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考上北大均放棄,為何說這也是一種「讀書無用論」

2020-12-20 騰訊網

文 | 徐媛

據媒體報導,貴州畢節考生陳印,去年首次考上北京大學護理系,高中母校織金育才學校獎勵10萬元。因為專業不理想,陳印退學再考,回到高中母校復讀。今年他再次被北大護理系錄取,也再次選擇放棄就讀。因為他聯繫了新的學校復讀,母校承諾的10萬獎金遲遲未兌現,這讓陳印寒心不已。

在媒體的介入下,陳印最終收到了10萬獎金,但他的選擇引發了不少的爭議。據陳印介紹,第二次高考成績出來後,他的分數雖然很高,但對於考取北大來說,並不是很有競爭力。他本打算降低第一志願的要求,填取其他學校的心儀專業。但經不住校長的再三懇求,答應繼續填寫北大護理系,自己則換個學校繼續復讀。

雖然陳印說自己的選擇多半是出於師生之情,但若沒有這10萬元的獎金承諾,估計他也不會貿然答應校長的請求。情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利」的考量不可或缺。因為10萬元,就放棄就讀北大或其他名校的機會,多付出一年的青春繼續苦學,這筆交易真的划算嗎?

陳印的高中母校

陳印多次復讀的選擇,讓人想起過去被廣泛討論的「高考專業戶」。在重獎的刺激下,一些地方的高分狀元、尖子考生,多次考取清華北大,又棄讀再考。於公於私,這樣的選擇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於公,他們佔據了公共資源,浪費了招生的名額,對應屆生構成不公平。於私,多年來反反覆覆地學習高中的知識,在同一個階段重複投入,停滯不前,何嘗不是浪費時間?

當然,復不復讀,為什麼而讀,是個體的選擇,旁人無從幹預。關鍵是這些個體的現象,折射出了一些普遍的公共問題和微妙的社會心態。比起高等教育帶給人的學識教育、思維鍛鍊、眼界培養、心境提升等長遠的益處,更願意抓住當下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金錢利益。這是一種短視的功利主義思維,何嘗不是「讀書無用論」的一種表現。

「讀書無用論」的甚囂塵上,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原因。但這一觀念本身,顯然有失偏頗,且有害無利,它會過早地斷送掉一些農村子弟的求學夢想,限制他們向上攀升的可能性。本來,像陳印這樣的高分考生,是破除「讀書無用論」的最好例證。他們向人證明,就算在社會板結化的今天,貧寒子弟依然有通過縫隙出人頭地的可能。可陳印的選擇,與其說他是在證明讀書「有用」,不如說恰恰印證了讀書之「無用」。

按理來說,作為高分考生中的佼佼者,陳印即使不上北大,也能上另外的名校,他的選擇機會比一般人要寬廣得多,也能比很多人更有機會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有能力實現階層的跨越。但即使是這樣,他依然會為了10萬塊錢,輕易改變了自己的志願,一再放棄辛苦拼來的「鯉魚躍農門」的機遇,延長人生奮鬥的賽道。他是對自己太有自信,覺得下次有更好的錄取機會?還是對高等教育太沒有自信,不相信它能帶給自己的長遠收益,至少不如眼前的生財之道靠譜?

需要說明的是,提出這一問題,不是要去苛責個人選擇,而是要去看到這一選擇背後的社會土壤。每個人的選擇多多少少會受到環境的限制,就陳印而言,他家庭條件困難,想要通過獎金來迅速套現,幫助家庭擺脫貧困,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農村,他和他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若對「知識改變命運」缺乏足夠的信心,也是意料之中。而織金育才學校的獎勵制度,正好乘虛而入,混淆了學子的視線,模糊了陳印求學的初衷。

織金育才學校對高分考生的重獎,看似說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考上名校,改變命運。但是陳印的選擇並不是如正常學生那樣,選擇心儀學校和專業,繼續接受高等教育,進而改變命運。而是利用政策優勢,填報符合重獎要求的學校,拿到獎金之後繼續復讀。高等教育未能成為必選項,反而高中教育成為備選項。

看起來學校是在鼓勵學習,但結果卻只是高分學生與學校的合謀,用重獎來買下他們頭頂上「清華北大」的光環,為日後招攬生源。與高等教育潛在的收益相比,陳印更在乎的是唾手可得的現實利益,這恰恰就是「讀書無用論」邏輯,與需要不斷投入的教育相比,輟學打工所換取的利益更為現實。陳印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師生情誼,變成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利益耦合。所以,陳印換了學校復讀,往日溫情脈脈的師長立刻翻臉不認人。

路該怎麼走,是個人的事,但這種獎勵制度,也是在推波助瀾。可以說,它契合了寒門子弟迫切想要改變處境的心理,直接誘發了他們的短視思維,讓他們一次次付出重複的努力,成為學校的宣傳機器、地方的教育榮光。只要「讀書無用論」還有存在的土壤,對「知識改變命運」缺乏底氣的陳印們,還是會做出類似的選擇。如果連陳印這樣的高分學生,尚且不能絕對相信「讀書改變命運」,面對學校誘人的獎勵,甘願放棄名校機會,一年的光陰,那我們還如何去反駁「讀書無用論」的荒唐邏輯呢?

相關焦點

  • ...兩次考上北大又放棄的學生說:復讀不是為了錢,目標是北大數學系
    兩次考上北大護理系選擇放棄,10萬元獎勵未兌現無奈求助媒體 小陳是貴州畢節人,高中就讀貴州畢節市織金育才學校,曾先後兩次考上北京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
  • 為什麼「學歷無用」、「讀書無用」之類的論調一直存在?
    讀書無用論的擁護者往往老生常談,列舉出一些當前中外商界沒有讀過大學但卻取得成功的人士又或者對近些年我國部分省份高考狀元的職業生涯進行跟蹤,發現他們並不如成為狀元時的風光與出類拔萃,然後讀書無用論的擁護者就如獲至寶,把這些作為自己論點的堅實論據。 然而,這其中破綻百出甚至毫無邏輯。
  • 讀書有用論和讀書無用論一樣有害
    前一段時間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然後隨之而來是各種非常有意思的駁斥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個人認為這些隨處可見的反駁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本身並不能真正克服讀書無用論,甚至是讀書無用論的幫兇。簡單來說,兩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簡單來說。
  • 我們經歷過幾次「讀書無用論」?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至少經歷過四次「讀書無用論」風行的時代,每一次都與社會大環境的變動緊密相關,我們且不去討論「讀書無用論」是否正確,先看看它是怎樣產生的?白卷英雄」——那個年代的「讀書無用」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第一次「讀書無用論」興起了。1966年秋「停課鬧革命」,運動開始了,城市內的學校率先停課,該年底農村學校也陸續停課。
  • 那個北大畢業出來賣豬肉的男人告訴我們:「讀書無用論」只是藉口
    北大,這個只有佼佼者中的佼佼者才能踏進的最高學府,想必是無數在奮筆疾書的高三學子夢寐以求的學校。放在十多年前,那個教育資源稀缺的年代,能考進北大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始終保持著這一個想法,只要你能上北大,你就擁有無限可能。
  • 為什麼讀書無用論會一直經久不衰?都是倖存者偏差惹的禍
    相信不少人都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說一個農婦誤入到一個博士群,群裡在討論一滴水從高空落下會不會把人砸傷,群裡諸多博士各種討論最終也沒有答案,這時農婦說了一句話,群裡馬上安靜了,這句話就是「你們沒淋過雨嗎」很顯然這是在鼓吹讀書無用論
  • 「985廢物論」和「讀書無用論」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很多莘莘學子都以考上「985高校」目標,家長則以自己孩子考上「985高校」為榮,觀察各縣高考「狀元榜」,能考上985高校的考生屈指可數。那麼,什麼是「985高校」?所謂985高校就是1998年5月,國家特別提出要建設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工程院校。
  • 我為什麼反駁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論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年輕的時候辛辛苦苦的讀書,最後進入社會取得的經濟效益還不如不怎麼讀書的人多,換句話說就是上了這麼多年學,才掙那麼點錢,所以說最後就覺得讀書無用。第二個方面就是,讀書讀了這麼多年,最後長大了書中大部分的知識都給忘了,那麼我讀書幹嘛呢?
  • 「讀書無用論」漫談
    但面對物價飛漲,樓市居高不下的社會現實,「讀書貴、就業難」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小學幾元錢的學費演變到如今「入園難、上園貴,貴過大學學費」的程度,一個幼兒每年上萬元的學費已不再是新聞了。特別是1999年國家高校擴招後帶來的「就業難」這一事關個人前途和家庭幸福的重大百姓生活問題,直接導致了廣大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捲土重來。
  • 我們該如何反擊「讀書無用論」?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答案是絕對是有用的。為什麼會有「讀書無用論」呢?我們首先引用一句名言:不要對一件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的說沒意義——袁朗。有不少大學畢業十幾年後的人,看到曾經成績不如自己的小學同學或者其他學歷不如自己或者畢業學校不如自己的人,掙得工資比自己多,就開始怨天尤人,叫嚷讀書無用。
  • 為什麼會有人相信「讀書無用論」?「倖存者偏差」能告訴你原因
    誰誰上了大學卻混的不咋樣,所以讀書沒有用,如此來推崇讀書無用論。 先拋開讀書無用論是否正確,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人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想法。
  • 「北大屠夫」陸步軒:被嘲20年,打破讀書無用論,為母校捐9億
    如今,他徹底打破讀書無用論,他就是陸步軒,為母校捐款9億的莘莘學子。一、學海無涯,磨難眾多1969年,陸步軒出生於西安長安區,這是一個充滿著人文氣息和歷史氣息的地方。陸步軒在這裡成長,也逐漸被這裡的氣息感染,成為一個充滿歷史底蘊的人。
  • 這個社會,讀書真的無用了嗎?
    這個社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掀起了一股「讀書無用論」的社會思潮。「讀書有什麼用,即使你讀書再厲害,考上了名牌大學,最後還不是給人家打工的,還不如趁年輕早點出來混社會,或者將來會更有出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股「讀書無用論」的社會思潮逐漸在我們社會傳播。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對於這個觀點表示支持的態度,而對他們身邊那些正在讀書的人,他們不單只是勸阻那樣簡單,甚至還給予鄙視的態度。
  • 別再相信讀書無用論,拼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
    讀書無用論 千萬別當真,拼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結束了,2020年的高考,因為疫情,來得晚了一些,但是頻頻傳來的喜報,卻來得剛剛好。最近,朋友圈,微信群基本上被高考狀元刷屏了,各種採訪、各種贊助和獎勵表揚,十年寒窗,一朝成名,著實不易。讀書無用論是本世紀最大的謊言。
  • 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還有人在鼓吹「讀書無用論」?
    這幾天,「學歷到底有用嗎」這個話題又登上了微博熱搜,自古以來,對於這個話題的爭論似乎從來沒有斷過,科舉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讓無數學子寒窗苦讀,高考和考研讀博又一直是現代社會越來越熱的主流,「讀書無用論」為何一直有人吹捧,學歷到底有用嗎,讀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 「讀書無用論」重出江湖?怕不是在做夢
    但最近總是聽到一些「讀書無用」的言論,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父母是否還會有這種想法:讀不讀書不重要,還不如早點出來社會學習一門手藝,社會上那些當大老闆的,沒幾個讀過多少書的!這種想法的根源是錯誤的!如果你作為一名家長,還有這種想法的話,請及時改掉這種錯誤的想法;如果你是一名學生的話,請不要聽家長這種胡話!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這種讀書無用論,在農村裡常常被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像這種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雖然有些個別人,沒有讀過多少年的書,卻因各種機緣巧合與努力下,走向了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努力了一輩子,仍然難以成功。
  • 新「讀書無用論」真在撕裂著鄉土中國,網友:讀書真的有用
    導讀:經濟的高速發展下,有時候會導致一部分人盲目追求經濟效應,做任何事情都要求短時間收穫經濟報酬,任何事情都要求看到收益,包括讀書和學習也都是為了以後過上好生活如若沒有發到目的,就盲目地認為「讀書無用」。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周恩來說:「為中國的崛起而讀書。」
  • 農村盛行「讀書無用論」,城裡人卻拼命供孩子讀書,是什麼原因?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的顧佳,家庭條件已經是上等,哪怕放棄自己的面子,也要去求別人幫自己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這種優質的教育資源,是農村孩子可望不可及的。1、「小富即安」思想其實在農村,「讀書無用論」是很盛行的。很多農村的家長,沒有讓孩子讀書改變命運的意識,只要娶得起媳婦、蓋得起房子就好了,小富即安。很多孩子,還沒念完小學、初中的輟學了,外出打工,然後在親朋好友的介紹下結婚生子。
  • 鼓吹讀書無用論的那些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有用?
    重慶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文天平在2009年04月16日召開的重慶市政府自主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直轄以來重慶普通高考報名人數每年都是呈增長態勢,極少部分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或沒有報名參加高考,教育部門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特別是最近幾年,這種思想越來越影響很多人。那麼是哪些人在提起過讀書無用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