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1日起,共青團江蘇省委聯合新華日報社開啟「新時代江蘇青年精神」大討論系列活動,我們收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大量投稿,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普通公務員、基層群眾的青年積極參與其中,從今日起,我們精選發布有代表性的好故事,與讀者分享。
投稿還在火熱繼續,大家可發送故事、關鍵詞等相關文字或視頻到活動郵箱xhrb2018@163.com。活動截止4月28日。
老一輩的故事,大抵都是從舅舅那裡聽來的。我的外公今年72歲,印象裡,他總是佝僂在裡屋的暖爐子邊捧著一本書,見了我們也只是抬了抬眼咳幾聲,又低下頭幹自己的事。
所以我常常以為,老人是不喜歡小孩子的,因為小孩子鬧騰:喜歡在門口大喊大叫、做一些東跑西跑的遊戲,把日常的磚瓦都鬧得砰砰作響。直到那次舅舅在聚會上說找到了外公的保密證書,我只知道外公年輕時是鄉裡有名的科學老師,什麼類型的保密證書聽起來也毫無干係,便沒有多在意,但後來我才知道,這裡面有著外公曾經的青春歲月。
那是一本國家機密證書,紅彤彤的本子帶著專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對於那個時代,我們都是從中學課本上了解的,那時的中國面臨各個方面的提升。
舅舅告訴我,外公17歲入伍到當時的解放軍第20飛彈基地通訊團擔任無線通訊骨幹,負責中央軍委首長和基地領導的通訊聯絡工作,曾經多次參與中遠程飛彈的發射試驗,特別是1966年10月27日冒著生命危險參加新中國第一顆飛彈核武器的成功發射。我真的不敢想像,1966年,我的外公就在方圓之內見證著它的誕生。
雖然外公只是一個通信兵,並沒有參與飛彈核武器的研發與設計,但在那段艱苦的歲月內,他們同吃同住,在戈壁風沙中為祖國建設盡一己之力。
後來我問起外公,他才告訴我,周總理曾經來到基地,他因為工作在身,沒來得及去握一握他的手,頗為遺憾;說錢學森先生曾經告訴過他要好好幹工作;聶榮臻元帥曾親自接見他……儘管那時中國各項工作的發展都在慢慢地突破前進,但他們也隨時做好了失敗的準備,甚至籤署了生死簿、給家人寫下「最後的信」,他說除了一些緊要人員其他人都在一列小火車上做好撤退的準備。發射成功的那一刻,火車上霎時歡騰了起來。
00後的我無法想像數百人齊聲歡騰、歡呼雀躍的場面,但外公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看到他眼睛裡閃耀著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風沙中的日子,這是他第一次同我們這些小一輩談起他的青春,一段明明輝煌卻一直默默無聞著的歲月。
前幾年,外公又一次回到了酒泉,相片上的他身形已經有所改變,不變的是往常沉默的狀態,再一次看到自己奮鬥的青春,再一次見證親身見證下祖國的發展,或許我們從來都無法知道一個老人內心對於生活的想法,但在這一刻,我知道照片裡的外公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充滿了一種對國家的深沉的愛。
2019年,我考上了大學,來學校之前,外公遞給我一個大大的紅包,「學成棟梁,建設祖國」幾個赫然大字尤為亮眼。
從小學至高中,無論是在哪個方面,我都不是最出色的那一個,我曾經以為我的人生就是做一個平凡的人,在一個別人看不到的角落,享受屬於自己的溫情生活。但當一個身形佝僂的老人把他對你的期望遞給你的時候,我知道我該長大了,我要沿著他們走過的路,去完成屬於我們的奮鬥使命。
2019年的秋天,我在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做志願者,穿梭在茫茫的人流中,看到板報上的學者,我嚮往他們,能夠憑藉自身之力去為這個熱愛的祖國獻出一份力量。
冬天,我是和一群小朋友們度過的,這或許是我初入社會的第一步,幫助一些孩子考上他們理想的高中,我竟覺得無形之中我也在改變著別人,一聲聲「小王老師」讓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如此之深,即使是那麼平凡的我。
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平淡下去,2020年,疫情爆發全國,後又波及全世界,朋友圈裡的訊息令人眼花繚亂,在家家戶戶閉門不出的時刻,我更加意識到未來的美好更是由一個個平凡的人的努力促成的。
2月,姐姐作為護士毅然返崗,舅舅捐出積蓄為抗疫提供支持。
即使在小小的縣城裡,空蕩的街道上堅守崗位的警察、小區門口管控的保安大叔,醫院裡的護士阿姨,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為祖國的明天描色添彩。
對我而言,或許寫下這篇文章就是我新的起點。我雖不是人群中最出色的那一個,但作為一名江蘇大學生,我願意以自身綿薄之力,搭鑄更好的明天,這或許就是外公當初給我的那種精神滋潤,是讓平凡的我們決心不平庸的信念,是一種對祖國的熱愛、對事業的堅守、對未來的憧憬。
江蘇青年精神或許也正是這樣一種平凡又不平凡的力量:愛國、堅守、奮鬥、希望。未來很遠,徵程無限,時代青年,我們始終行走在路上!
作者 王雪雁 南京郵電大學2019級學生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整理
策劃 沈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