通過詩歌創作,展現新時代的「真」「善」「美」。童詩中國(蘭溪)論壇組委會決定,舉辦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的同時,舉辦全國中小學生童詩寫作大賽。
  • 兒童文學作家尹世霖 60年專注創作兒童詩
    最近,他將精選的百餘首兒童詩與知名作曲家王霽晴合作譜成兒歌《金色童謠》,尹世霖認為兒童詩不該就此止步,應作為兒歌傳播開去,「兒歌的傳播會更廣,哪怕只有幾首能讓大家耳熟能詳,我就心滿意足了」。  尹世霖雖然頭髮花白,念起詩來抑揚頓挫、詼諧幽默,他家中除了與夫人趙貴玉、兒孫三代的合照,還擺著許多獎盃,其中他很喜愛的一個上面寫著「教師作家」,教師和作家是他最重要的兩個身份。
  • 「不學詩,無以言」,該怎樣讓孩子親近詩?
    隨著孩子對優秀詩歌的需求,童詩教育的功利化、教條化,童詩創作的成人化、段子化,優秀詩歌教材短缺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歌?如何創作符合孩子身心特點的優秀童詩?日前,由《詩刊》社主辦的「當下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深入研討,以期為當下兒童詩歌教育探索一條有益路徑。
  • 「全國原創兒童詩、現代兒歌」火熱徵集中,10月底截稿
    當前中國的詩歌創作和傳播都處於繁榮期,尤其是各種專業詩歌刊物以及新媒體平臺對詩歌的發表和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尤其強調了詩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結合目前全國原創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的現狀,為了有效促進大中小學的詩歌教育以及校園文化教育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的創作隊伍,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原創兒童詩和現代兒歌的徵集活動。
  • 融媒體時代的詩教需要注重「用戶」思維
    我把它定義為「認識論詩教觀」。《中國詩詞大會》脫穎而出的白茹雲在後來的《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深有感觸地說,詩中的境界已融入她的血脈,汲取了詩的力量,才勇敢走過人生困境。因此,不能停留在認識、背誦階段。有效詩教需要「三打通」,打通詩與人生,打通現實與理想,打通歷史與未來,讓詩中境界照亮現實世界。第二個原因是忽視了詩教的「無用之大用」。
  • 《百年中國兒童詩演進與發展研究》在京啟動
    11月28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百年中國兒童詩演進與發展研究》課題計劃與部署第一次工作會在北京召開。這標誌著中國詩歌學會2020年8月31日獲得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批准立項的國家級社科項目之一正式啟動。會議由項目課題首席專家、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泉根主持。
  • 如何做好兒童詩教
    ,因此能夠幫助研究者了解兒童詩創作的動向與水平;二是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適合兒童閱讀,尤其是小學生的課內與課外閱讀,不但成為小學自主閱讀的好選本,也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進行詩歌教學的參考書;三是希望這些作品能夠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寫詩的一個參考書,要提高詩教能力,無疑需要進行詩歌寫作訓練,體驗兒童詩寫作的樂趣,堅持下去,才能獲得詩歌的啟迪,更加理解兒童詩的奧妙。
  • 南通市舉行「江海詩教」教學觀摩暨「群詩閱讀」專題研討活動
    為進一步踐行「普惠教研」理念,提高「智慧服務」水平,提升「江海詩教」教科研活動品質,凝聚精神文明建設的詩性力量,12月10日,南通市「江海詩教」教學觀摩暨「群詩閱讀」專題研討活動在海安市實驗小學舉行。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馮衛東、理論科全體人員,各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江海詩教」教科研共同體成員學校(小學)校長、分管校長,「詩教」項目負責人,「詩教」骨幹教師,約 15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教學觀摩上午的教學觀摩活動分三個會場舉行。
  • 鄉賢興甬記 | 寧海鄉賢雪野:藝術家駐村 用童詩綻出繁星詩花
    「我是一朵小寶寶,我很快樂,我有很多朋友……」「一朵朵煙花,在天空炸,一個接著一個,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美麗……」孩子們的童詩充滿了童趣,讓雪野老師也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文化振興需要以教育振興為先導,只有讓人有欣賞美的能力了,藝術的美麗才能為人所知曉。」
  • 蕩起兒歌創作的雙槳
    今天,我們的兒歌創作不可謂不多,為何傳唱得開的卻少得可憐?是創作出了問題,還是傳播有了障礙?日前,我們採訪了幾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藝術家以及網絡領域專家,請他們為兒童歌曲的創作和傳播問問診、把把脈。兒歌創作傳播缺什麼鮑元愷:兒歌創作的第一位就是要抓住兒童的直覺。直覺最首要的就是真。藝術創作實際有四大要素:直覺、真情、想像、靈感。沒有真情,不會產生想像和靈感。我覺得當下的兒歌創作需要多一點創作精品的意識,少一點急功近利的追求。創作者要對兒童有真情實感,對兒童生活有真的體驗。
  • 詩教IP「婷婷姐姐」,如何打造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形態?
    更有3300所學校將其引入語文課堂,全國各地超過30多萬名孩子跟婷婷姐姐一起唱古文。因其朗朗上口,被稱為「背詩神器」。據睿藝了解,現在的詩詞作曲與演唱都是由婷婷姐姐本人創作完成,同時也有專業的音樂團隊負責編曲、實錄、後期製作等。「婷婷詩教」則是對古詩詞內容有著更深層的解析和發散,並通過詩詞教育來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審美與好習慣。
  • 童詩爸爸說童詩 | 為什麼說童詩是最貼近孩子的
    最近在做一些關於童詩的公益講座。 有不少家長在問,「老師,我感覺童詩似乎很有意思,但到底學童詩有什麼用呢?我孩子報的免費課都很多,都上不過來了。」 其實,非常理解當下很多家長的心態,延遲開學,唯恐孩子荒廢了學業,所以除了學校的網課,有不少家長還外面的班報了一大堆。這個時候,在很多家長看來,童詩,無非是打發時間,錦上添花的東西。
  • 雪野 與他的兒童詩
    近日,雪野回到寧海,在這個兒童詩教學的啟航地,舉行了新書《風忘了回家的路》首發式和「千課萬人」雪野兒童詩創作與教學三十周年研討會,並在力洋揭牌成立了全國首個兒童詩研究中心,為寧海兒童詩創作與教學開啟了新徵程。
  • ——淺談王兆福兒歌創作 - 山西晚報數字報
    自清末民初起,兒歌(兒童詩、童謠)的傳播多通過兒童雜誌。民國時期,到當前出版的大量的少兒報刊裡刊載了很多兒歌,既有兒童的創作,也有成人的創作,給小讀者提供了很好的閱讀資源。近年來,少兒報刊界的資深出版人王兆福先生在兒歌創作方面成果頗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 (世界兒歌日)今天的孩子唱什麼兒歌?貼近兒童算成功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 曾經唱著兒歌長大的「70後」「80後」,卻很少能聽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兒歌。偶爾聽到的,或許是街頭流行的成人歌曲,或者是給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傳統兒歌。21日是世界兒歌日,請允許我們憂思一下:如今的孩子在唱什麼兒歌?我們該給孩子們傳唱什麼樣的兒歌,給他們提供怎樣的精神食糧?
  • 【經典童詩誦讀100首】第86首:《花和蝴蝶》(林煥彰)
    經典童詩誦讀活動 開展以來,頗受各地老師、學生、家長歡迎。每天在班級微信群分享誦詩音頻,成為很多學校的童詩教學特色活動之一。「宜振談詩教」微信公眾號特設的讀詩頻道,(周一到周五)每天向語文老師及家長推送一首經典兒童詩,引領廣大小學生(包括學齡前兒童)共同誦讀,進一步提升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
  • 兒歌大全:兒歌童一首歌歌詞
    >兒歌大全:兒歌童一首歌歌詞2015-06-26 10:48:1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作詞  啊——  童一首歌,  給我夢的寄託,  童一首歌,  激勵我努力拼搏,  童一首歌,  教我把愛傳播,  童一首歌,  唱響成長的快樂.
  • 保衛童年:讓兒童成長在詩的宇宙裡
    在活動現場,童詩作家張戰老師,分享了她的童詩創作經驗,也分析了一些優秀童詩的特點,其「含金量」都很高,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點:一個是張戰老師作為一個「奶奶級」的成人,卻能在言談舉止中自然而然地展露出一個「娃娃」的心性與特徵,她清爽的聲音、和善的眼神、溫婉中略帶羞澀的表情,都昭示著她有一顆鮮活不老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