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這個理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眾多人宣傳,有些人認為這個說法不無道理,有些人則認為這個理論大錯特錯,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的看法。
讀書無用論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年輕的時候辛辛苦苦的讀書,最後進入社會取得的經濟效益還不如不怎麼讀書的人多,換句話說就是上了這麼多年學,才掙那麼點錢,所以說最後就覺得讀書無用。
第二個方面就是,讀書讀了這麼多年,最後長大了書中大部分的知識都給忘了,那麼我讀書幹嘛呢?
我認為讀書無用論只是一種片面的、短視的視角,它只看到了某一個時刻,一個人的能力和所擁有的資源不匹配,或者說是文憑和他現在的收入不匹配,就認為這個理論是對的,但是這背後更複雜的原因,讀書無用論並沒有看到。
首先,人生本就複雜難言,沒有哪條路是完全安全,可以確保成功的。在過去的歷史裡,讀書幾乎只是貴族們的特權,到後來封建科舉制,老百姓們才有機會通過讀書考取功名,封妻蔭子。那麼些個寒窗苦讀的日子,最後才有金榜題名的那一刻。因為歷史上教育資源來之不易,所以大多數人比較珍惜,另外讀書與晉升的途徑聯繫密切,所以讀書無用論這個觀點很少出現。
現代社會的教育跟過去相比是井噴之勢,有更多的人有機會去讀書,也就有更多的人有機會去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不得不說這些人也有著千差萬別。
有的孩子,父母是農民,他們常常告訴孩子,我們苦點無所謂,你好好念書,將來會有本事的,相信這句話很多孩子都聽說過。然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農村出身的孩子,或許很能吃苦,但是因為視野受局限,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知識,該怎麼用來賺錢。他們看到的倒是老家鄰居開挖掘機,已經給家裡買了輛麵包車。對比自己,仍然在大學裡念著不知所以然的書,花著父母的錢。
有的孩子,父母是研究生學歷,早早就讓孩子看書看電影,學英語練舞蹈。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旦選擇努力,那麼他們擁有的視野和從小養成的習慣,會幫助他們看得很遠很遠。
其次,在這麼大的世界中,每個人都走著不同的道路。高考早已成為千軍萬馬的搏殺,最後的勝利者走進好的大學,而失敗者則走進社會的滾滾紅塵中,留下失敗的嘆息,然後就用消極的語氣告訴你,讀書無用,你看我讀過書,最後不還是混成這個樣子。還有的人可能沒讀過書,但是在社會上飽受挫折,那些挫折你可能都無法想像,最終他們成為成功的人士,而那些不願意努力的人就以他們為榜樣,不去讀書,然後這些人就會說,你看他們不是也沒上過學,最後不也是成功了。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讀了很多書,最後年紀大了都忘了,以前初高中學的各種東西等到大了根本就用不到,這樣看,好像讀書也的確沒什麼用。但是我建議你不要這麼想,因為即使這些東西你以後可能用不到,但是人生的終點已定,每個人的壽命都只有那麼久,你有為何不趁這些時間內多體會一下這個世界的美好呢?
讀書,或許不能讓我們直接賺到錢,但是我們還是要讀書,為什麼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些知識是正確的,我們確實是要這麼做的,而且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世界很大,不讀書,你可能什麼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