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 楊孟平
從班級墊底到名列前茅,從落後的大涼山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楊孟平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
2015年至今,楊孟平累計影響幫助2000多名學生,他也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19年度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2019年度上海市十佳資助宣傳大使等。
路途再遠,讀書是前途
楊孟平出生在四川省大涼山的一個小山村,那裡交通不便,走到最近的學校也要2小時,縣城裡的高中距離這裡更遠。山裡的礦業資源豐富,但村裡很多人為了背礦賺錢放棄讀書。
「路途再遠,讀書是前途,礦再近,不能背一輩子」,受父親這句話的影響,楊孟平一直刻苦努力,2015年,他通過「勵志計劃」(高校專項計劃項目)考入華東理工大學。
第一次來到大城市,楊孟平感受到了眼前的繁華,與家鄉大涼山形成鮮明對比。上大學前,他基本沒有接觸過電腦,而自己所報的計算機專業裡的很多同學都早已學過編程。
「沒有人生來就什麼都會,不懂的就多花時間搞懂」,面對學業上的困難,他沒有放棄,利用更多的課餘時間,努力趕上課程進度。在不懈努力下,楊孟平取得了優異成績,多次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獎學金等,成功保送華理人工智慧方向碩博連讀研究生。
除了學業上的壓力,為了減輕家中負擔,楊孟平在節假日做過各種各樣的兼職,大學期間,他從未向父母要過生活費,偶爾還能補給家用。
響應深山呼喚,反駁「讀書無用」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楊孟平曾在泥濘中走向學校,在暗光下打開書本。對和他一樣出生在深山的孩子而言,讀書是黑暗中的一線曙光,只有努力走出大山,才能改變家庭、改變家鄉的命運。
「偏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曾經那落後的觀念。」
「最遺憾的是以前每年回家都聽到有人不再念書了,很多家庭都認為讀書無用」,為了改變觀點,楊孟平從2015年開始,每年返鄉回家都會回到高中母校,與學弟學妹分享大學生活的點滴以及自己在讀書方面的經驗,讓家鄉更多人相信「讀書有用」。
從個人到團隊,星火可以燎原
2019年暑假,楊孟平他帶領著華東理工大學信息學院「心燈」實踐團隊再次出發,來到了大涼山最貧窮的五個縣之一——昭覺縣。
12名本碩博成員帶著VR一體機、無人機、智能車等先進設備,跨越2220公裡,攀爬鋼梯,深入5個村莊、8所學校,以科技為「芯」,開展以科技體驗為主的夏令營活動,點亮孩子們心中的那盞燈。
「聽到有VR一體機、機器人,孩子們充滿了期待,吵著鬧著要立馬就看。我告訴他們,第二天早上九點準時開始,哪知道很多小孩子六點多就起來在那邊等我了。」楊孟平說。
「我曾帶著問號回到家鄉,到我從來沒有去過的縣,想知道家鄉的孩子需要些什麼,怎樣盡綿薄之力幫助他們,是他們把這些答案告訴了我。」讀研一年的楊孟平現在課程成績位於班級前列,已申請國家專利兩項。
作為華理「長徵精神」學生宣講團的成員,他把家國情懷體現到學習中,落實在科研上,轉化為勸學扶智扶貧的責任擔當。
實習編輯:黃曉珊
版式設計:張一瑋
責任編輯:宋瑩
中國大學生網(微信ID:dxszzcn)
投稿:china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