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碧江城區出發,一路驅車前行,在17公裡的路程裡,約40多分鐘的時間到達位於碧江區漾頭鎮海拔800米的六龍山腹地茶園山村,山頂之上,涼風習習,漸顯初冬的絲絲寒意。
與剛來之初相比,年輕教師陳遠芳說:「以前看著山路彎彎曲曲,和同事張嗣明一起上下山時,心中還是多少有些害怕,現如今,在張老師沒開車的情況下,自己也能開著張嗣明的車爬坡上坎。」
一所學校7個學生,兩個老師堅守學校,怎麼堅持下來?
從教33年來,54歲的張嗣明感慨!儘管條件艱苦,但只要孩子在,學校就在,總需要有老師,2018年,留任茶園山村的老師被調走後,當時還在漾頭鎮中心完小的張嗣明主動向學校申請,前往茶園山村小學。
「當時就我一個人,雖然之前了解過茶園山村的情況,但既然是自己申請的,來就算在艱苦,也要對學生負責,如果學校沒有老師任教,孩子們就要到幾公裡以外的地方讀書,山高坡陡,很不安全,學生在哪裡,學校就應該在哪裡,教育就應該在哪裡。」據張嗣明介紹,在其來了之後,2019年,陳遠芳通過特崗招考,分配到茶園山村小學。
一所學校,2個老師、7個學生,這樣的單人校或教學點,雖然是碧江教育一個細微的分支,卻以教育者最寂寞的堅守,承擔著教育均衡公平的使命,讓茶園山村小學讀書聲不絕。
「茶園山村小學,每年都會變化,以前我們這裡學生最多時有160多個學生,還辦到了初二。」茶園山村村長舒永紅告訴記者,隨著現今脫貧攻堅對茶園山村的開發,交通,人居環境,村民收入等明顯改善提升,有條件的都已逐漸往城區或跟隨父母在外,剩下的跟隨爺爺奶奶留守在家裡,雖然學生不多,但學校的保留仍然為山裡孩子的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7個學生,年齡不一樣,所讀年級也不相同,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張嗣明與陳遠芳採取複式教學的方式,4個年級分成2個班,在茶園山村小學,他們分工明確,除了基本的語文,數學課程外,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等他們每周都安排得合理恰當。
以前,山下的橋還沒修好的時候,如果一遇下雨天發洪水,到達山腳下的張嗣明和陳遠芳便只能通過茶園山村委會幹部的幫忙,從山上開車到山腳接他們上山上課,日復一日,無論嚴寒酷暑,從沒耽誤學生正常上課。
——記者手札:賢者在前,薪火相傳,星星點點的微光匯聚在一起,照亮大山孩子前行的路,因為堅守,青澀的臉龐總能看到笑顏,因為知識,山裡的學子得以改寫命運,因為堅守,使山裡的讀書聲郎朗不斷。
大山裡的堅守與付出,他們不光是傳遞知識,播種希望,更多時候,他們也充當著父母的角色,採訪中,兩位老師告訴記者,某些家庭的孩子因為長期遠離父母,缺少關愛,剛開始時,個別孩子會顯得性格孤僻,但通過心理的輔導與關愛,7個孩子不僅懂事禮貌,學習成績更令人欣慰。
【來源:多彩貴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