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鄉村35年
——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
謝富厚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行政中心大會議室,看到了正在忙於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宣講彩排的謝富厚,他坐在第一排,戴著老花眼鏡,手裡拿著演講稿正在緊張地練習。他對記者說:自己教了35年書,第一次站在這麼莊嚴的舞臺上,講述的雖然是自己平平凡凡的故事,但心裡特別緊張。」既有莫大的幸福,又有萬分的驕傲。幸福,是因為他35年的鄉村教師工作能夠被領導和老師們所認可;驕傲,是因為他是眾多鄉村教師隊伍的一員。
初為人師用真愛點亮心靈
位於孤江河畔的羅星村是個被水一分為二的行政村,村小設在河的西岸,其中有3個自然村(古上、竹子排、上水東)在江的東岸,60多戶村民住在臨河的山坡上。1978年,在村下遊的河道上修建了一座攔河壩用來蓄水發電,由於水深無法架設木橋,給這裡的孩子上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學生的安全,上級決定在3村中心設立一個教學點。教學點成立後,卻沒有人願意去任教。當時,謝富厚正好高中畢業,主動找到有關領導,表明了自己願意去試試的想法。就這樣,他成為一名民辦老師。 人們常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叫偉大。」羅星村教學點開辦了一、二、三年級,共有16個學生。當時,有一位學生母親雙目失明,父親也是殘疾人,家境十分貧困。儘管謝富厚當時月工資只有19塊錢,他還是買了一個書包和一個文具盒,悄悄送給這個孩子,還隔三差五買些菜,叫這個學生一起吃。因為謝富厚認為把每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小孩來愛護,是每個人民教師應該做的。
任勞任怨是老師是船夫更是保姆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學到的知識一天天多了。眼看第一批學生就要升入四年級,可教學點沒有四年級,要上四年級就得到河對面的村小去。望著近百米寬的江面,如何讓這些學生安全順利上學成了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大難題,鄉村幹部決定把教學點撤併到村完小,由村裡購置竹排來接送學生過河。當時學校有4位老師,80多位學生,要渡河的學生就佔了三分之一,怎樣才能讓這些孩子安全地上下學呢?鄉村幹部想找一個專職撐竹排的人,由於報酬低,沒有人願意負責。正在鄉村幹部犯難的時候,謝富厚又主動請纓,接下了這項任務。從此,白天他從河東撐著小竹排,載著同村的孩子到河西上學,傍晚放學後,同樣是用小竹排載著孩子們一起渡河回家。由於每次只能搭載6名學生,每天往返就要十來趟。就這樣風裡來、雨裡去、水裡走的日子一天天地重複著,謝富厚用一根竹篙撐過了22個春秋。 每天接送學生、雨天為淋溼的學生生火烤衣襪、冬天為學生熱飯、帶留守孩子看病……謝老師更像一位家長、保姆,儘自己的全力照顧好每一個學生。
撤村並校又選邊遠教學點
2001年,羅星村小學撤併到了鄉中心小學,在分配教師時,謝富厚本來有機會留在中心小學任教,當時有個在離中心小學10多公裡的官田村教學點任教的當地老師剛好退休。官田村呈長條帶狀,村民居住分散,有的住在高山頂,有的住在深山旮旯。教師們都不願到該處任教,這些孩子誰去教呢?謝富厚又主動申請到該教學點任教,又開始了一人一校的堅守。學校只開辦了一、二年級,十多個學生,都是留守兒童。
從參加工作以來,謝富厚一直堅守在全鄉最遠最艱苦的村小。家中有事,就算是自己孩子的事,也總是一拖再拖,不能拖的就叫妻子去辦,妻子辦不到的就只好放棄。謝富厚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次,他突然胃痛,只好用雙手使勁按住腹部,一直疼了十多分鐘才緩過來。學生們圍過來含淚對他說:老師你去休息吧,去看醫生吧,我們會好好自學的。」聽到孩子們的話語,看著孩子們關切的眼神,更加堅定了他留下來的決心:為了孩子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
「我愛我的工作,愛我的學生。30多年如一日的堅守,我無怨無悔。我驕傲,我是一名鄉村教師。」謝富厚笑著對記者說道。
記者範小勇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