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旬,貴州省教育廳會同省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的2020年貴州省最美鄉村教師評選活動推薦名單公布,經審議,共推薦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白水鎮把路小學梁定細等10名教師個人和貴陽市南明小學「組團式」幫扶從江縣大歹小學支教隊1個教師團隊為2020年度最美鄉村教師。貴州日報天眼新聞陸續推出最美鄉村教師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張巧在課堂上與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
「在哪裡都是教書育人,鄉村教育也是一種事業。」說這話的時候,張巧已經在鄉村教師的崗位上,堅守了28年。這個看起來纖弱的女子,骨子裡卻充滿韌勁。 作為一名鄉鎮中學擁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張巧幾度被上級單位領導邀請前往縣城裡的學校任教,但她卻一一婉拒。對於張巧來說,紮根鄉村,同樣也可以改革創新、收穫滿滿。 立志改變鄉村教育現狀 張巧的鄉村教育故事要從1992年說起。那一年,剛剛從黔西師範學校畢業的她被分配到金沙縣官田鄉青山小學任教。 28年前的青山村,沒有公共汽車、沒有自來水,經常會停電,父親見了搖搖頭,為女兒的前途感到灰心。但張巧卻不理會父親的擔憂,她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鄉村教育的現狀。
張巧的英語課
擔任班主任,上語文課,又兼任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張巧很快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在她的記憶中,那些年放學後總有一大群孩子圍著自己要聽故事。讓張巧欣慰的是,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當地老百姓都很支持教育,和老師的感情也很親密。「家裡紅薯熟了、玉米熟了,都會給我帶點,所以那是我青春歲月裡美好的時光,從來沒有煎熬的感覺。」張巧說。 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之後,張巧漸漸地發現了自己知識結構上的不足。孩子們對知識渴望的眼神,讓張巧想方設法地提升自己。1996年,由於金沙縣初中階段英語老師緊缺,23歲的張巧被推薦到畢節教育學院進修英文教學專業。 「那個時候農村學校懂得英語教學的人不多。」1997年,張巧從進修畢業,父親暗示女兒可以藉此調到縣城附近的中學去工作,但她卻拒絕了父親,毅然決然地來到了距離縣城70多公裡的官田初級中學,開始了「摸著石頭過河」的英語教學徵程。 提高英語水平需「授人以漁」 從小學轉到中學教英語,起初,張巧也是迷茫的。在過去,傳統的英語教學「授人以魚」,讓學生能看懂讀懂英語,但是要真正提高學生英語的水平,最終還是應「授人以漁」。
張巧在學生家中家訪
通過自身在英語學習上的感悟,張巧認為學習英語最重要的是交際,而「開口說」對農村孩子來說很困難。於是,張巧的英語課堂一改「填鴨式」作風,常常以「你問我答」的情景教學為主,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問、老師答,久而久之學生、老師的課堂積極性都很高。
張巧給學生輔導功課
2001年,正在遵義攻讀本科的張巧接到學校的電話說,「你們班英語考了全縣第一」。在之後的很多年間,張巧帶出了一大批英語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的學生,這也讓張巧悄然成為金沙英語教學明星。 對張巧來說,課堂是嚴謹的,在這裡是知識與知識、思維與思維碰撞的殿堂;課堂是愉快的,在這裡是心靈與心靈、愛與被愛交換的場所;同時課堂還應是開放的,在這裡是真理與謬誤、有知與未知探索的驛站。 「英語教學並不是老師站在那裡講知識點,而是應該讓學生用心去體會知識點的產生,教學要去適應學生的需要。」張巧認為從聽老師講到雪上自己講,從知識的輸入到知識的輸出,是不一樣的學習深度。 奔走於鄉村英語教學前線 張巧的教育事業並沒有因為身處鄉村而擱淺,在「授人以漁」的同時,始終踐行著「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她博採眾長不斷吸取經驗,在強調口語交際與情景教學的基礎上,開始了省級課題《核心素養視野下農村初中英語課堂學生自主發展策略研究》的思考,最終得出「SCL生本課堂教學流程」(S代表自主,C代表合作,L代表學習);又將自己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梳理成文,出版了20萬字的《初中初中英語教師教研學探索》。
張巧鄉村名師工作室第二批學員開班儀式
從縣級優秀教師、市級骨幹教師、市級教學名師、省級骨幹教師、省級鄉村名師、省級教學名師,到馬雲鄉村教師獎、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一項項榮譽是對張巧的肯定。2016年11月,「貴州省初中英語張巧鄉村名師工作室」在官田中學揭牌成立。工作室的第一站便來到了張巧曾經任教的青山小學。 「因為我就是從那裡出來的,所以我要把自己在教育上的感悟先帶回去」,張巧說。 此後,張巧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不遺餘力地奔走在鄉村初中英語教學的前線,她的學員遍布金沙、黔西、七星關等地,又把優秀的教育理念送到了赫章、黃平、金沙等多個地區。 「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需有長流水。」張巧深知鄉村教師只有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才能讓鄉村孩子接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
策劃/嶽振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曹雯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