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導稱牛蛙不能吃了,作為一個美食愛好者感覺很傷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稱蛙類是野生動物,並決定撤銷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並表示將積極倡導杜絕濫食、交易野生動物。但是東北林業大學的教授表示不能一刀切,食用與否應該取決於來源的合理性。專家們之間有各種爭議,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應該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吃過牛蛙,那你能分得清牛蛙、青蛙、田雞和癩蛤蟆的區別嗎?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01從形態特徵區分
對於我們來說,青蛙是我們從小就了解的,因為會在課本以及日常的教育中都會學到,青蛙是益蟲我們應該保護他。我們先從形態上區分一下它們吧。
青蛙
青蛙頭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寬大,橫裂,由上下頜組成。上頜背側前端有 1 對外鼻孔,外鼻孔外緣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於頭的左右兩側,具上、下眼瞼;下眼瞼內側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其實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青蛙的背部有三條明顯的背側,也就是類似於魚鰭的東西,但是形狀是不一樣的。第一和第三條背側的前端分別有一個鼻孔。這是青蛙與其它蛙類最明顯的區別。
牛蛙
成體體長一般在70-170毫米間,最大可在200毫米以上,是現生最大的蛙類之一。皮膚通常光滑,無背側褶,吻部寬圓。雌性的鼓膜約與眼等大,雄性的則明顯大於眼。
牛蛙的體型較大,是最大的一種蛙類,可以看出和青蛙的區別就是沒有背鰭。
田雞
雄蛙體長25~27mm,雌蛙體長29~34mm,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尖,突出於下唇緣,鼓膜略大於第三指吸盤,距眼較近,無犁骨齒。
田雞又稱虎紋蛙,因為它的顏色是黃色,並且身上長著深褐色的斑點,這是它獨有的特點。
癩蛤蟆
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猴子、癩刺、癩疙寶。蟾蜍水陸兩棲,皮膚布滿小孔具有滲透性,外加它們從出生就沒有羊膜和殼等結構的保護,致使它們對環境的敏感性要高於其他類群,兩棲動物被認為是檢測環境變化的風向標
癩蛤蟆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蟾蜍,蟾蜍有招財進寶的寓意,我們經常見到蟾蜍擺件。
02棲息環境的不同
青蛙:由於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溼的環境,怕乾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布在寒帶的種類極少。小時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長大後還可以到陸地上生活。
我們小時候的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就已經講到了上邊的觀點,他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溼的環境。
牛蛙:小型湖泊,永久性池塘。湖泊、池塘內生長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淺水區,沿岸被灌木遮蔽。
田雞:生活於海拔900m以下稻田、溝渠、池塘、水庫、沼澤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棲息地隨覓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時期而改變。
癩蛤蟆:喜隱蔽於泥穴、潮溼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溼土壤下越冬。
總結:從以上的資料來看,這四種都屬於蛙類,都離不開水或者潮溼的環境。只是對於潮溼的環境選擇略有不同。
03分布範圍不同
青蛙、癩蛤蟆:全世界水域,以及潮溼的地區都有分布。
牛蛙:四川、重慶、廣西、湖南、新疆、雲南、浙江、福建等。看到牛蛙的分布我就可以聯想到為什麼小時候只知道青蛙和癩蛤蟆了,因為在北方根本就沒有。
田雞:國內常見的分布在河南、陝西等中部地區,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和香港等南部地區均有分布,國外還見於緬甸、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區。
田雞的分布也大部分分布於南方地區,因為南方地區潮溼多雨,很適合他們的生存。
看了以上的分析你有所了解了嗎?由於網上資料的不全面所以如果以上文章中有什麼沒有寫到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指出來,謝謝大家的支持。