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媛
據媒體報導,貴州畢節考生陳印,去年首次考上北京大學護理系,高中母校織金育才學校獎勵10萬元。因為專業不理想,陳印退學再考,回到高中母校復讀。今年他再次被北大護理系錄取,也再次選擇放棄就讀。因為他聯繫了新的學校復讀,母校承諾的10萬獎金遲遲未兌現,這讓陳印寒心不已。
在媒體的介入下,陳印最終收到了10萬獎金,但他的選擇引發了不少的爭議。據陳印介紹,第二次高考成績出來後,他的分數雖然很高,但對於考取北大來說,並不是很有競爭力。他本打算降低第一志願的要求,填取其他學校的心儀專業。但經不住校長的再三懇求,答應繼續填寫北大護理系,自己則換個學校繼續復讀。
雖然陳印說自己的選擇多半是出於師生之情,但若沒有這10萬元的獎金承諾,估計他也不會貿然答應校長的請求。情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利」的考量不可或缺。因為10萬元,就放棄就讀北大或其他名校的機會,多付出一年的青春繼續苦學,這筆交易真的划算嗎?
陳印的高中母校
陳印多次復讀的選擇,讓人想起過去被廣泛討論的「高考專業戶」。在重獎的刺激下,一些地方的高分狀元、尖子考生,多次考取清華北大,又棄讀再考。於公於私,這樣的選擇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於公,他們佔據了公共資源,浪費了招生的名額,對應屆生構成不公平。於私,多年來反反覆覆地學習高中的知識,在同一個階段重複投入,停滯不前,何嘗不是浪費時間?
當然,復不復讀,為什麼而讀,是個體的選擇,旁人無從幹預。關鍵是這些個體的現象,折射出了一些普遍的公共問題和微妙的社會心態。比起高等教育帶給人的學識教育、思維鍛鍊、眼界培養、心境提升等長遠的益處,更願意抓住當下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金錢利益。這是一種短視的功利主義思維,何嘗不是「讀書無用論」的一種表現。
「讀書無用論」的甚囂塵上,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原因。但這一觀念本身,顯然有失偏頗,且有害無利,它會過早地斷送掉一些農村子弟的求學夢想,限制他們向上攀升的可能性。本來,像陳印這樣的高分考生,是破除「讀書無用論」的最好例證。他們向人證明,就算在社會板結化的今天,貧寒子弟依然有通過縫隙出人頭地的可能。可陳印的選擇,與其說他是在證明讀書「有用」,不如說恰恰印證了讀書之「無用」。
按理來說,作為高分考生中的佼佼者,陳印即使不上北大,也能上另外的名校,他的選擇機會比一般人要寬廣得多,也能比很多人更有機會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有能力實現階層的跨越。但即使是這樣,他依然會為了10萬塊錢,輕易改變了自己的志願,一再放棄辛苦拼來的「鯉魚躍農門」的機遇,延長人生奮鬥的賽道。他是對自己太有自信,覺得下次有更好的錄取機會?還是對高等教育太沒有自信,不相信它能帶給自己的長遠收益,至少不如眼前的生財之道靠譜?
需要說明的是,提出這一問題,不是要去苛責個人選擇,而是要去看到這一選擇背後的社會土壤。每個人的選擇多多少少會受到環境的限制,就陳印而言,他家庭條件困難,想要通過獎金來迅速套現,幫助家庭擺脫貧困,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農村,他和他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若對「知識改變命運」缺乏足夠的信心,也是意料之中。而織金育才學校的獎勵制度,正好乘虛而入,混淆了學子的視線,模糊了陳印求學的初衷。
織金育才學校對高分考生的重獎,看似說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考上名校,改變命運。但是陳印的選擇並不是如正常學生那樣,選擇心儀學校和專業,繼續接受高等教育,進而改變命運。而是利用政策優勢,填報符合重獎要求的學校,拿到獎金之後繼續復讀。高等教育未能成為必選項,反而高中教育成為備選項。
看起來學校是在鼓勵學習,但結果卻只是高分學生與學校的合謀,用重獎來買下他們頭頂上「清華北大」的光環,為日後招攬生源。與高等教育潛在的收益相比,陳印更在乎的是唾手可得的現實利益,這恰恰就是「讀書無用論」邏輯,與需要不斷投入的教育相比,輟學打工所換取的利益更為現實。陳印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師生情誼,變成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利益耦合。所以,陳印換了學校復讀,往日溫情脈脈的師長立刻翻臉不認人。
路該怎麼走,是個人的事,但這種獎勵制度,也是在推波助瀾。可以說,它契合了寒門子弟迫切想要改變處境的心理,直接誘發了他們的短視思維,讓他們一次次付出重複的努力,成為學校的宣傳機器、地方的教育榮光。只要「讀書無用論」還有存在的土壤,對「知識改變命運」缺乏底氣的陳印們,還是會做出類似的選擇。如果連陳印這樣的高分學生,尚且不能絕對相信「讀書改變命運」,面對學校誘人的獎勵,甘願放棄名校機會,一年的光陰,那我們還如何去反駁「讀書無用論」的荒唐邏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