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個問題是:寫詩需要天分嗎?……
老街以為寫詩並不是太難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學詩如同我們今天學拼音一樣,幾乎是家常便飯。吃飯人人都會,所以作詩本身是不需要天分的。
不過,如同都會九九乘法表但是做數學題的得分卻未必相同。有人作詩快,但是讀起來像口水詩;有人作詩很慢,但是作品質量很高,您說他是天分高呢還是天分低?
一、作詩是讀書人的傳統 儒釋道三家都有詩人,
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其中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本來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學習內容 。在唐朝將格律詩作為科舉的考試內容以後,就像今天的學生都要學數理化一樣,作詩成了文人的必修課,即使在元朝明朝不考詩賦的一段時期,文人依然是要學習作詩。
家進入中國以後,誕生了不少著名的詩僧,例如寒山、拾得、皎然等,苦吟詩人賈島當年也做過和尚,後來還俗成為了韓孟詩派的領袖人物之一。說起道家,《射鵰英雄傳》中威風八面的長春子丘處機也是一位大詩人,在我們青島的嶗山留下了不少詩篇。在嶗山上有不少丘道長的詩被刻石留念,這裡錄入丘道長的《青玉案》一首:
乘舟共赴煙霞侶,策荊杖、尋高步,只上孤峰尖險處。長吟法曲,浩歌幽韻,響遏行雲住。憑高目斷周四顧,萬壑千巖下無數。匝地洪波吞島嶼。三山不見,九霄凝望,似入均天去。
所以不要把作詩看得高不可攀,只不過就像考試有滿分和不及格一樣,詩寫得好不好就另當別論了。至於寫詩需不需要天分,老街覺得可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二、寫詩的速度
有的人寫詩很快,而且是又快又好,宋朝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李白作詩的速度:
李太白一鬥百篇,援筆立成。」
李白同志作詩不僅快,而且多,杜甫《飲中八仙歌》中不是說了: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有人作詩快,就有人作詩慢,黃庭堅有一首絕句,評價了秦少遊和陳師道作詩的速度不同: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正字不知溫飽未 ,西風吹淚古藤州。
秦觀可以對客揮毫,可見速度是比較快的,陳師道要閉門覓句,想必速度就慢得多。據說他作詩的時候,家人都要遠遠躲出去。老街估計這不僅僅反映了作詩的快和慢,可能還有記憶力不同的問題。現場題詩的人,如果經常用典,一定是記憶力非常好的人,記憶力不好一定是要回家翻翻書才可以。
宋吳炯 《五總志》笑話李商隱作詩如同獺祭魚,李義山為了尋找可用的典故和詞語,作詩文時把很多類書擺在眼前:
唐李商隱 為文,多檢閲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三、寫詩的質量
寫詩快是一種天分,作詩好也是一種天分,關於白居易和元稹、劉禹錫有一個故事:
長慶中,元微之、劉夢得、韋楚客同會白樂天之居,論南朝興廢之事。樂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今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劉騁其俊才,略無遜讓,滿斟一巨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忖,一筆而成。白公覽詩曰:「四人探驪,吾子先獲其珠,所餘鱗甲何用。」三公於是罷唱,但取劉詩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元稹、劉禹錫、韋楚客一起去白居易家雅集,大家約好以《金陵懷古》為題作詩。劉禹錫也不客氣,率先做了一首。大家看了以後,白居易說,咱們四個人一起作詩,您做的這首這麼好,還需要我們做什麼,於是其他三人就不再作詩,只是一起欣賞吟詠劉禹錫的這首詩了。詩云: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結束語
詩作得快,未必是好詩,詩作得好未必做得快,如果像李白、秦觀這樣作詩又快又好,還是一定需要天分和學力的。
另外無論天分多高,學力不夠,也難以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保證;反過來說,學富五車的大學者,也未必能夠做出好詩來。
乾隆皇帝一生作詩幾萬首,太好的詩似乎不多。您以為他的天分怎麼樣呢?
@老街味道
作詩不可不知 幾首詩詞10分鐘說一說什麼是造境什麼是寫境
古人作詩也有公式嗎?一篇短文10分鐘看懂起承轉合
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化用了這個人的宋詞 學了那個人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